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可以说,近些年来,建三江一直把农业工作放在首位,始终大力倡导“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建立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长效机制,形成和发展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的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尤其是稻米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地调整和发展稻米产业化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率、优质量、高产量的现代化大农业,对稻米的品种结构进行不断地改良,逐步增大相关优质稻米的生产比重;连续发展和壮大具有优势的稻米主导产业,使得具有农业特色的地区性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不断显现;稻米产品的流通市场相对也比较活跃,可以说稻米产业化的经营状态比较良好,稻米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得建三江地区农民收入有所增加,2017 年建三江人均年平均收入为 1.5 万元;其良好态势的发展也促进了建三江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其稻米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建三江整体稻米产业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基地相对较大,但其稻米的相关产品的加工企业的转化率却相对较低;个别企业打着龙头企业的旗号,却起不到龙头企业的作用,与当地农民很少有利益连接关系等。以上现象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针对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存在的具体问题予以解决,这样才能够提高其现代化大农业的稻米产业化的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建三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建三江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1.2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其影响因素,最终提出能够加强和促进建三江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对建三江地区发展稻米产业化的现状、优势进行系统地分析,以全面了解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明确其优势,并分析该地区稻米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第二,针对于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的问题提出稻米产业化的发展策略,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建三江地区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即建三江分局位于富锦、同江、抚远、饶河两市两县交界处,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国境线长达 230 公里。其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不到 3 摄氏度。无霜期一般为 122-150 天左右,年降水量一般处于 500-600毫米之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达到了 600 毫米。全年有 2323-2600 的日照时数,大于 10 的有效积温为 2400-2898°C。建三江除了一小部分的山地丘陵外,大部分地区都是低平原沼泽地带,地势呈西南-东北倾斜,海拔均在 100-626 米之间。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土壤类型分别是白架土、沼泽土、草甸土、暗棕壤等几种大土类,总面积的 56%为白装土。因其地处于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加之其数十万公顷的天然湿地,固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建三江境内拥有众多河流的同时又拥有着黑龙江、乌苏里江等两大水系,为此丰富的水资源可达 279.54立方米。地下水深度可达 3-6 米,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达 1000-3000 立方米/日。也正是建三江地区的气候、水、土地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使得建三江地区成为了水稻的最佳生长区带,推动了建三江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大面积水稻的规模化生产。目前建三江粮食商品率已达95 以上,被国家批准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定为“中国绿色大豆水稻之乡”、“中国绿色米都”;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批准为建三江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2015 年,建三江全年完成总播面积 1125 万亩,总投资 28.75 亿元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中投资 6.1 亿元,更新各类农机具 1.4 万台件(套),水稻田间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 98.5%。
2.1.2 农业产业化
随着各国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标志之一。那么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界定,在不同的农业发展时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不同水平的农业发展阶段,各不同学者对农业产业化含义的界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即无论是学术理论界或者是专家学者对其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与认识。有的专家与学者这样定义农业产业化,指出其实际上指的就是农业相关生产产业的系列化和系统化发展,即农业生产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种植和养殖,除此之外也应包括农业生产成品与成果的贮藏与加工,
生产成果的市场销售和在市场中的流通,是农业生产成果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的相对完整的一个农业产业系列;也有部分学者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着并适应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相继产生的一种相较于传统农业发展的现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农业管理组织体系。
............................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由于遭遇到了全球性生态安全以及环境问题的限制,由此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如在不断加速的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困扰着人类,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这时候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它会对人类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命运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容,它们分别为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资源如能够可持续利用便会为生态安全提供保障,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又离不开生态的安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又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提升,那么环境安全的维护又需要国家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综合上述,我们便可知道资源、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阶段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农业企业可直接与终端的消费者进行沟通与联系,以此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向一体化。与此同时,也会吸引相关的流通领域企业或者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优势生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合并、注资、兼并等企业资本运作手段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后向一体化。甚至会导致有些与农业毫不相关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最终以实现资产经营为目的进入农业生产。这样就促进了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现有的产业割裂格局得到了突破性的改变。这样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将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不均衡问题的解决而明显增加。 我们知道,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有机交织,且农业的生产对自然依赖性较强。国家已经明确将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再纳入到我国的长远发展规划中。所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在农业生产战线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战略既是加速农民致富的道路,又可更有力地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党中央关于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2.2.2 公共资产理论
公共资产理论属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学者于 19 世纪末,在论证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时,运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同时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美国的萨缪尔逊于 1954 年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他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公共产品:“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减少任何他人也对这种产品的消费。”由此概念可看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受益的非排它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正是因为这两个特征,社会产品被分为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而对于农产品的种类来说,其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农业商品,也包括无形的农业商品,如相关的农业产品服务实际上就是一种农业商品,从另一角度来讲,既包括具有经济性质的产品,也包括具有公共性质的产品,但一般情况下粮食等经济品才是农产品的目标,而且其还是弹性较底的目标产品。相较于其它产品农产品一样,市场认证准入制度是其实行的制度,其是由这种具备合法资质的专门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后,再通过派遣机构派遣的检查员对相关有机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以及加工场所甚至于各个销售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的各个环节而进行的全面的检查与审核,继而对必要样品进行分析后的农业商品。而我们所说的有机农业生产则是这样一个过程,其从“种植”到“出售”,都必须在“生态旅游与农业发展规划”的批准之初规定就必须与其其相关的权威的认证机构合作,对前期的生产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评价,从而尽量缩短农产品的有机转换期,尽早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建立有机农业生产体系,需要多方主体的相互协作与配合,如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相关企业、农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主体。
.........................
3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及优势 ............................... 15
3.1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 ..................................... 153.1.1 形成了专业化布局的稻米特色产业群 .................................. 15
3.1.2 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产业化发展模式 ............................... 15
4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24
4.1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
4.1.1 稻米生产品种单一 ........................................ 24
4.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 24
5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措施及保障机制 ............................... 29
5.1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 29
5.2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 29
5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措施及保障机制
5.1 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农业产业化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阶段,我国各个省市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都对农业的供给侧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建三江地区也应该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现状,大力践行农业供给侧的改革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产品需求要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引导方向,全面对国内外的市场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市场价格、市场需求、市场变化、消费者消费取向等信号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扩展延伸,力争能够提供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品以提高稻米及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拓宽其市场的发展空间。
(2)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对生产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对农产品新品种、新品牌、新包装、农产品储藏、农产品保存等方面的创新。在建三江地区稻米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提高相关农业工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立企业新项目,农产品新品种,新的加工技术,新的品牌,尤其是对具有建三江北大荒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及深加工的农产品。
(3)以企业带动农业,加速三产融合
建三江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可以说领先于整个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然而,农业产业化的有序发展却不仅仅是在生产环节上局限于农业发展水平的发展,更是对三产融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建三江地区应该加大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新型组织的支持及扶持的力度,通过企业的发展深化建三江地区农业的深度与广度,通过企业的发展,延阔企业的影响和辐射范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优势品牌、优势农产品,以优势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
6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