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碧城的文化选择及文学创作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50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在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思想的转变和其文学创作的转变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基于文化认同所作出的文化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文学观,并反映在吕碧城的文学创作中。并结合论述对象本身的经历,揭示其转变的内在机制。


第一章 多元冲击下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深闺有愿作新民
一、“女性解放”语境的生成

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跨入了世界近代化历程。随着中国门户的开放,外国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他们在宣传教义的同时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他们在华创办教会学校、提倡天足,这成为日后维新派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来源。维新变法时期,维新志士们将戒缠足与兴女学作为思想解放的两把利器。

1896 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戒缠足会叙》,梁氏认为“中国之积弱,至今日极矣。欲强国本,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欲正母仪,必由女教”①,从而将兴女学提上舆论舞台。其后梁氏又于 1897 年发表了《倡设女学堂启》,从女子“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终”②四个方面出发,论述了兴女学的重要意义;刊登于《时务报》的文章《论学校》,从正反两个方面多次反复论证兴女学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综观其文章大意,他提倡女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储人才、强国本从而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梁氏以其“常带感情”之笔端成为妇女解放当之无愧的舆论推手,并促进了女学校的开办。经元善在《女学集说附》中就这样称道:“新会梁卓如孝廉《时务报》第二十三册、二十五册刊登《女学论》,有未经人道之处,读者咸服其精详。沪上女学之设,导源实肇于此。”③1898 年 6 月 12 日经元善在上海成立中国女学堂,成为有史可查的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其后女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兴女学、办学校、开通民智进行思想解放的同时,戒缠足——从身体上解放中国妇女则成了其中应有之意。

........................

第二节 天际自徘徊——儒释道间的纠缠
一、交游关系与其思想转变

吕碧城思想的转变与 1907 年吕碧城友朋关系的变故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是 1907 年七月十五日碧城之友、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遇害。吕碧城与秋瑾订交始于 1904 年。1904 年 4 月 4 日,英敛之夫人致函吕碧城书,告知其秋瑾将有来访之意,碧城在 4 月 5 日的回信中说:“所云秋碧城女史,同时而同字,事亦甚奇。惟伊生于名地,阅历必深,自是新学中之佼佼者。若妹则幼无父兄指授,僻处乡隅,见闻狭隘,安敢望其肩背。然既属同志,亦颇仰瞻风范,但未识其性情能与我辈想和否?”②碧城在回信中表达了对于秋碧城的仰慕之情,将其视为女界志同道合之同志,对于此次与秋瑾的会面吕碧城还是比较期待的。英敛之日记也有相关记载:“润沅由京来函,秋碧城女士十六日(公历五月三十日)来津,为会吕碧城。”其后四月二十七日,秋瑾由北京来访,是日《英敛之日记》所记为:“十点,秋闺瑾女士由京来,其夫王之芳及秦偕来,留午饭。予同王、秦单间房。饭后,秋留馆,王、秦等去。晚,傅润沅来,谈及久,去。秋与碧同屋宿。”①吕碧城和秋瑾相见甚欢,攀谈良久。首次会面,秋瑾即邀碧城同去北京,被吕碧城婉拒。此后秋瑾又密劝吕碧城一同到日本参加革命,吕碧城以“持世界主义,同情与政体改革,而无满汉之见”为由,再次婉拒。最后秋瑾只身赴日本,吕碧城任文字之役。秋瑾在日本所办女报,发刊词即出自吕碧城之手,其后秋瑾回国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在第二年第一号上刊载了吕碧城的《女子宜急结团体论》一文。1907 年七月十五日,秋瑾在绍兴遇害。清政府在秋瑾遇害后大肆追捕革命党,和秋瑾有关之亲友几乎都有所牵连。秋瑾遇害在当时是一个影响重大的事件,范围波及政界、女界及文界。当时《申报》对秋瑾案对于教育界的影响作如是说“学界中人则纷纷作鸟兽散”。而此案对于吕碧城应有尤为巨大。吕碧城因为曾在秋瑾所办刊物上刊登文章之故,“后因此几同遇难”。正是因为这次的牵连,迫使吕碧城之后小心谨慎、远离政治漩涡。

.........................

第二章 吕碧城的文学观

第一节 雅郑之分
吕碧城 1916 年在与老友铁禅的书信往来中说到:“著作之林浩如瀛海,时代既殊,体派各别,而大要在能分雅郑,既知雅郑,则纵所至为之,皆足有立。”①吕碧城认为,在浩如烟海、体派纷立的文学著作之林中,区分文章优劣的标准就在于“能分雅郑”。

一、作为批评术语之“雅郑”

“雅郑之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从先秦时代开始,雅郑之别就已经出现在的中国的典籍之中。考其源流可以发现,雅郑之分本是音乐批评上的一对术语,在《诗序》中有“雅郑不同部”之语,因此《诗经》中就有以音乐为基础的大雅小雅之别。“雅乐”和“郑声”最早见于《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帮家者。’”雅乐与郑声的含义,论语中并没有明言,但一般认为郑声是当时的民间音乐,雅乐则是宫廷音乐,正统音乐。郑声在《论语·卫灵公》中还出现过一次“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始’”。在这里,郑声是与《韶》《舞》相对的音乐形式。《韶》《舞》作为周朝正统的音乐形式,具有典范与标准的含义,那么与之相对的“郑声”自然含有非正统,非标准的意味。其后在《左传》的注中也出现了“郑声”一词,《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杜预注云:“五降而不息,则杂声并奏,所谓郑卫之声。”孔颖达疏云:“五声既成中和,罢退之后,谓为曲已了,不容更复弹作,以为烦手淫声,郑卫之曲也。”在此,无论是杜预的注还是孔颖达的疏,都将郑声作音乐解。在《礼记·乐记》中,“郑声”作为一种音乐形式,依然与社会政治发生了直接

的联系:“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在《孟子》一书中,汉代的赵岐将郑声与世俗音乐联系在一起。《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赵岐注云:“王言我不能好先圣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谓郑声也。”从以上所引先秦古籍中的文字可以看出,雅郑之别在最初是音乐批评中的一对范畴,并不指涉文学上的含义。《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虽然其中有大雅小雅之别,但考虑到先秦时期诗乐合一的现实,其分类依然是以音乐为基础的。

........................

第二节 本色书写
在其妇女解放思想中,吕碧城不赞成以消泯女性性别差异为代价,将女性解放同构在民族解放的宏大话语之下。吕碧城强调尊重女性的性别差异,提倡的是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的女性生命个体的解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吕碧城坚持文学创作中本色书写的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女性性别本色书写;二是尊重各种文体的不同特色。

一、性别本色

吕碧城在《予之宗教观》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其“本色书写”的文学主张:“兹就词章论,世多訾女子之作,大抵裁红刻翠,写怨言情,千篇一律,不脱闺人口吻者。予以为抒写性情,本应各如其份,惟须推陈出新,不袭窠臼,尤贵格律隽雅,情形真切,即为佳作。诗中之温李,词中之周柳,皆以柔艳擅长,男子且然,况于女子写其本色,亦复何妨?若言语必系苍生,思想不离廊庙,出于男子且病矫柔,讵转于闺人,为得体乎?女子爱美而富情感,性秉坤灵,亦何羡乎阳德?若深自讳匿,是自卑抑而耻辱女性也。古今中外不乏弃笄而弁以男装自豪者,使此辈而为诗词,必不能写性情之真,可断言矣。”女子天然爱美,并且感情充沛,以女子写女子不过是对于女子天性的自然表现而已,女子写其本色即为真实,真实的文章即为优秀的文章。诗歌中温庭筠、李商隐,词坛上周邦彦、柳三郎,都擅写情的柔艳,男子写女子性情尚能取得如此之成就,现如今以女子之笔写女子之态,亦有何妨?如果女子像男子一样出言必系天下苍生,对于男子都有矫揉造作之嫌,对于女子而言就更失其真实可信了。

...........................

第三章 吕碧城的文学创作 ............... 48
第一节 吕碧城之诗 ...................... 48

一、“诗界革命”的余响 ............... 48

二、传统诗歌形式的坚守 ........................ 50

第三章 吕碧城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吕碧城之诗
一、“诗界革命”的余响

1899 年 12 月 25 日梁启超在其《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梁氏认为,中国的诗歌界千余年来被“鹦鹉名士”占尽矣,指出了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因袭性和雷同性,要改变这种现状成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必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新意境、新语句和古风格。并推崇黄公度、夏穗卿、蒋观云三人为诗界革命的典范。梁氏所提倡的的“三长”理论,是在西学背景下在古典诗歌内部进行的一次调整。其出于传播新思想的目的,使得梁氏所提出的诗界革命三要素之中,“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常有龃龉。其评价黄遵宪诗歌时也已看到新与旧二者之间的不兼容性:“然新语句尚少,盖由新语句与古风格,常相背驰。①而“夏穗卿、谭复生,皆善选新语句。其语句则经子生涩语、佛典语、欧洲语杂用,颇错落可喜,然已不具备诗家资格。”②这样两难的处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诗界革命”的早夭,以及梁氏其后诗学的转向。但其“诗界革命”内含的以古典诗歌形式作为媒介传递新思想的策略却得到了广泛的回应。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