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广泛,影响愈加深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时代该如何发扬光大?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家文化软实力该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作为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文化建设如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90 年的光辉岁月、60 多年的执政兴国、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充分证明,只有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政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60 多年前,毛泽东就曾豪迈地预言。新中国经过 30多年的努力实践,文化建设成就巨大,但文化发展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距离,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尚不相称。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建设也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更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上世纪末,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软件技术等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网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方向发展。“三网融合”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体制、通信体制、计算机网络体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对多种业务需求的与日俱增,使原来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向于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国家对“三网融合”已经作出阶段性部署, 2010 年 1 月 13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1] 毛泽东.《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 年 9 月 21 日).毛泽东文集[M].第 5 卷. 第 345 页.人民出版社. 1996年 9 月出版.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入关键时期。 2010 年 6月 30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确定了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以及湖南长株潭地区等首批12 个“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名单,制定了快速推进“三网融合”的目标。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着更多的“三网融合”所带来的新气象:手机成为可随身携带的消息报道器;网络上的报纸电子版,让我们享受了兔费读报的便利;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让我们和家人在电视屏幕上一起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微博使得以往的“每日新闻”成为“每秒新闻”“三网融合”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三网融合”的新形势,给县级广播电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县级广电新媒体,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整体上打破传统传媒行业的壁垒,彰显当地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促进新老媒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当前县级广电业的紧迫任务。
1.2 研究意义
研究县级广播电视在“三网整合”背景下的发展出路,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将为县级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参考。县级广播电视尤其要牢牢抓住“三网整合”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同时还要利用好自身媒体优势及所处地理优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县级广播电视的市场份额。
第二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的生存现状
2.1 “三网融合”背景分析
2.1.1 国外“三网融合”情况介绍
2.1.1.1 美国——政策先行,语音、视频、数据一体化美国是最早尝试“三网融合”的国家,较早开放电信和信息通信业市场。1996 年 2月,美国颁布《电信法》,从法律上解除了对“三网融合”的禁令,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在美国有线电视与电话的融合当中,政策是决定性因素。美国《电信法》和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为有线电视公司进入电信市场大开绿灯,不仅规定“有线电视经营商经营电信业务不需要申请营业执照”,同时“在有线电视公司要提供电话业务而介入电信领域时,电话公司要允许与它们的相互接通”。与此同时,《电信法》也为电信公司进入有线电视市场打开了大门。例如,在《电信法》第三篇“有线电视业务”中,就明确规定电话公司可提供视频节目。其次,新技术和新业务加速了“三网融合”的进程。由于新的《电信法》明晰了有线电视产业以“开放式视频系统”(OVS)取代“视频拨号系统”(VDT),有线电视公司纷纷从新技术和新业务方面寻找新出路,打入电话市场。由于大多数多媒体业务并不能由窄带通信设施支持,大多数高速数据业务也已不能由现有的互联网服务器提供,提供高速电缆调制解调器成了有线电视公司的一大市场机会。同时,VP 宽带多媒体网络的实施也由大西洋贝尔公司抓紧进行,它使用 ADSL 和其他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全综合话音与视频宽带网络业务。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差异越来越小,正朝着“语音+视频+数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1.1.2 英国——统一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服务逐步融合
英国是全球实施“三网融合”较早的国家。早在 1984 年就已经实现了广播电视与电信业监管机构的统一。机构的统一为英国后来的电信市场开放,广电单方进入,到电信进入广电市场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也为网络融合和新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证。从 1997 年起,英国政府逐步取消了对公众电信运营商经营广播电视业务的限制。1999 年,英国的 Video Network 即推出了基于 DSL 的视频点播业务。从 2001 年 1 月1 日开始,电信运营商可以在全国范围经营广播电视业务。目前,英国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与电信的双向进入。英国模拟电视逐渐被数字电视取代,固定和无线宽带电信服务增长迅速。截至 2008 年底,英国使用数字电视的家庭已经超过了 50%,并还在以每周三万户的速度增长,宽带数字用户和 Cable Mode 网络已经覆盖全英国 80%的家庭和企业。英国宽带无线业务频谱的划分,使乡村消费者越来越多,特别是以 3G 为代表的技术变化,使英国信息市场涌现出许多新服务。英国电信作为英国最大的网络运营商,现在不仅同时提供互联网、电话等通信服务,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电视频道;而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进军网络,推出在线电视服务,凭借内容优势吸引了大批网络用户。随着技术不断进步,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等都被融合到手机或电脑的功能之中。
2.1.2 我国“三网融合”进程概述
国务院 1997 年 4 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其中提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平台,三个网’。一个平台即指互联互通的平台,三个网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这是“三网”概念的首次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在 2001 年 3 月 15 日通过,其中提到:“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这是“三网融合”第一次在国家的五年规划中被明确提出。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06 年 3 月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三网融合从“十五规划”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开始,经过了五年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变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即: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2 “三网融合”给县级广播电视带来的影响
2.2.1 “三网融合”给高要广电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2.2.1.1 加速完成全网整合,增强舆论宣传控制力
国家广电总局下发文件,要求 2010 年底前完成有线网络省内整合,目标是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统一的市场主体,参与三网融合及竞争。县级广播电视是目前唯一普及到千家万户的网络信息终端设备,通过数字整体转换,高要广播电视台已经部署了大量机顶盒,广大用户可以普遍享受服务。在公共服务方面,广电服务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这一公共服务性质决定了高要必须实现全城覆盖,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控制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成全网整合后,县级广播电视台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这对于高要市广播电视台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从整体上增强有线网络的竞争实力,化散乱为整合,产生规模效益;整合后的县级有线电视网络将成为国家信息网络的最基础组成部分之一,促进通讯网络间的良性竞争。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以及宣传舆论和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舆论导向、节目内容把握和控制上,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政策法规、公共信息的权威传播者,具有公认的信息公信力。面临复杂的视频产业格局和媒体新形势,高要广播电视台应努力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演进,以实现对舆论阵地的占领目标。
2.2.2 “三网融合”给高要广电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起步较晚,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体系,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法律保护,致使已颁布的国家标准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其一是部分法律法规已经跟不上信息安全的发展,例如当前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认定、操作标准和取证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其二是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是当前制约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很多企业和个人用户,尤其是新网民对信息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在系统缺乏保护的情况下就接入互联网,致使系统频频受到病毒、木马、黑客的攻击,经常处于被动修补状态;由于信息安全法律意识淡薄,一些网民将不该发布的信息发布到了网上,导致不良信息的影响日益突出;重“硬”轻“软”现象突出,很多企业用户把信息安全防护希望全部寄托在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上,而忽视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其三是缺乏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支撑我国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在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高端信息安全产品等方面不能自主可控,致使国内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都依赖于国外厂商,同时缺乏对所引进的信息化基础设备、信息安全产品进行有效管理和技术改造的能力。
第二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的生存现状..........15
2.1 “三网融合”背景分析..........15
2.1.1 国外“三网融合”情况介绍..........15
2.1.2 我国“三网融合”进程概述..........17
第三章 县级广播电视改革的动力与阻力分析..........30
3.1 动力分析..........30
3.1.1 公众需求分析 ..........30
第四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的出路探索..........41
4.1 打破体制束缚,引入市场竞争..........41
4.1.1 冲破垄断,深化体制改革...........42
结 论
研究县级广播电视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出路探索,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无论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还是各阶层利益格局都在经历着重大的调整。“三网融合”是新形势下政府以新手段推动我国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同时也是媒介研究的一个热点。当今中国媒体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术和宽带技术飞速发展,媒体竞争格局日益多元化,媒体生存形势日益严峻。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三网融合”发展脉络,并尝试对相应的发展背景进行描述,文中论及的诸多因素在“三网融合”发展中均有作用或体现。本文收集整理了高要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历程,通过实例分析“三网融合”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又将给最基层的广播电视媒体带来新的生存转机,继而向“三网融合”新媒体进军。本文以创新的视角,将论述的重点放置于探索在“三网融合”巨大的发展潜力下,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发展路径的选择。但对于如何更好彰显自身原有的媒体特征这个潜在的难题还未有论及,在今后实践工作中将继续深入探究。在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一线广电工作者工作的艰辛和勇于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的严峻考验,以及渴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情,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带给目前遇到类似情况的其他县级广播电视媒体一些参考借鉴。在研究的过程还发现目前研究县级广播电视的研究人员太少,成果也较少,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为县级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前路漫漫,有待今后继续努力求索!
参考文献
[1] 谭天.刘晓旋.编织关系,构建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媒介融合年的回顾与展望[J].媒体时代.2011(03).
[2] 刘同生.方国云:县级台应对中国广电体制变革的思考[J].《视听纵横》,2002 年 5 月.
[3] 张伟男.网络时代促进媒介融合的给力因素及所带来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1(06).
[4] 朱天,彭泌溢.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J].新闻记者.2011(07).
[5] 张心哲.现今媒介融合现象的评述与预测[J].新闻传播.2011(06).
[6] 赵靳秋.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加坡传媒监管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6).
[7] 张雷.媒介融合趋向下的独立制作与产业规制[J].浙江社会科学. 2011(07).
[8] 樊秀峰.媒介融合研究领域的力作——《西方传媒业的融合、竞争与规制》评介[J].当代传播.2011(03).
[9] 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 2011(03).
[10] 谭天,刘晓旋.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