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突破传统礼制的别样“情”趣
第一节 纯粹有趣的爱情观念
一、群体精神压抑下的本性舒展
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注重社会规范和集体道德意识,孔子曾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⑤中国自古以来都强调个体对社会的服从,要求大众遵循礼制,克己复礼。对于不符合主流群体态势的大多进行打击和对抗。法国作家巴比塞说:“个性和集体融合起来,人会失去个性,相反,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觉醒和完善。”正是在“文革”这样尤其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小说《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和陈清扬的个性才会显得如此突出,他们被那些内心渴望自由却不得不高喊“集体主义”的民众指责,勇于冲破虚假的礼制和道德束缚,通过“性爱”的方式来完成了个人勇敢的抗争,寻求生命最初的乐趣。
孟子的“食色性也”道出了人性的两大基本欲求。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性”是一种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交流方式,更是彰显生命力的重要证明。在小说《黄金时代》中,王二和陈清扬成为了用“性爱”来抚慰和消解革命伤痕的“异类”。在当时那个食不果腹、忙于“革命斗争”的年代,人的个性被强烈压制,性压抑成为了群体的精神压抑,生活的乐趣几乎为零。在这种连吃饭睡觉都被窥视的年代,人的自我主体性濒临瓦解。在人性被强烈异化的特殊“文革”话语背景下,
王二和陈清扬依然敢于飞扬自我,率先用身体圈出自己的精神领地。“稳定阶级立场”和“看别人笑话”成为一种集体乐趣,大多数人都成了这场人性浩劫的牺牲品。当精神集体遭遇晕厥的民众除了“找出阶级敌人”这一“乐趣”而再无他向可言的时候,王二和陈清扬便成为了最宝贵的存在。他们的宝贵不是那颗勇于对抗虚伪的决心,而是他们敢于寻找自我,敢于拒绝道德绑架,并通过性的方式来反抗生活的艰难和无趣。当陈清扬跟王二说:“你在我肚脐上亲了一下吧,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①她在恋爱中的浪漫和天真跃然纸上。在以往的历史中,陈清扬总是纠结于证明自己是否是“破鞋”,而在与王二交流的这一刻,陈清扬忘却了被侮辱的烦恼,她的率真可爱正如她与王二的性交流一样,纯粹且无需追求任何特殊的目的性。正如袁行霈解读的“反常”与“合道”相合才算是“趣”,王小波的“爱情”超越低俗的情爱叙事,告别了“伤痕文学”的忆苦色彩,因此,在阅读这篇承载了太多作者内心感受和痛苦回忆的小说时,读者并不会盲目地感到沉重和悲悯,而是在王二与陈清扬一次次身体交流的书写过程中,共同去体悟他们飞扬的精神和苦中寻乐的纯真趣味。
................................
第二节 同病相斥的友情模式
王二和陈清扬的结合是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王小波小说中大量的性爱描写也表达了他对于人性和历史语境的独特理解,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运气能成为王二和陈清扬,他们更多的是被异化的历史话语所主宰,他们对于爱情的渴望被踩低到尘埃里。当两情相悦、自由有趣的恋情成了一种极其渺小的可能,王小波笔下的有些人物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到友情身上,通过友情的方式为自己枯燥的生活寻找有趣的可能。在当时的历史状态中,亲情是难以把握的,不乏有大义灭情的忠实民众。但是王小波笔下的人物生活更多的是脱离了亲情的氛围,他们总会遇到很多陌生人、熟人和熟悉的陌生人,并与之建立不同程度的情感联系,友情的氛围在此就显得比较浓厚。传统礼制文化下典型友情的代表有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稀有知音类型,也有高知分子的精神相通系列(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同病相怜的穷困互助的弱者友情。但王小波笔下的主人公更多地却习惯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去调侃生活,在隐性的情感诉求中寻找和建立他们可贵的友情。
一、不同阶层的友情萌芽
王小波小说的人物在相遇之初很多都是看不上对方的,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相斥”的心理初现。尤其在不同阶层之间,他们彼此立场互异,却同样逃离不了乏味的生活圈,成为平庸生活的俘虏,这种消极无助的病态环境最容易催生人们对于友情的依附,他们需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来增添生活的新鲜感。王小波小说的话语体系的大多数核心是对一切庸俗的无情拒绝和嘲讽,而反讽式的友情,正是王小波幽默感的重要体现。小说人物在友情诉求得到体现的同时,幽默感也就愈加突出。
小说《万寿寺》中,士兵看不起小妓女,小妓女也瞧不起士兵对上级的逆来顺受。他们同样都是失去自由的人,却在阻挡别人实现自己的自由,他们对陌生的友情有抵触情绪,却又渴望真诚的友谊能够降临。士兵接到命令要棍打小妓女,在当时的话语磁场中,小妓女唯一能递话的对象就是士兵,唯一能接收对方情感信号的也只有士兵。按常理来说,士兵之于任务,只有坚决执行的态度可取。但士兵们却开始安慰小妓女:“没关系,反正不真打;说完就把她拖翻在满是青苔的地面上,用藤棍打起来了。虽然薛嵩很重视礼仪,但他总是中途退场,因为他看不下去。这已经不是惩罚人的仪式,成了某种嬉戏。”
..........................
第二章 呼唤个体意识的深度“理”趣
第一节 对权威话语的诘问
王小波游走在民间,对极权制度一直采取疏离的态度。面对不可轻易撼动的权威话语,王小波始终带着他审慎的理性来观察和抨击他所看到的种种不公,而这种独立的思想同样体现在他很多的小说中,王小波用他独具个性、极具思辨意识的笔触,书写了他对底层民众生存自由被压缩的高度同情,他呼唤精神自由,呼吁大众应该独立思考,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他用诙谐狡黠的方式强调权威对于个体独立精神应保持尊重,不落俗套地表达了自己对权力话语的深度思考。
一、专制状态下的生存处境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戕害了很多人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反智氛围使得知识分子的遭遇受到严峻挑战。古代帝王为了统一思想,集中民众思想控制,进而使秦朝能够长期统治下去。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和生存自由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知识分子自身建构的心理场被疯狂扭曲。王小波经历了“文革”的人性浩劫,人性在被异化的同时,生存也呈现非常态趋势,他在“文革”时期的典型环境中加深了对权威话语和专制主义的无情嘲讽。小说《未来世界》中,主人公在一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公司”任职,人们犯错误的频率竟然和公司的收益成正比。荒诞的事件在真实的生活面前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乐趣,只有那些人犯错误,才会给公司带来生意。个体的创造力通过错误这样的方式集结,又在早被固定好的生命框架中丧失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命热情。王小波善于用这种机智的悖论式对话来抨击专制和极权。类似这样的逻辑它存在于陈清扬和王二的自我否定中,也存在于军代表与“知青”的斡旋中。在小说《黄金时代》里,别人打伤了队长家母狗的左眼,队长却死活认为是王二所为,王二如想证明自己清白,只有以下三个途径:
1、队长家不存在一只母狗;
2、该母狗天生没有左眼;
3、我是无手之人,不能持枪射击。”
................................
第二节 对人性本质的探寻
一、和平共处下的“媚俗”与“媚雅”
“媚俗"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颇受讨论。学者陈思和利用“民间化”的理论为王小波某些地方略显粗鄙的修辞找到了理论依据。王小波笔下的生存是坚持真相下的事实影射。米兰·昆德拉认为“媚俗”存在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感情的流露有时候会被社会要求绑架,被一种从众心理所诱导。在“文革”时期,人性被一种庞大的“媚俗”所包围,意识形态对于人性思维的控制不可谓不强大。在那一时期,政治要求文学媚俗,队长要求像王二媚俗,历史语境并不能解剖人性的真实面貌。当群体处于一种高度媚俗状态,人的理性就显得尤为珍贵。小波早在小说《黄金时代》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理解:“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是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②虽然言语有戏谑之意,但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又是凡人无法拒绝的大实话。小说中的人性在“文革”中被集体异化,所谓的群体媚俗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脑妥协。王小波极度抨击这种人云亦云的状态,他崇尚的是自由,是合理的个性化,而不是历史经验教给大家的一位服从。他强烈反对这种媚俗,他笔下的人物也在时刻和“祛媚”作斗争。《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和陈清扬他们热爱自由,追求精神生活,但是在那个年代却纯粹是时代的敌人。他们自然地生活在大家之中,因为有了本身的反抗冲动,当集体被异化的同时,常态的爱情便会衍生为变态,在王小波设置的人物情感的结构中,我们总能窥见人性的诸多荒诞,这种荒诞性就是幽默本身。王小波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再度思考让人崇敬,他赤裸大胆的性描写总会被拿来诟病。然而仔细阅读他的作品,才发现在所谓的媚俗和色情之外,还有他想真正表达的关于真爱的主题。人不可能完全脱离“俗”的品味,全然的雅致也并非王小波所要表达的理趣,在他的思维中,善于独立思考,并发现人生乐趣就是一件值得推崇的“趣”事。
..........................
第一节 以身体叙事为主体的“情”趣得失 .................... 22
第二节 以自由思想为核心的“理”趣得失 .................... 25
结 语 .................. 28
第三章 情趣与理趣并重: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得与失
第一节 以身体叙事为主体的“情”趣得失
...........................
结语
袁行霈在他的文章《说趣》中谈到古人对于“趣”的多重理解。‘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①这是袁宏道对趣的看法,总结起来,“趣”就是不落窠臼,天真,活泼,又不矫揉造作,不刻意强调奇绝效果。王小波小说的“趣”正是一种知识之于文字的奇妙变换和组合,他的小说创作在为一种真正的“幽默”做贡献。王小波的情“趣”写作是对禁欲主义的勇敢挑战,他告诉读者:生命真正的趣味要在寻找中去获得。他以“情”为本,以“理”为纲,用十分幽默俏皮而不失哲思的语言编织出了只属于他且无法超越的文本和故事,为读者创造出了颇有滋味的生活范本,让我们重新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综合观之,作者对于“趣”的理解和运用在文本中多有体现。他所崇尚的“有趣”是告别机械化和庸俗化,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崇高,王小波对于人性书写是具有革新精神的,他用一种高度荒诞的小说情境来抒发他对于“情”趣与“理”趣的理解。向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庸俗生活发起冲锋,告别烦腻和寡味,他强调每个人都要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而非复制他人的人生,在人云亦云中度过一生。
本文梳理出了王小波小说研究的主要脉络,并且掌握了其创作研究的细小分支。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挑战了文学的宽容和多元的包含性。他秉持而不保守,开放而不迷失,多元并存而有所取舍,是一位极具文学修养的现代作家。纵观王小波研究历程,对于王小波的解读可谓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研究,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点,当自由和独立的思想在闪闪发光,王小波就会出现。而与此同时,文学的严肃性正在逐渐丧失,这也需要读者共同捍卫。王小波小说在文学消费主义的意义域中,还原了文学本真最初的本质。对于日常生活及其意义的价值重构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