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宄认为分析《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的雾霾报道,可以引导大众传媒特别是都市报纸认识自己议题建构的特点,积极地建构雾霾议题,改进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关注环境污染,真正做到关心环境、热爱环境保护,促进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真正令雾霾问题得到彻底治理,实现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1章绪论
1.1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缘起
2013年年初,雾霾席卷北方各大省份,引起人们的阵阵恐慌。雾霾作为一个全新的名字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北京开始将PM2.5的指数作为判定雾霾天气的标准。在我国,一般情况下,人们所看到的区域性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这种普遍浑浊现象被我们定义为“雾霾”天气。3年后的2016年的冬季也是一个令国人感到生存环境、自身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季节。从2015年的年尾12月份开始,国家气象部门开始频发雾霾预警,12月8日华北地区笼罩在雾霾阴影下,中央气象部门首次发布北京地区红色雾霾预警,这也意味着空气污染指数爆表,雾霾己经能够危及市民的健康安全。雾霾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度达到130万平方公里,位于关中地区的西安也难以摆脱雾霾的侵袭,仅在12月一个月份,市治污减霾办发布了今冬第四次重污染天气III级黄色预警。雾霾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已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探讨的问题,而是扩散为整个国家国民共同关心的问题。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环境问题的出现都是经济飞速发展导致的恶果。我们可以发现雾霾不是中国独有的环境问题,它也曾困扰过许多发达国家,在许多城市都出现过。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伦敦市区死亡人数达4000人,美国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造成死亡人数400人,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城市也遭受了雾霾的肆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经过对雾霾的有效治理,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这些城市摘掉了雾霾的帽子,重获蓝天。
在我国的雾霾虽没有像这些城市严重致人死亡,但是正因为有了前车之鉴,雾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广大市民的重视,媒体对于雾霾的环境新闻的报道数量急剧增加。对于市民而言,媒介是他们了解雾霾的主要手段,他们试图通过大众媒体掌握雾霾的更多知识,了解雾霾问题的发展现状,采取应对的措施。而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希望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递雾霾治理的决策措施,尽可能呼吁每位市民参与治理雾霾的实际行动中,共同发展和谐生态环境。
.......................
1.2研究方法与技术设计
1.2.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对《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的雾霾报道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还借助于议程设置理论分析都市报雾霾报道现状特点。
第一,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指对具体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所做的分析,是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有系统的和定量的研究。这种方法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综合分析处理一定范围内大量的样本,这些样本经过科学的采样和分类,能够有效规避依靠定量分析带来的劣势,从而提高文本分析的严谨性和正确性。本文通过对2016年《西安晚报》与《华商报》进行样本界定、提取样本、搜集资料、类目建构、绘制图表、解读数据等几大内容分析的部分,经过科学系统分析得出结论。
第二,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即通过对两个客观事物综合比较,从而正确的认识事物,评价事物。本研究对两份传统媒体进行系统化分析,分别从报道数量、报道版本、报道基调等角度进行具体解读,进而探求两份报纸的特征及差异化。在完成类目解析后,对两大都市报进行深入挖掘,分析都市报在雾霾报道中的优点与缺点,为传统媒体报道雾霾提供借鉴意义。
第三,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以前的研究者是如何设计研究过程,得出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等,借鉴前人研究中的精华,避免和改进其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环境新闻研究的理论进行梳理,窥探当下环境新闻领域的研究现实,再对新闻学领域内的雾霾报道进行系统化认知,为自己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指引,令自己的研究能够依托前人的已经完成的成果来照亮自己探索之路,引起对都市报雾霾报道存在的特点、潜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
第2章《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现状
2.1《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表面特征分析
2.1.1《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数量
本研究在对样本的统计过程中是以“月份”为单位进行统计,分别对《西安晚报》和《华商报》两份报纸在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有关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利用读秀、中国知网、超星数据库进行手动检索,经过人工筛查,总共统计得到有效样本192篇。其中《西安晚报》有效样本83篇,《华商报》有效样本109篇,如表2-1所示。
为了更清晰的对比《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的数量变化情况,笔者将两家报纸在2016年间的雾霾报道以柱状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图2-1所示。
........................
2.2《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内容分析
2.2.1《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基调
新闻情感倾向性是指作者或新闻机构对于客观事实的态度在新闻报道中的反应,是作者或新闻机构的立场、观点、方法、兴趣的体现\报道基调是媒体针对某个事情想要对外传递的态度、立场和倾向性,进而体现出媒体的报道风格和价值体系。我们知道,媒体的这种基调是潜移默化、不易被察觉的,却能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和理解,是通过一双无形看不见的手实现的。通过分析《西安晚报》和《华商报》对雾霾问题报道的基调,可以看出这两家都市报在面对雾霾问题时的态度、对受众心理的把握态度、对待政策方针的传递态度、以及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治理处罚的态度。
本研究将通过对报道基调分类统计,研究《西安晚报》和《华商报》在雾霾议题建构过程中,是否正确而又完整进行议题建构。在对报道基调进行分类时,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正面基调,着重宣传蓝天指数、政策推行可行性、雾霾得到极大缓解、提倡绿色出行等积极的报道基调。第二类是中性基调,在报道中以一种客观、事外人的客观态度陈述雾霾现状、雾霾科普知识等,没有运用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第三类是负面基调,在报道中可以捕捉到诸如不应该、不认同、质疑、空间为什么等具有谴责性的语气词或者其他具有强烈负面语气的报道。
.........................
第3章《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议题设置特点............27
31.议程设置理论概要........27
3.1.1议程设置理论概念..........27
3.1.2议程设置理论特点.............27
第4章《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议题设置不足..........32
4.1依赖官方消息源,公共话语失衡...........32
4.2议题比例失当,脱离公众环境意识.........33
第5章《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创新路径.............36
5.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承担舆论责任..............36
5.2确定雾霾议题与公众环境意识结合的主题...........37
第5章《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创新路径
5.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承担舆论责任
公共话语空间强调了公共话语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这个空间为政府、环保人士、市民提供了进行平等、交流和互动讨论的虚拟或非虚拟的场域。在这个空间中,官方和民间话语通过交锋创造并推动公共舆论,这些为雾霾议题的建构提供重要基础。两个话语空间重叠的部分越大,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强;两个空间重叠的部分越小,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小,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差\这就需要媒介甄别两个话语空间在雾霾议题建构中分别凸显的作用,既要完成议题建构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同时保证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参与,两者互相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
大众传媒创造的自由交流平台,汇集了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的信息和思想,同时这些声音包容了正面、中性和负面的声音,这些声音的碰撞必然会推动热点的形成,引发讨论,最终演变为带有某种鲜明观点的舆论。但是需要的注意是,在多种声音交织场面下形成的舆论是非理性的,这就需要媒介及时进行舆论引导,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公共利益共识、社会信念、杜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在对雾霾议题进行建构和传播的过程中,就需要大众传媒在短时间内判断舆论走向,适时地正确引导舆论,引发受众对问题的关注和态度,推动政府对雾霾问题采用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
结论
本文以2016年间《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的新闻样本为研究点,经过大量的搜集工作共得到样本数量分别为83个、109个,运用SPSS软件和内容分析法对两报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基调、报道议题和消息源五个类目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在2016年雾霾报道中,《华商报》在报道深度、报道广度等方面略好于《西安晚报》,但是两报作为西安都市报的代表,在雾霾报道上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并在文末给出创新路径分析。
在报道数量上,《西安晚报》与《华商报》在2016年都对雾霾做出了广泛的报道和关注,平均3-4天就会有一篇雾霾报道,冬季报道数量多,2月开始报道数量下降,11月再次回升,两报在雾霾报道上均存在季节性报道特点。两报的版面编排略有不同,《西安晚报》重视常将雾霾报道置于头版新闻,占有比例51.8%,《华商报》只有20.2%,但是却更重视雾霾专栏专版的设计,甚至一期报刊雾霾专版多达4个版面。《华商报》封面语言更有张力和吸引力,《西安晚报》主张中规中矩的设计。两报在报道基调上并无显著差别,均选择将中性报道作为主要的报道形式,分别为44.6%和45%。《西安晚报》正面报道数量多于负面报道,《华商报》正面报道32篇,负面报道28篇,正负报道差别不大,但是短时间报道有语气突变的情况。在议题建构上,两报有显著差别,《西安晚报》重澄清谣言,《华商报》重雾霾防治措施,但是差别中也有相似处,两报都将雾霾天气预警作为主要议题。两报在消息源选择上,都将“政府部门”消息源作为第一大信息源,利用权威信息源突出报道的权威性。“市民信源”比例小,占有比例8.4%和7.3%,民间话语缺失。
通过以上五大类目的具体分析,本文发现两报议题建构存在共性的特点,依托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进行分析,发现两报以数量和时间节点强化议题,版面编排贴近受众,多元化主题引导受众,权威信源定义议题来强化议程设置功能。尽管两报从各个方面都强化了雾霾议题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但是还是存在共性问题:过度依赖官方消息源造成公共话语失衡、议题比例适当脱离公众环境意识等。
参考文献(略)
《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新闻媒体报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新闻媒体文章
- 数据新闻媒体生产研究
- 运动员的超体育表演新闻媒体研究——以知名
- 框架理论下中美食品药品安全新闻媒体报道的
- 新闻传播学学位论文写作问题分析
- 《中国工人》(1924-1929)对工人的政治动员新
- 《西安晚报》(1937-1945)的抗战动员新闻媒体
-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新闻媒介形象研究
- 扩展与置换:趣缘群体的“群”新闻传播分析
- 新闻媒介记忆视角下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研
- 新闻媒介生态学视野下我国工人报发展研究
-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新闻媒体研究:建构、特
- 青年亚文化新闻媒体视阈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研
- 新闻媒体网络环境下医患认知差异研究——基
- 《河北日报》“两微一端”协同新闻媒体传播
- 《人民日报》新生代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研
- 新闻媒体视角下IP影视剧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