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湘西文学小说的苦难书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53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通过系统地阅读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品,笔者发现,这些优美的“乡村抒情诗”作品对于现实的关注其实是十分强烈的。抒情性虽是他文体的突出风格,但这并不能掩盖隐含在作品中的浓郁的悲苦意蕴。

第一章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苦难现象

第一节 底层之苦

揭开沈从文为湘西世界有意营造的“桃源”面纱,暴露在现实中的是湘西底层人民实实在在的生存之苦。湘西在历史上被视为蛮荒之地,受各朝统治者的血腥镇压与统治,湘西各族人民饱尝痛苦。到了近代,湘西更是由于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形成了复杂的军事统治局面,即靠地方武装势力进行政治统治。直到 1936 年,湘西的自治状态才宣告终结,这期间,还有军阀割据、战乱等造成的各种混乱局面,然后便是长达 15 年之久的内部混乱。此外,现代商品经济的输入,更使得湘西的传统乡村经济体系逐渐走向崩溃。总的来说,偏远闭塞的地方环境、腐败混乱的治理政策,再加上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等问题,使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格外艰辛。而因时代前进所带来的种种冲突与变化更加深了湘西底层劳动人民饱受挤压与摧残的生存苦痛。在物质上,他们受到当地大大小小各级统治者们的层层盘剥,各种名目的捐赋使他们不堪重负,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而精神上,还要承受求生所带来的难言的艰辛与屈辱。在这样的处境下,有许许多多本性淳朴正直的人被生存的重压扭曲了人性、丧失了道德。可以说,生存的苦难给他们带来的不只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蚕食与毁灭。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他正是以一支灵动的笔从对湘西人生多个侧面的描写中含蓄的展示了这一残酷的现实,他笔下的苗人、水手、下层军士、农民、船夫、妓女等湘西底层小人物们的人生无一不充满了悲苦与哀怨,具有一种深重的苦难底色。
沈从文的早期作品《代狗》,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讲述了苗人生活的一个小片段:十岁的苗族小孩代狗在清早被父亲威逼着去后山偷柴,他百般推脱,因为就在前一天,他在偷柴时已经被庙里的和尚发现致使自己受了些伤,另外和尚凶神恶煞的样子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他对偷柴这件事充满了恐惧和忧虑,唯恐真的被和尚捉住。然而不善料理家务却喜爱喝酒的父亲无瑕去顾及儿子的忧惧以及偷窃的不体面,家境的窘困使得这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同时他也不曾想到自己应该着手做些事情来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而将一切都归咎于自己流年不利,妄图在忍耐式的等待中迎来自己的好运气。这也就意味着代狗在未来很长一段日子里都要过这种担惊受怕的偷窃生活,而这样的冒险稍有不慎就会使代狗陷入自己曾设想过的种种不幸处境里。十岁,正是坐在学堂里读书的年纪,代狗不但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还要为负担家庭从事这样冒险的“工作”,这个十岁孩子充满童稚的担忧与烦恼令小说充满了一种难言的凄苦意味。
.........................

第二节 战乱之苦
任何文学创作都必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沈从文也不例外。虽然他一味地沉浸于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与建构中,但他身处的特殊的时代环境早已对他的文学创作施加了影响。根据已有的研究史料显示,沈从文主要的文学创作时间大致在 1924 年至 1949 年,

而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最为剧烈的变动时期。政治环境的混乱、战争的频繁给国民带来了深远的灾难。湘西虽地处偏僻、封闭自守,但时代的剧烈变动不可能不给这个地方带来影响。沈从文虽然一向拒绝将文学作为时代和政治的传声筒,但对社会现实的自觉关注还是使他清醒地看到了革命与战乱给湘西生灵带来的诸种灾难。虽然沈从文从未像左翼作家们一样在作品中较为具体直接地控诉战争、谴责政府,我们也很难在他的作品中找到那种为生灵涂炭的战争惨象发出的愤怒控诉,但不可否认,在一些现实批判倾向强烈的作品中他确实在以自己专属的独特表达方式为在大时代中无辜受难的普通平民发声。这种“发声”没有空洞的叫喊,更没有苍白的同情,有的只是贴近人物血肉的悲悯与无奈,于平静地讲述中道出战争的不义与无情。
《静》写了逃难中的一家人,女孩岳珉与自己的母亲、大嫂、姐姐等人因故困于一小城中,而这个家庭中的父亲和儿子则在外打仗。作家在小说里营造了一种寂寞又安静的氛围,如同小说题目一样,整个故事的流动都是极为平静的,静到令人压抑,在这平静到令人不安和压抑的气氛中,作家一直拖到小说结尾才交待出女孩岳珉期盼了整日的父亲已经在战争中死去的事实。这是一个平静而残酷的故事,小城中温暖的春日与另一时地正在进行的战争中的死亡形成了残酷的对比:春天是代表着希望的季节,处境困顿的一家人无不心存与春天同样温暖的希望期盼着家人的归来,可是战争却剥夺了这一家人的平凡朴素的希望,死亡作为战争的一个必然结果轻易间便摧毁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

第二章 苦难书写形成之渊源

第一节 作家个人的苦难经历
凌宇认为“离开人生认识的深致,技巧便无所附丽。”要展示人生,必须先认识和了解人生,而要展示苦难也必得先理解苦难。这理解与认识则来源于个人真实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与同时代作家相比,沈从文的人生经历显然要曲折复杂的多,甚至带有几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湘西镇筸的一个军官家庭,因家道中落,在十五岁时便加入当地旧式军队,离家闯荡。在长达数年的从军生涯里,沈从文随军队辗转湘西各处,见识到了许多常人一生都无从目睹的残酷人生景象;后来他受到五四“余波”的思想冲击,离开湘西来到北京求学,但都市生活的贫困与窘迫却时时折磨着他,都市的虚伪与堕落更加令他陷入精神的孤独与困顿中。可以说,沈从文过早也过多的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与命运的无常,在乡村与都市中看遍了复杂多方的芸芸众生相。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加上对苦难的切身体验使他对苦难这一不可回避的人生主题形成了深刻而独到的体悟与理解。

一、早期湘西生活的苦痛体验
沈从文曾在《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在我写的那个自传上,曾老老实实记下了一些节目。其实详细经过,情形却远比狄更斯写的自传式小说还离奇复杂得多。”沈从文没有夸大其词,在他的个人传记和其它一些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散文、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早年的湘西生活经历确实离奇而复杂,并且这一段经历给他生命留下的深刻印记,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颇大。在沈从文大量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作品中,作家热衷于将自己的家乡描绘成“遗世独立、生活太平、原始能量异常充沛的乐土”。但不管是《从文自传》、《一个人的自白》还是沈从文早期的带有强烈自传性色彩的小说及其一些散文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展现了湘西生活经历给作家留下的痛苦记忆。虽然付诸于文字下的湘西总是以一副诗情画意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诗情画意背后的伤痛却也是真切存在的。
........................

第二节 真实湘西的苦难现实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美丽中隐藏着哀痛,人性的纯美掩盖不了浓郁的悲剧气氛。而艺术源于生活,这哀痛和悲情必然有其现实根源。根据沈从文留下的文学资料和相关研究材料,不难发现,湘西的苦难与悲剧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两大根源。正如贺兴安所说:“他自身的经历,他耳闻目睹的苗人的历史和湘西的苦难,从一开始就颤动这根弦,构成的作品中富于感情的诉说。”
一、湘西的历史隐痛
朱光潜曾评价《边城》“它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凌宇也指出,沈从文“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品格,在本质上,是长期受压迫、又尚未与共产主义完全认同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二人的体察都是敏锐的,他们的评价正暗合着沈从文自己所说的“楚人血液”给予他的“命定的悲剧性”。“长期压迫”与“命定的悲剧性”倘若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湘西所背负的苦难历史中。

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说,湘西“真是一个古怪地方”。这个地方因地处偏僻边疆,与外界缺乏联系,所以几千年来都过着原始自足的生活。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 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社会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才得以改变。封闭自守的社会形态与蛮荒的自然环境使得湘西在历史上皆被认为是蛮地或匪区,在历代统治者眼中都是未曾开化的野蛮之地。由于这一“蛮族”的固有印象,湘西在历朝历代中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汉族统治者的暴力征服与杀戮。“从周代崇山的‘荒服’、秦汉‘五溪蛮’的起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剿‘五陵蛮’被困死于壶头山, 五代时楚王马希范与湘西土著的对峙, 直至元明以后, 各封建王朝对湘西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糜’政策……, 一部湘西的历史, 便是汉族统治者以暴力征服湘西和湘西少数民族不断反抗的历史。”到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之后,湘西人的生活并没有更好过一些,改朝换代给他们带来的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痛苦和折磨。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生存方式与文化传统,使得湘西这一由“原始”到“封建”的转变十分困难,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受到封建统治秩序的残酷压制,同时这些自然人还要接受赋税的剥削,这激起了天性勇敢、雄强的苗族人的不满,因此武装起义不断,为了争取生存的自由,湘西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第三章 苦难书写的艺术策略....................33
第一节 苦难的抽象与隐伏...................................33
第二节 “突转”结局与“循环”结构..............................45
第四章 超越与反思——苦难书写的独特价值..........................59
第一节 超越苦难:由痛苦中见出生命的庄严.........................59
第二节 反思苦难:探寻生命的理想形式................66

第四章 超越与反思——苦难书写的独特价值

第一节 超越苦难:由痛苦中见出生命的庄严

..........................

结语

沈从文在其湘西小说中描绘了多样的湘西人生,通过系统地阅读这些作品,笔者发现其存在一个共性,即这些形式多方的人生故事最终指向大多都是悲剧。而这些悲剧的成因大都来自于各种无可规避的人生苦难。沈从文的文字运用看似自然实则颇具智巧,

他擅长把一些本来极为现实、残酷的问题处理的日常而平淡。虽然从中还是能感觉到他所营造的“田园牧歌”并不如表面上那么轻松愉快,也隐约察觉他的看似清新的小说文本中往往蕴藏着一个个沉重的悲痛内核,但这些东西全不是直露的表现出来并具体的为人所感知的。因为他的作品中很少能见到有比较详细具体的苦难情状的描写,所以对于他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和悲痛情绪我们更多的是从文章整体的氛围和故事的发展等方面含蓄的感知到的。在描述湘西底层人生的苦难时,沈从文常以一种“逃避”的姿态去书写,避去泛泛的苦难铺陈,避去毫无价值的痛苦的喊叫,避去简单、草率的批判或指责,而仅仅留下一个苦难的内核,其中饱含了作家对于人类生命的思考和追问,而命运的无常、生存的苦难、战争的残酷、底层人生的辛酸等等这些浮现在小说文本中的苦难书写均源于此。“真正的苦难文学,并不是把读者引向身临其境的痛苦体验,它传达的是一种感悟后对苦难的理解、超然与达观的态度。”[1]因此,沈从文的“逃避”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逃避,恰恰相反,他有意采取的淡化、隐藏等较为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为了避开写实主义的浅薄和露骨,而力图在形而上的层次上更为深刻的理解苦难,以超越苦难的姿态去接近生命,探索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与意义。如王德威所指出的,“沈从文的世界充满辩证式的张力。在这个世界里,他赋予阴鸷或伧俗的现象以抒情的悲悯,

并试图从人间的暴虐或愚行中重觅生命的肯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