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四十年代文学小说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62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通过四十年代小说的呈现,路翎以他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向时代传达了知识分子个性化的解读。路翎对人物多层次、突变性内心的展示,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内涵。路翎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为现代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作家显然没能控制好情绪,创作激情的过多渗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本的理性色彩。

第一章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多重主题探寻

第一节 对五四启蒙传统的传承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第三个特殊的十年。这场战火燃烧了八年,对于整个抗战时期的文学研究,学术界有一个盛极一时的“救亡压倒启蒙”1论。30 年代中期以后,五四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文学思潮被救亡浪潮扑灭。1936 年轰轰烈烈开展的“新启蒙运动”虽然以续接与继承五四启蒙精神为出发点,但它却将反封建的启蒙本质排挤出去,只是最大限度将革命与救亡相结合,从而远离了启蒙思想。学者张光芒尖锐地指出这场新启蒙思运动,实际上“从文化启蒙转向救亡运动,并最终转向反启蒙。”但是,启蒙的被压倒是“暂时”的,尤其是在抗战中后期,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国统区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作家,始终将反封建、批判国民劣根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战斗核心,为五四启蒙传统重新架了桥梁。五四启蒙传统穿过激情纷乱的战争岁月,被引渡到了 40 年代,在战火中唱出了一曲悲壮的绝响。1937 年 10 月,胡风几经辗转来到武汉,创办了杂志《七月》。胡风以文学为武器,一方面积极响应为抗日救亡这个大时代主潮运动服务的口号;另一方面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特思考,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传承了新文学传统。
作为七月派代表的作家路翎与胡风结交、相知,以创作实践呼应、发展着胡风的“精神奴役创伤”理论。同时,路翎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也来自于本人对鲁迅思想的认同。“许多年来,鲁迅书中的人物,虚构的实际,时常在我的头脑里出现,伴随着我的生活之路。”“他所攻击的和赞美的,发扬和鄙弃的,他所描写的和他所记载下来的实际的人生,是排列在我所目睹我所想象的正面和反面人物的行列里的,也正是我的指引前途的灯火。”流亡时期,路翎的生活困窘却出钱买了《鲁迅自选集》。鲁迅对旧中国丑恶制度与落后思想的愤慨表述,对遭受多重压迫的下层妇女命运的描写让路翎得到启迪。艰难岁月里,鲁迅的思想文字成为路翎创作乃至人生的旗帜。
........................

第二节 对阶级意识的书写
作为左翼作家的路翎,其小说创作有着为现实服务的目的。路翎以阶级的眼光,切割人物身份,划分人物阵营,规定人物命运。路翎对人物阶级身份的划分,彰显了作家的左翼立场。同时作家路翎通过人物对命运的反抗,在底层民众身上发掘了生命强力,以原始生命强力来反抗阶级的压迫。路翎对革命的书写是未经共产党发动的,和赵树理、周立波等解放区作家不同。这种反抗力,不仅仅源于个体性的生命原欲,也来自集体性的、普遍性的物质困苦。这种近乎原生态的斗争反抗更能说明路翎在阶级叙事上的独特探寻。
一、 路翎、七月派与左翼文学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对阶级意识的呈现,一方面源自文化阵营即左翼立场的传达。左翼的立场需要作家在作品中揭露现实的黑暗,传达民众的反抗意识。另一方面作家路翎并非只是集体的传声器,作家在书写底层民众的反抗意识时,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思考。路翎深入挖掘民众反抗意识的生命源头,在民众身上发掘出原始强力,使得阶级反抗有了实在的心理依据。
(一)左翼文学的“暴露与讽刺”
阶级这个概念,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从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革命作家在五四新文学奠定的基础上,以阶级视角逐渐取代五四的启蒙视角,突出阶级压迫、阶级矛盾在文学中的革命作用。1930 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批判了早期普罗文学对革命粗暴式的呐喊,对革命加恋爱式的浪漫主义创作进行清算,检讨文学在参与历史、反映历史、呈现时代变迁上存在的幼稚化倾向。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在内容与形式上以苏联文学为模板,将阶级意识深入到社会生活及人性情感深处,以阶级性书写社会现实。在不同时期,伴随着作家对现实思考的加深,阶级意识也逐渐与实际接轨。虽然,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这里,阶级性书写又出现了泛化现象,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阶级矛盾的产物,但左翼文学也的确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存在的尖锐的阶级矛盾。
..........................

第二章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人物群像研究

第一节 矛盾的探路者——知识分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机、战争之中,生活在其中的知识分子以敏锐的触感感受到民族的痛苦,苦苦挣扎于现实之中。路翎曾说“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亟待毁灭,也亟待新生、创造的时代。一切东西,一切生活和艺术,都是达到未来的桥梁。”作家路翎通过创作,对承担国家使命的知识分子的奋斗轨迹进行了立体的探索。路翎企图呈现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挣扎,以及知识分子自我意识建构的曲折与复杂。胡风曾言:“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最敏感的触须,最易燃的火种,另一方面也是各种精神力量最集中的战场,因而也就是最富于变化的、复杂万端的机体。”《财主底儿女们》在江南地主阶层腐朽没落的变迁中,通过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的时代风云变迹中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灵史。
一、封建文化与资本文明的对峙
路翎笔下的知识分子是在充分吸收五四新文化营养成分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西方文化的熏染让青年们在自我解放的路上沿着先辈们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行,以实现个人的自我追求。四十年代的大环境下,知识分子受到资本文明的影响,开始发现自我价值。但长期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得知识分子在走出家门实现自我价值时遭遇重重阻碍。
蒋蔚祖,作为蒋家的长子,和巴金笔下的长子形象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高觉新身上体现的是封建传统文化与五四新思潮的纠葛,而在蒋蔚祖身上作家探讨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吸引与冲击。蒋蔚祖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苏州静谧的园林里度过充满诗意而闲适的读书生涯。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他有着儒士的优雅,说话是忧愁而宁静的,总是用微笑、略带忧愁的眼睛注视着他人。作为封建家族的长子,蒋蔚祖甚至难以承担和平年代守护家族的重担,在战火四起的动荡岁月,蒋蔚祖只能成为时代的多余者。
...........................

第二节 对欲望的渴求——饥饿的女性
在四十年代这个特殊的战争背景下,战乱,兵役,阶级压迫,黑暗的政权统治,所有的这些让处于乱世中的人们无处安放。如果说,男性在大变革时期尚有一番作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女性而言,她们更多的是时代的苦难承受者。路翎笔下对于女性的描写,表现出了她们在压迫之下对生命自我的追求,对欲望的呐喊。
一、被压抑的生存欲
自 1937 年,民族战争开始,经济物质的残酷现实让女性的生存状况更加严峻。路翎在恐惧、饥寒交迫中辗转,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小说中到处都有表现。路翎通过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整个底层女性生存环境的贫瘠与荒凉。到处是“荒凉的街道”,“荒凉的山村”,“荒凉的景色”,江水也是荒凉的,“周围是凶险的寂静和荒凉”,“有惨白的阳光照射在荒凉的,宽阔的江流上和两岸的荒凉的旷野上。”在破败的乡村中,底层女性为满足口腹之欲,在挣扎着。生理需求作为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底层,包含人日常的衣食住行,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最底层的需要。在女性这里,生存本身被无限压缩,女性的生存寄托于那一方土地,小到一口锅,一只小猪,甚至依靠幻觉来支撑。
《燃烧的荒地》中的何秀英,作为一个寡妇,独自艰难守护着自己的土地。许小东的女人总是怀揣着回家种田的美好理想。《卸煤台下》里丈夫许小东打破了家里唯一的旧锅,生病的妻子崩溃大哭。女人意识到这口锅是她生命的依托。再也没有比穷迫之家却将唯一的锅打破更让女人觉得痛苦无望的事情了。“在这一瞬间以前,女人底生命仿佛是找不到依托的,现在她才突然明白,她原来是依存于这一口旧锅!”对于女人来说,这口锅不仅是烧饭的工具。锅的完整存在,意味着即使生活艰难但尚有希望。过去在故乡那种种地挖菜的农家生活虽然遥远,但眼下和丈夫在异乡仍可以有憧憬地活着。但这唯一的生存火苗如今也熄灭了,等待女人的是即将被丈夫送给他人的命运。和丈夫在一起,虽然饱受饥饿,但情感至少是满足的。《王家老太婆和她的小猪》里王老太婆,孤单一人,没有儿女可以依靠,住在简易棚子里。她的活着是为了死的时候避免连寿衣都没有的窘境,给自己留点尊严。为此王老太婆从保长那借高利贷,买了一只猪崽。这只猪崽,就像她自己的孩子,王老太婆对它关爱备至。
.......................
第三章 主观现实主义风格........................61
第一节 路翎与主观战斗精神...............62
一、“向生活突进”.......................62
二、“主观战斗精神”.......................... 63

第三章 主观现实主义风格

第一节 路翎与主观战斗精神
路翎四十年代的小说秉持着现实主义创作的理念,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将作家本人的创作热情注入作品中,在作品中燃烧着自己的热情。路翎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创新就在于他吸收并创造性地发展了现实主义,使现实主义文学没有落入纯粹客观化的迷雾。
一、“向生活突进”
胡风曾说“思想的发展只能在即于现实也针对现实的斗争里面真正地达到,而且,只有在相应的程度上把握住了由现在通到未来的历史任务的思想战士,才能够真正地执行即于现实也针对现实的斗争。”这强调主观战斗精神的发挥不能游离了生活。因而,胡风一直建议路翎多多观察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有着根本性的重要的。”1940-1942 年,路翎在煤矿区工作的那段时间,“数次下到矿井参观,看到了死亡工人的乱葬坑,造访了工人宿舍,了解了许多工人的情况。”为日后创作大量反映煤矿工人的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路翎到了嘉陵江边的码头,做着小职员的工作,接触到矿工、煤炭挑运工、船夫等在内的各色人物,写下了《嘉陵江畔的传奇》。路翎的小说是立足于生活,对生活多方面的呈现。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