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古典舞”表演之戏曲舞蹈之扬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51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民族性”追求下对戏曲舞蹈表演的继承


一般对“民族”一词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有其他广泛用法,如中华民族等。” 第二种解释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统一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特质与民族气质。不同的民族都在它们各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厚而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本论文中的“民族性”主要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性这样一个概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质,这种特质渗透和表现在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稳定的“民族性”特征。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继承与学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中国舞蹈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事件。而这种“继承与学习”的合理性之一则是戏曲舞蹈的“民族性”特质。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形态,应该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精神气质。因此,“民族”之特性应该是其核心属性。在对“民族性”的追求下,极具“民族性”的戏曲舞蹈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建提供了直接的参照。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民族性”表演特色的学习与继承可以说是这个继承过程中最富代表性的。这种“民族性”源于戏曲舞蹈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也源于戏曲舞蹈之民族性是在对中国古代舞蹈民族性基因的继承与沿袭的结果。中国古代舞蹈、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都表现出一种密切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的身份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舞蹈与戏曲舞蹈之间表现出的亲密的血缘关系;一是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而言所呈现出的亲密血缘关系。前者表现为不同文化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交流与发展,并对民族性基因的提炼与传承。后者表现为古典的民族性基因在当代被重新挖掘与再次继承,并以新的方式让其进行特色的凸显,甚至以重新结构和排序的方式进行民族性基因的传承与民族性特色的再度洽释。首先,戏曲舞蹈与中国传统舞蹈亲密的血缘关系为戏曲舞蹈表演艺术“民族性”基因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戏曲舞蹈艺术是极富中国民族特色与传统精神的民族艺术形式。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
众所周知,自宋、元以后,戏曲逐渐代替了歌舞艺术,戏曲艺术中包含了音乐、文学、舞蹈、武术、美术、杂技,甚至建筑等丰富的文化因素。戏曲舞蹈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在《一得馀抄》中说到:“在戏曲当中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古代舞蹈艺术”气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舞蹈曾经有着璀壞的历史,如唐代的舞蹈就十分辉煌,五代十国后独立的舞蹈艺术日渐衰落,宋元明清时期,舞蹈逐渐融合到了戏曲中。然而戏曲舞蹈中依然蕴藏着唐代的舞蹈元素与基因。著名舞蹈史论家王克芬在《中国舞蹈通史?明清卷》中提到:“唐、宋大曲的某些名目在宋杂剧、金院本中出现,可以看出杂剧、院本,继承、吸收唐、宋歌舞大曲的痕迹。” ?由此可见戏曲舞蹈与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渊源关系。戏曲舞蹈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古代的表演性舞蹈和民俗舞蹈等多种舞蹈素材和表演方式,这些中国传统舞蹈的素材与特质构建了戏曲舞蹈的民族性基点,戏曲舞蹈是在对中国传统舞稻的吸收、借鉴与滋养中成长起来的。戏曲舞蹈融入了中国历代舞蹈中的元素与基因。我们从许多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的舞姿形象中都能看到与目前戏曲舞蹈中舞姿形态的许多相似之处。善于吸收多门类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戏曲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戏曲在其萌芽时期就开始对多种多样的姊妹艺术进行学习、吸收与融合。戏曲不仅吸收和融合了中国古代的表演性舞蹈,还吸收了民俗舞蹈。戏曲舞蹈对中国古代表演性舞蹈吸收与融合的对象不仅表现为宫廷乐舞中的表演性舞蹈,而且还表现为宫廷乐舞中的礼乐性舞蹈,以及市井勾栏中的表演性舞蹈。如汉代宫廷乐舞中的舞姿与表现形态就为后来戏曲舞蹈中的人物塑造特点和表现形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其中柔美多姿的舞蹈形态,以及细腰长袖飘逸的表演形象等等都为戏曲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呈现奠定了一定的审美基础。又如从西周时期礼乐的出现开始,戏曲艺术就对其进行了不断地吸收与融合,从中不断地吸收营养,从而滋润与丰富了戏曲舞蹈的发展。


第二章“典范性”追求下对戏曲舞蹈表演的继承


毫无疑问,“古典” 一词中具有“经典”、“典范”之内涵。因此,“经典性”和“典范性”成为中国“古典舞”追求的品质。因为"典范性”的艺术常指具有代表性的、经过历史检验、受到普遍认同的,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艺术。正如中国“古典舞”专家王伟所说:“古典舞专指各民族中长期流传至今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蹈作品。是历代舞人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加工、创造后逐渐形成的。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艺术中具有代表性意义。”①本文认为,“古典”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典范。“古典舞”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具有经典性和典范性的舞蹈艺术形式,体现的是传统的、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中国“古典舞”在其创建之初之所以选择戏曲舞蹈作为母体,是因为戏曲舞蹈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中国活态的古代舞蹈形式,是在民族舞蹈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戏曲舞蹈是历史上中国古典舞保存的一个载体。戏曲舞蹈的传统舞蹈形态非常具有代表性。戏曲舞蹈表演的身体动态特点、表现方式特点以及审美追求等等都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的“典范性”特征。因此,中国“古典舞”以戏曲舞蹈作为参照是有其文化审美上的历史依据的。作为一种典范性的艺术形式,严谨、规范、精湛、系统等等应是其重要的特点。戏曲舞蹈具备了一定典范性意义,也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古典”主张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品格,它意指立足于传统的、民族的审美风格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典范性”特点。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的当代诠释,它既追求“古”,即继承传统,又追求“典”,即具有“典范性”意义。正是在这种“典范性”追求下,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继承具有了向心的层面,从而也在动身体动态、表现方式的特点呈现以及审美追求上表现出对戏曲舞蹈的继承。


第三章“舞蹈化”进程中.........86
第一节对戏曲舞蹈表演“戏剧性”动.........86
一、对“程式套路”与“行当专属”.........87
二、对“重指事拟态”等特点的改变.........95
第二节对戏曲舞蹈表演“戏剧性”.........99
一、对戏曲舞蹈“程式化”.........99
二、对戏曲舞蹈“行当化”.........100
第三节对戏曲舞蹈表演“戏剧性”.........106
一、由“戏剧夸张美”走向“舞蹈自然美”.........106
二、由“生活形态美”走向“舞蹈形态美”.........108
第四章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112
第一节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112
一、对戏曲舞蹈表演手、眼、步法.........112
二、对戏曲舞蹈表演写意表现方式.........121
三、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审美追.........128
第二节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131
一、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动作运用.........131
二、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表现方式.........136
三、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审美追求.........142


结论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在“民族性”追求下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表演进行了有效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身体动态、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三个方面。中国“古典舞”在对戏曲舞蹈进行片段学习、动作元素提炼的过程中,对戏曲舞蹈动作语汇的外在形态特点,以及“手、眼、身、法、步”的规律、动作的形神劲律等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而这些方面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舞”在“民族性”追求下,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所继承与保存的东西,一直留在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之中。它们体现在中国“古典舞”表演的方方面面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动作表演特征,它们在中国“古典舞”几十年的承传中深深影响着中国“古典舞”表演的民族风格性。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身体动态的继承主要表现为:1.对“圆曲流转”与“饱满丰润”动作外在形态的继承;2.对“子午相衬”与“对比和谐”动作对比规律的继承;3.对'‘动静交融”与“抑扬顿挫”动作节奏特征的继承;4.对“刚柔相济”与“轻重相合”动作质感特征的继承;5.对“眉目传情”与“生动鲜明”的面部表情特色的继承等等。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表现方式的继承表现为:1.对物态传情方式的继承;2.对技巧传情与谊染方式的继承;3.对造象写意方式的继承。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审美追求的继承表现为:1.对“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的继承;2.对“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的继承;3.对“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的继承。


参考文献
1]北京舞蹈学校古典舞教研组集体编.中国古典舞教学法[M].北京舞蹈学校资料室,1960.
[2]郜大琨、张勇、韩国跃.中国古典舞基训[M].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3]李正一,郜大昆,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李续,王伟.中国舞蹈高等教育30年学术文集-中国古典舞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罗斌.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2005.
[6]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7]金浩.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8]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中专女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邵未秋主编.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0]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