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研究是通过对S市县级政府的问卷调查得到了S市县公众对政府存在不满意的三个方面,进而从拟态环境这一视角入手进行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原因和提升对策剖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美国学者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所提及的概念,指的是大众传媒通过对现实社会信息的选择、加工、重构而形成的一种来自但并非完全展现客观现实的象征性环境①。由于媒体传播本身带有的价值观念、利益追求等倾向使得构建出的拟态环境同样具有倾向性。拟态环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是人们通常会意识不到,其主要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现实环境产生最终影响。于是乎,有学者认为,拟态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控制功能,认为只要能控制拟态环境,就能够控制公众头脑中的现实世界,公众就会把这种头脑中的“现实”当成社会现实本身。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了解拟态环境的特征,能厘清拟态环境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在逻辑。拟态环境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拟态环境并非真实环境。李普曼认为存在三种现实,而拟态环境则是介于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的一种经由媒体选择加工后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现实”。可以很明显感知,拟态环境不是也不可能是真实环境的纯粹复刻,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并呈现出“信息流”的特征。正因如此,媒体所报道的地方政府也是经过加工的,需要公众能更明智理性的选择信息。
其二,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倾向。藤竹晓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其本质就在阐释拟态环境与现实世界的不可分割。人们根据媒体的报道来获取信息并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又会作用于客观现实,于是现实环境越来越有拟态环境的特点,这也是很多人会将拟态环境看作现实环境本身的缘由所在。
其三,拟态环境的社会控制性。远离客观现实的人们只能通过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来了解现实,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偏差恰恰成为控制公众行为的关键。地方政府如若较好利用拟态环境的积极面,则对公共舆论的引导以及巩固自身合法地位具有明显优势。
........................
(二)理论基础
1.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②。以哈登特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倡导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们指出政府的基本职能不是也不应是“掌舵”,而是对公民诉求做出回应,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但他们并没有一味否定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某些合理性,在治理框架下,效率、生产力等价值观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点应集中到满足公众需求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上来。但是,以公民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追求效率的诉求可以忽略,将行政效率置于民主、公共利益这一框架之下,能在稳步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同时保证公共行政效率,最大程度实现公民与政府的双赢局面。
2.社会契约理论
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这一概念涉及到政治合法性与社会契约的问题。社会契约论是关于解释公权力的合法性以及政府信用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其中霍布斯、卢梭、洛克为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系统阐释者。社会契约在理论逻辑上体现为人民是所有权的持有者,通过权力让渡和签订契约的方式将部分或全部难以由个人实现的权力移交给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对国家的完全服从。契约关系的前提就是双方拥有平等地位,一旦国家违反契约精神,人民可以收回乃至推翻国家权力①。
..........................
二、拟态环境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联性分析
(一)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拟态环境建构
随着现代互联网络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公众不管是在信息攫取抑或是行为议程选择方面都表现出对媒体的高度依赖,至此整个社会都呈现出高媒介化状态。公众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很大程度上都基于拟态环境,同时也扮演着拟态环境建构主体的角色,这使得拟态环境对现实的影响大大增强。此外,由于拟态环境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不可避免,所以探究影响地方政府的拟态环境如何建构,对厘清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大众传媒的隐性功能以及了解测评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指标设置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拟态环境具体是怎样建构起来的,还将从信息来源与主体建构方面探讨。
1.信息来源
信息是拟态环境建构的第一要素,是公众做出行为选择与产生心理信任的首要支撑。由于拟态环境来源于但不完全等于客观现实,所以信息在这里就充当了客观现实的角色,是被他人认识再现之前的原信息。影响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自身与外部公众二类。具体而言,与政府自身有关的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信息源于政府行为与制度体系,主要产生于地方政府行政过程中的行为方式、行为能力以及行为控制等表现和制度体系制定、实施的合理化程度。在地方政府行政过程中,行为是政府输出的重要方式,媒体和公众可以通过地方政府行为这一客观事实透析出行政能力高低、行政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程度等,倚靠这些信息做出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判断。此外,地方政府制度体系的制定与执行以是否具有公正性、稳定性作为测量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指标,其状态和程度也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也就意味着,不论是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还是政策制度表现,本质上都是一个向外界输出信息的过程,进而影响着公众对地方政府的评价。
...........................
(二)拟态环境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契合条件分析
在互联网媒介、网络舆情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少地方政府显然未能意识到拟态环境的存在,更不用说注意拟态环境会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这一问题。探究拟态环境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契合条件,要义则是厘清拟态环境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存在哪些逻辑上的协同基点。
1.信息选择
信息选择其实是一个价值运用的过程,各主体通过筛选和鉴别的方式,获取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排除不需要的信息。无论是地方政府、媒体还是受众都会受到自身需求、态度以及判断能力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信息选择,而一旦存在不当的信息选择就极易导致不信任状态。
拟态环境建构之初,媒体选择对地方政府的哪些信息进行传播极为重要。在我国国情下,媒体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倾向,其依赖地方政府并作为地方政府舆论控制的工具而存在。在地方政府与媒体的信息博弈中,他们都希望能通过对方来增强自身权威与可信度。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地方政府对媒体享有支配权,媒体对政务信息的传播几近处于被动选择状态。地方政府当然希望媒体多报道一些正向事件或常规信息来建构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拟态环境,以此消解受众期望了解有关地方政府的敏感信息顾虑。结果却是,地方政府较为自我的信息选择偏好,加之媒体的被动反复传播,既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为受众揣测地方政府意图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另一方面,媒体出于市场需要会主动选择曝光那些较为重大、敏感的地方政府信息,并且会在自身价值观念、利益团体影响等因素下对信息加工,使得信息极易被夸大或扭曲。在经由媒体加工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下,受众很难去鉴别生态效度①与信息真伪,所以一旦发现信息与实际不符,就会感觉到被欺骗。然而,受众不信任的矛头一旦产生,并不是去非议媒体,而是直接导致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造成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因此,信息选择偏好下建构的拟态环境,是能使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或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
...........................
三、拟态环境下S市县级政府公信力评估实证分析……………………24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24
1.基于ACSI的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总体框架…………………24
2.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25
四、拟态环境下S市县级政府公信力弱化原因探析…………………34
(一)研究假设与相关性分析……………………34
1.研究假设………………………34
2.相关性分析………………………35
五、拟态环境下S市县级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41
(一)强化政府改革…………………41
1.转变政府治理观念………………………41
2.建立政府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42
五、拟态环境下S市县级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
(一)强化政府改革
1.转变政府治理观念
在拟态环境下,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链传递过程中的治理难度与存在引导舆论消解矛盾的契机,最为重要的是要从多方面实现地方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
树立以民为本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地方政府的行动要以公民为中心,及时回应公民需求,为公民提供服务。在现代网络信息社会,网络让信息迅速传播也加快了拟态环境的建构进程,公众能更快速的感知地方政府行为,并要求地方政府能对自身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回应。此时,要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观念,建立以民为本的促进地方政府信任的行动框架。
加强信息公开,建设透明型政府。信息公开与否是拟态环境下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拟态环境为滋生扭曲、虚假信息创造了可能,倘若地方政府对某些信息不公开或加以隐瞒,无疑会让公众猜疑,进而产生更多的不信任。加强信息公开,建设透明型政府,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要公开行政执行过程的相关信息。这主要是涉及到地方政府行政程序是否规范、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其次,要对有争议的舆论事件进行公开,以透明真诚的姿态去更好的引导舆论,同时听取公众声音,谨防一刀切与形式主义。最后,要利用媒体及时的发布信息,还要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以抢占拟态环境中的舆论引导先机。
增加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回应性,建设责任型政府。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及威胁性则意味着地方政府应该承担更多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①。公共危机发生之后,要求地方政府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不能将过激的真实信息全盘托出,否则会引起公众恐惧情绪蔓延,也不能缄口不言,否则会遭受到公众的质疑与不信任。因此,地方政府要衡量多方责任,对公共危机事件何以回应进行权衡,只有当地方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了主动、及时、有效的回应,才能使得社会稳定与地方政府信任提升。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拟态环境是介于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的一种经由媒体选择加工后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正因如此,媒体信息报道传播下所建构的与地方政府相关的拟态环境也受到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需要公众能够做出更明智理性的信息选择。虽然,拟态环境对地方政府管控舆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不可否认,若有效利用拟态环境则能发挥提升地方政府对社会爆点的敏感度、展示高质量行政能力、形成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等优势。本研究是通过对S市县级政府的问卷调查得到了S市县公众对政府存在不满意的三个方面,进而从拟态环境这一视角入手进行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原因和提升对策剖析。由于是对个案进行研究分析,结论不具有普适性,但以期能为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提供不一样的方法视角。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