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
1社会背景
象征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散落在所有民族的各个文化领域。无论是各门类的艺术、各种文字著作,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起居、饮食、服装、建筑,以及宗教信仰、礼仪、仪式,乃至个体梦像、表情、眼神、肢体语言等等,凡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事物都包含着象征。象征有两种形态,其一是具有物质实体的直观形态文化象征;其二是行为象征,一般指各种礼仪、仪式过程。刘锡诚先生指出象征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一种群体性的,约定俗成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浩如烟海,其丰富性在全世界各民族中也是十分突出的。而象征思维则是中国人所惯常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尤其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中俯拾皆是。只是作为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一份子,我们常常不易注意到这一特点。舞蹈是最富象征性的艺术门类和人类文化现象之一,因此,研究舞蹈中的象征对于理解舞蹈、舞蹈文化、乃至舞蹈背后的大文化背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民间舞蹈还是舞台化舞蹈都是如此,然而,舞台化舞蹈与鲜活的民间文化之间是有距离的,其象征意象背后隐含的更多是意识形态化了的观念、思想、情感。在象征现象异常活跃的民间,舞蹈更是象征之集中地。民间舞蹈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断地加工创造。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民间的组成部分,民间舞蹈的审美功能背后,更深层的是社会文化功能。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民向舞蹈极其丰富。民间舞根植于民间俗,祭祀巫术、婚丧嫁娶、劳动生产、节庆娱乐……各种民俗活动交织成N,民间舞蹈镶嵌其中,舞姿、动作、服装、场合,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都带有象征,每个象征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整理。
2.学术背景
目前的舞蹈研究领域,象征较少受到关注。象征研究方面,国内专门的象征研究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起初侧重于以“象征”为理论主线来构建文艺学体系,后来则有一些学者们侧重于从民俗学、神话学角度将象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包括从传统文化、象征思维、民俗文化、梦学、色彩象征、宗教祭祀象征等方面切入,分析中国的象征文化。本文的写作基本上也将借鉴前辈的经验,同样以文化的视角出发,把民间舞蹈中的象征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继而深入。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内,谈及“民间舞蹈”或“民族民间舞”,所指的不仅仅是在群众中自然传衍的舞蹈(辞海所说的作为民间俗的一部分的民间舞),也包含创作型的民间舞。即按表演地划分出的非舞台民间舞蹈和舞台民间舞蹈。如上文所述,自然传衍的民间舞蹈活跃于广大民众之中,根植于民间文化之上,符合笔者的研究视野、方向与目的。因此,本文的研究范畴仅限所属以上“自然传衍舞蹈”这一类型。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基于研究背景我们可以知道象征在人类各个文化领域无处不在,而存活于民俗土壤中的民间舞蹈更是象征的集中地。每个象征意象背后都隐藏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包括民间民俗和文化,以及从中折射出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索和整理民间舞蹈象征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民间舞蹈的象征乃至舞蹈的象征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开掘的领域,因此,对其进行初步的探索与梳理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基于前辈已有的研究成果累积,对民间舞蹈中的象征形成初步的、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对这一主题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并为以下问题给出大致可信的解答:第一,民间舞蹈和象征的关系如何?第二,民间舞蹈中的象征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这一点主要以个别民间舞蹈为案例来进行探索和剖析。第三,民间舞蹈巾的象征表现形态如何?包括民间舞蹈中象征的类型、分布状况等。舞蹈的象征之研究目前比较薄弱,本文进行的探索都是初步的、尝试性的,有以下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本文的研究是以舞蹈的象征为对象,范围是民间舞蹈。一方面,己有的舞蹈学领域的研究或有提及象征的,却少有专门的象征研究;另一方面,过去的象征研究少有涉及舞蹈的部分,偶尔舞蹈会被作为理论佐证的个别案例提及,专门研究舞蹈象征的论著尚不多见。本文将从舞蹈旳新角度研究象征,以及从象征的新角度研究舞蹈,并尝试揭示民间舞蹈的象征含义。第二,现有的舞蹈理论中,象征在各个方面未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关注。除了王克芬先生主编《中国舞蹈大辞典》中有“舞蹈象征性”词条,简要表述了象征性作为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在创作型舞蹈中审美的作用。除此之外,象征性较少被视作舞蹈的特性,如隆荫培、徐尔充两位先生著《舞蹈艺术概论》论及舞蹈的特性,提出了舞蹈的动态性、节奏性、造型性、杆情性、直觉性。其中“直觉性”或与象征有关,但该著作所说的直觉性主要是强调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在时空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象征是舞蹈重要、本质的特性之一,尤其体现在多彩的民间舞蹈中。第二,民间舞蹈研究中,研究者有时会在对民间舞蹈的描绘中对个别的、明显的象征加以阐释,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一个民间舞蹈中的象征的并不多见。象征的模糊性与多义性,意义阐释会随着每个阐释者的知识结构、生活背景、理论依据、视角、所掌握的资料等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象征的意义也很可能随着历史、文化或舞蹈本身的演变而变化,从而产生多个释义。鉴于此,本文民间舞蹈个案的象征研究将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将一种民间舞蹈中个别的象征集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尽可能复原其意义原本的关联,视其为一个相关联相牵制的体系,将利于减少民间舞蹈象征阐释中的异议。
第一章象征与舞蹈
第一节象征概述
一、关于象征的概念
《辞海》上象征的基本定义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作为名词,象征意为“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气或“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黑格尔从美学的角度这样定义象征:“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普遍的意义来看。”他把象征分为两个因素:一个是意义,即意象背后的隐喻含义,另一个是意义的表现,即意象——外在事物。“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由上可见,象征是一个二元整体。象征一般由两个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借用西方符号学的术语就是“能指”与“所指”。符号与象征联系密切,西方语言中“象征”(symbol)—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随着词义的衍生,如今的symbol有了两种意义:符号与象征。托多罗夫在《象征理论》中表示“如果把‘符号’ 一词当作统称,其中包括了象征(后者反过来也确定了符号的概念),那么可以说对象征的研究属于普通的符号理论,即符号学的范围” 尽管如此,托多罗夫更强调的是象征与符号的差异。实际上,象征的思考在符号学中非常有限,更多是散落在多种不同甚至相孤立的科学中,如人类学、逻辑学、修辞学、美学、诗学、精神分析学等等。
第三章舞蹈的象征解读.......55
第一节民间舞蹈的象征分类及解读.......55
一、 本体象征外延象征.......56
1.民间舞蹈本体象征.......56
2.民间舞蹈外延象征.......57
二、表层象征和深层象征.......57
1.民间舞蹈的表层象征.......57
2.民间舞蹈的深层象征.......59
第二节 民间舞蹈象征的关联性.......60
结论
本文以“多地舞”、“羊皮鼓舞”以及塔尔寺“羌姆”为例,对民间舞蹈中的象征现象及其意义做了一个浅表的梳理,并提出一些论点,总结和归纳出民间舞蹈象征的一些特点、属性。如同在任何其他民间文化领域一样,象征密集渗透在民间舞蹈的各个方面。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艺术与象征也是密切相关的,甚至一些学者提出二者是同根同源的。艺术与象征的关系或相似性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二者都是通过一些非语言的媒介传达主题的精神世界。舞蹈所使用的媒介就是人的身体动作。鉴于人体动作的形式,舞蹈的表达往往具有具象性和写意件体现为象征性。在民间舞蹈中,舞蹈的功能不仅限于表达主题精神,具有更多的文化上的功能,比如祭祀、巫术、社殳、节庆、自娱等。民间舞蹈根植于民间文化土壤,其象征所指向的意义来源于民间文化。换言之,民间舞蹈承载着民间文化意义,而这些民间文化意义在民间舞蹈中常常通过象征的方式呈现。木文采取三种民间舞蹈为个案,分别是肃舟曲藏族群体生活民俗舞蹈“多地舞”、甘肃渭源的民间信仰祭祀舞蹈“羊皮鼓舞”以及青海东部地区塔尔寺的藏传佛教舞蹈“羌姆”。通过对三个个案针刈性的考察与分析,窥探民间舞蹈中的象征,汄识民间舞蹈中象征的基本情况包括分布、特点、表现形态等。并以三个个案为基础,试图对其象征意义进行挖掘、探索、解释,从而对民间舞蹈的内涵以及民间舞蹈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形成史深的认识。基于通过个案对民间舞蹈中象征的研究,本文刈民间舞蹈屮的象征进行了两种分类。首先从民间舞蹈象征的形态构成角度,将其象征分为民间舞蹈的本体象征与外延象征两类。民间舞蹈木体的象征为舞蹈形态自身的象征,外延的象征足民间舞蹈包括音乐、服饰、道具等的象征。另外从象征的结构与意义的角度,将民间舞蹈的象征划分为表层象征和深层象征两类。表层象征是民间舞蹈一般文化上的象征,具有文化上的约定性与传承性;深层象征则是指隐藏在民间舞蹈现象背后,审美上的象征意义,是表层象征背后的无意识的、原型的象征结构。
参考文献
[1]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2]荣格.人类及其象征[M].张举文,译.石家庄: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3]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M].赵玉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茨维坦.托罗多夫.象征理论[M].王国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It-皮埃尔.韦尔南.神话与政治之间[M].余中先,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二联书店,2005.
[9]詹姆斯.霍尔.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同典[M].韩巍、徐延波、郝一匡,译.北京:中国—身年出版社,2000.
[10]刘锡诚、乇文宝.中国象征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