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频出,自然社会资源短缺的背景下,过去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考虑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发展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过去以牺牲环境和社会效益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会面临困境,因此纷纷选择将可持续理念融入企业发展理念中,从以往的只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环境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与经济收益。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管理学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同时,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由企业逐渐转变为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也从单个企业延伸至整条供应链,从而衍生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SCM)的概念,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使之达到平衡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1]。换句话说,就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或者说是企业把对环境和经济的关注扩展到供应链上下游[2]。
随着社会各界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企业运营中的环境与社会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逐渐延伸至整条供应链,因为供应链上每个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都会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产生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体也渐渐随之从单个企业转移到整条供应链,从而供应链社会责任(Supply Chain Social Responsibility,SCSR)的新概念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社会责任的主体从企业到供应链的变迁是供应链竞争与社会期望的必然需要,是供应链成员合作协调的必然需要,也是供应链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3]。例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供应链中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这些跨国公司突破单个企业边界,在自身盈利意图和社会公众监管压力的双重驱使下,认识到社会责任问题会对企业声誉和销售状况产生影响,从而将社会责任在供应链主体中推行,通过跟踪监督供应链上各节点伙伴的资源环境保护、员工人权保障和社会福利情况等,确保合作伙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确保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供应链社会责任包括供应链上从采购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输出的全流程全节点企业参与的雇员培训、工作场所多样化、健康与安全、性别平等等劳动人权保障问题,城市重建、污染物处理等环境社会保护问题,慈善事业、灾后重建等社会福利贡献问题等。如今作为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社会问题在公众中的关注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并且形成了整体的责任管理模式,然而成功地管理供应链中的社会问题需要诸如信任和承诺这样的前提,这需要合作努力和发展战略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改进。作为管理学领域新兴的研究热点,供应链社会责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其测量维度,驱动因素以及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方面也受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出发的深刻广泛的研究。Fabian(2000)强调了公司信誉这一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与供应链内企业的良性互动[12]。
Murpby(2002)认为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关键内涵就是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决策时,除了考虑经济利益之外,也有必须去谋求社会利益的责任[13]。Carter 和 Jennings (2002)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把供应链社会责任分为环境,伦理道德,多样性,人权问题,慈善事业与安全问题六个维度[14]。Roberts(2003)分析指出了在供应链上审核供应商社会责任与实现责任采购的重要性[15]。Carter 等(2004)证明基本的供应链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多样化责任、人权责任、慈善责任和安全责任等维度[16]。Handfield(2005)认为企业应制定正式评价监督体系,并采用这种体系监测供应链各节点各环节,同时报告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对供应链风险实现有效管理与控制 [17]。Che-Fu Hsueh 等(2008)提出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有效提高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总利润[18]。Che-Fu Hsueh(2014)提出了以一个两级规划模型,由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产出和所有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分配,从而使供应链总利润最大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供应链协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而且可以提高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绩效[19]。V.Mani(2016)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发出了供应链社会可持续性的测量量表,将其分为待遇公平、员工安全、员工健康和福利保障、社会慈善、伦理问题、员工人权等六个基本维度[20]。ZHU 等(2016)构建了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测量的 7+2 维度,并通过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表,发现如果将社会责任延伸至供应链,会为国有企业带来财务绩效和正面的社会形象,但目前为止,供应链社会责任还未受到国有企业的重视[21]。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应链社会责任相关概念
2.1.1.1 供应链社会责任
供应链社会责任的确切定义尚无定论,它和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中同根同源的两个定义,前者是从后者衍生出来的。社会责任这一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西方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一概念,当时的含义是公民在承当生活的同时,还要为服务公众与社会奉献自己;同时期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寓含着社会责任的内涵。而现代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源自上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历史背景产生的巨变:一则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经济持续向好发展,西方尤其是美国国内的企业不断扩张自身规模,逐渐产生巨型企业,这些大型甚至巨型企业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导致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此时一部分高瞻远瞩的企业管理者开始着眼于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致力于维护他们的权益;二则近代工业革命的红利促使美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于是现代大型企业由此出现,这些现代大型企业中往往出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崭新公司形式与权力形式的出现孕育出了管理者资本主义,从而自由经济和它所奉行的利润最大化理念受到这一新兴主义的挑战,由此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思想得以出现。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就在此时呼之欲出,但是对于其学术起源,国内外学者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
根据资料记载,美国的 J.Maurice Clark 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学者,他于 1916 年在《改变中经济责任基础》一文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占据社会责任的很大一部分,因而我们所发展的经济准则需要富有责任感,并在商业道德中体现出来。”1924 年,美国学者 Sheldon 在《管理哲学》一书中,首次站在学术角度,提出企业领导者在经营企业时需要承担使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类群体需求均能得以满足的包含道德因素在内的责任。1953 年美国学者 Howard R.Bowen 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首次定义,他称之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即 “按照社会公众的期望和价值观制定战略、做出判断和付诸行动是商人应尽的义务” [29]。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商界的重视,定义也更加明确丰富,欧盟,世纪经济论坛等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了各自的定义。Davis(1973)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定义即企业考虑和应对问题超出了狭隘的经济、技术和法律要求,要求公司结果既要实现社会效益,又要实现传统企业所追求经济收益[30]。
................................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左右,西方国家逐渐发展起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由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指出,美国战略管理学家 Ansoff 正式采用,他在 1965 年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只有衡量各个利益相关者间关系,企业才能够设立恰当的运营目标,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股东、企业员工、管理人员以及供应商。在 80 年代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迅速扩大,在此之前,企业的发展往往遵循着股东利益至上主义,而利益相关者明显有别于该理论,企业的发展不止有股东一方的参与,还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作用,比如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等。该理论认为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都将一定专用性投资投入企业以期取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利益相关者有些是承担了企业的经营活动风险,有些是为企业经营活动投入了资本,因此企业必须要把他们的利益考虑进企业的运营与决策中。同时,可以把企业的本质当作是“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因而它必须要为其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仅仅只为股东负责。
1984 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 Freeman 在《战略管理一利益相关者方式》一书中首次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化,他将“对企业实现自身战略目标会造成影响,抑或是受企业运营影响的任何个体或群体”定义为利益相关者,并将其分为三类: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和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Freeman 首次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这一概念可以将公众对企业的认知有所改变。但是由于他是首次界定这一概念的学者,概念难免有些模糊,因而经由在他之后的众多学者深入分析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对其进行分类,最终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极大发展。
MBA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21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21
3.1.1 外部驱动力与内部驱动力关系 ................................... 22
3.1.2 驱动力与供应链社会责任关系 ................................... 22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31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
4.1.1 问卷设计说明 ........................... 31
4.1.2 量表的设计 ........................................... 31
第五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 59
5.1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59
5.1.1 外部驱动力对内部驱动力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59
5.1.2 内外驱动力对供应链社会责任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59
第五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5.1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5.1.1 外部驱动力对内部驱动力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表 4.18 显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与显著性水平,其中外部驱动力对内部驱动力的标准化系数为 0.434,且 P<0.05,表明 H1 成立:外部驱动力对内部驱动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外部驱动力产生于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政府法律法规与行业行为准则提出了企业应承担供应链社会责任的硬性要求,没有任何企业强大到足以与这种外部力量进行抗衡;此外,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众的眼睛,他们会如实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报告,从而对企业产生舆论影响;而消费者的道德要求也会促使其选择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投入购买力;竞争对手同时会出于对竞争优势的考量,选择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系列的外部驱动因素,会使企业积极调整自身战略,从企业以及所处供应链内部采取措施,驱动企业自身与供应链合作伙伴承担应尽社会责任,比如修订供应链合作条款,重新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在组织企业文化中加入道德考量。因此,这些外部驱动力可以有效地促使企业与供应链内部产生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政府与公众可以抓住这一优势,为企业自身缺乏履行社会责任驱动力找到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MBA论文参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本文选题思想来源于管理学领域热度不减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理念,但是纵观研究可持续供应链的学术文章,大多集中在经济与环境领域,对社会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本文选择研究社会领域,供应链层面的企业责任。
确定好选题之后,即展开了本文的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然后借助 SPSS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完成了信度效度与相关性的分析,接着通过 Amos24.0 软件完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检验,最终分析数据处理结果,验证假设并对结果进行说明,主要分析和解答了两个问题:即(1)内部驱动力、外部驱动力、供应链社会责任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2)同一因果间的不同作用路径影响比较。通过前五章的论证,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并得到如下所示的研究结论。
(1)外部驱动力对内部驱动力有正向影响。
(2)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均正向促进供应链社会责任,其中外部驱动力既可以直接对供应链社会责任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以通过内部驱动力对供应链社会责任产生间接正向影响,且直接影响要大于间接影响。
(3)内部驱动力既可以直接对供应链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以通过供应链社会责任对供应链绩效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且直接影响要大于间接影响;
(4)外部驱动力既可以直接对供应链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以通过内部驱动力、供应链社会责任或“内部驱动力-供应链社会责任”三条中介路径对供应链绩效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三条中介路径中,经由内部驱动力与经由供应链社会责任的两条路径影响较大,经由“内部驱动力-供应链社会责任”链式路径的影响较小,且三条间接路径的总间接影响要大于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