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以研发创新和公司治理相关经典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选取我国 2014-2018 年 1039 家上市制造业公司的 5195 个观测值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不同类型冗余资源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股权结构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验证了理论推导部分提出的研究假设。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助推器。站在宏观的角度,科技创新促使高端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也为缓解社会矛盾和满足社会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微观来看,处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公司都离不开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创新是企业维持生存、追求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法宝。
(1)国家大力且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发展
早在 2006 年我国就提出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前进的主要力量。2012 年,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明确部署。随后 2015 年,国家出台“双创”政策,强调了创新发展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继而在 2016 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规划中再次明确了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纲要明确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成中高端产业目标、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宽发展空间,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 年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一年,在党的十九届中央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可见,国家一直大力且持续强调科技创新发展。
(2)我国企业整体创新投入强度仍需加大
继国家出台多项科技创新利好政策之后,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我国企业也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从图 1-1 可以看出,在 2013 年至 2018 年这短短的六年时间内,中国整体的科技经费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从 2013 年的 1.1 万亿增长到了 2018 年的 1.9 万亿,这一成绩是值得称赞的。但值得警惕的是,投入总量的增长趋势逐渐放缓。根据 2018 年全国科研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19%,同比增长了 0.04 个百分点,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发达国家的创新投入强度在 3%左右,说明我国仍需加大创新投入强度。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在《2018 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行》中,具体见图 1-2,中国大陆企业只有 11 家入围全球创新投入百强企业榜,而其他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企业上榜数量均超过中国,美国企业数量甚至是中国企业的三倍,因此我国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委托代理理论和创新理论等相关经典理论。自“技术创新“这一概念问世以来,诸多学者便从企业特征、财务结构、组织框架、市场结构以及管理者个人特征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也得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人继续研究的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可用在研发创新活动的资源具有同质性为前提进行的,认为冗余资源具有异质性探究其对企业创新投入作用差别的研究比较少。企业内部存在冗余资源给创新活动带来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术界对于两者存在何种线性关系开展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一直未形成统一观点。随后有学者认为或许二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影响,而可能表现为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影响,为支持这一新观点也涌现了不少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对冗余资源做细分后,发现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既有线性也有非线性的,这说明现有理论之所以对冗余资源的作用存在争议,可能就是未充分重视冗余资源的异质性带来的影响。另外,资源的配置利用和创新投资决策的制定执行都与公司内部治理状况有关,因此在阐释冗余资源对研发投入的作用机制时,加入股权结构这一影响因素,会使研究结论更有说服力,也为研究冗余资源管理和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有关的理论开辟了新的思路。
冗余资源从表面意思来看,可以理解为是多余的资源。事实上,合理转化和利用组织冗余资源,可以对企业的创新投入起到积极作用,为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提供最大支持与保障。所以,倘若企业面临创新资源短缺问题,并且难以从外部获取相应资源时,企业应转换思路,考虑如何更好地挖掘内部冗余资源对自身有益的方面,更应深入思考如何将冗余资源高效地配置到创新项目中去,确保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将冗余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不仅可以减少内部资源的浪费,还能缓解企业在探索技术创新时面临的资源困境,让管理者更有动力开展创新活动,进而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论文的核心变量主要是冗余资源、研发投入和股权结构,其中对股权结构的界定包含股权性质、管理者持股和股权集中度三个概念。因此,通过对学者们相关研究的梳理,论文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冗余资源
(1)冗余资源的含义
资源是指由企业控制的、能够被用来提高组织效率和绩效的有形或无形资产(Wernerfelt,1984)[64]。冗余资源,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可以理解为是暂时过剩的但仍然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比如,Bromiley(1991)[65]和 Voss(2008)[3]将冗余资源界定为“在一定计划期内,企业可以利用的过剩资源”。按冗余资源对企业的不同作用来划分,学术界目前主要从组织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种角度对冗余资源进行概念辨析。
组织理论认为,冗余资源对企业的作用是积极的,当企业受到动荡环境的威胁时,它可以发挥缓冲风险的作用,为企业的战略调整提供支持。其中:Cyert和 March(1963)[66]最早提出冗余资源概念时,将其定义为企业当前的资源储备量与实际经营所必需的资源需求量之间的差额,这个资源差额可以帮助企业平稳度过经营困难期或者资源快速消耗期,从而更好地运转下去。Bourgeois(1981)[21]把冗余资源看作是“风险缓冲器”,其可以为企业应对重大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调整时提供更多的灵活性,降低不利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Levinthal 和March(1993)[67]认为冗余资源是企业的知识储备,没有特定的对象,其潜在的利用价值在面对不确定和动荡环境时是可以被充分挖掘和利用的;George(2005)[68]将其定义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能够被重新配置或转移的潜在资源”;Gentry和 Dibrell[67](2016)指出冗余资源是指那些暂时被搁置,利用价值有待挖掘的资源,这部分资源能够帮助公司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降低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当其为适应环境变化或者进行战略调整时的资源缓冲器。
...........................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上个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 Berle 和 Means(1932)[77]发现在企业的存续期间,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是在企业所有者的引导下逐步走上正轨的,在这一阶段所有者是决定企业如何发展的关键人物,可是随着企业的日益壮大,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也越来越棘手,所有者的工作能力与其岗位职责不能很好地契合。他们对这一现实情况深入研究,观察到为解决不契合问题,企业采取了控制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使其归属于两个不同利益主体的措施,即企业剩余利润所有权仍归属于所有者,而经营权转移给代理者。这种两权分离的管理模式之所以开始发展起来,其原因主要有,第一,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所有者受到工作经验、专业技术和时间精力的限制,在经营企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足;第二,在专业化分工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经过市场考验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充足的时间精力,因此企业倾向于聘用专业的经理人来管理企业,并将经营控制权过渡给他们,经理人则拥有了配置和利用企业资源的权利。虽然这一机制消除了所有者兼经营者的弊端,但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即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加剧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环境下,为缓解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矛盾,Jensen 和 Meckling(1976)[39]正式提出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委托人如何制定最优契约来监督和激励代理人,使其在制定执行经营决策时要以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以牺牲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增加。
............................
第 3 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23
3.1 研究假设......................23
3.1.1 已吸收冗余资源与研发投入关系假设.........................23
3.1.2 未吸收冗余资源与研发投入关系假设......................25
第 4 章 实证分析............................36
4.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36
4.2 多重共线性检验.....................37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56
5.1 研究结论.........................56
5.2 管理实践建议.....................58
第 4 章 实证分析
4.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验证所选样本整体数据的严谨性与合理性,论文使用 Stata14.0 和 Excel数据分析软件对 2014-2018 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每个年度 1039 家上市公司样本,共 5195 个观测值,包含对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及控制变量的基本统计量,具体结果见表 4-1。
..........................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5.1 研究结论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其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虽然与以往相比经济增长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制造层面。如何凭借中国创造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走向全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当前的中国企业而言,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论文以研发创新和公司治理相关经典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选取我国 2014-2018 年 1039 家上市制造业公司的 5195 个观测值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不同类型冗余资源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股权结构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验证了理论推导部分提出的研究假设。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制造业企业的已吸收冗余资源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存在先升后降的倒 U 型曲线关系,且存在门槛效应。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已吸收冗余资源可以在企业面临动荡环境或者创新需求时直接发挥作用,无需进行转化,并且其储备的已吸收冗余资源量小于等于 43.276%时有利于资源被投放到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创新支出水平;可是无法避免已吸收冗余流动性低和灵活性差的固有特性,过多的已吸收冗余可能阻碍企业在面临外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在开展探索性的和技术难度大的创新活动时,快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若企业仍希望已吸收冗余得到充分利用,则不得不考虑重新配置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高昂的调整成本。所以,论文研究认为,就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当公司内部已吸收冗余资源水平超过 43.276%这一门槛值后,其对研发创新活动的负向影响效果开始显现,企业研发投入逐渐减少。
(2)对于未吸收冗余资源而言,未吸收冗余与企业创新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未吸收冗余资源越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越高,即未吸收冗余资源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比较而言,未吸收冗余还未被组织进程吸收,容易被组织发现并重新配置到多种不同的用途中去,当决定对其利用时,基本上不用耗费很高的成本,而且使用便捷,能够及时被利用,耗费时间少,因此未吸收冗余相对容易被配置到各种不同的资源消耗活动上,以增强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开展创新程度不高的活动对资源的需求较少,对资源的要求也较低,那么企业内部的已吸收冗余就可以发挥资源保障作用。当企业储备的未吸收冗余处于较高水平时,代表企业有能力去开展一些高风险的创新活动,如果创新取得成功,企业很可能较大程度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此同时,较多的未吸收冗余也让企业不必担忧创新活动的失败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参考文献(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