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笔者通过对245处IBC-NST病灶常规影像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影像学征像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辨别病灶的组织学分级,并且某些特定的征像能够预测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拟定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为病例采集时间段,纳入期间因首次发现乳腺肿物收治于我院乳腺外科并最终确诊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38例,年龄范围为24~84岁,平均(53.8±12.1)岁。纳入病灶样本数量共245处,其中7名患者同时存在2处肿瘤病灶,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导管癌者241处,浸润性小叶癌者4处。
医学论文怎么写
1.1纳入标准:
(1)女性患者;(2)首次发病;(3)诊疗信息完整且术前均行X光及超声影像学检查;(4)影像学图像清晰显示肿物信息;(5)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IBC-NST。
1.2排除标准:
(1)男性患者;(2)术前影像学检查不完整;(3)影像学资料未清楚显示病灶处肿块;(4)既往放疗或化疗病史等。
.................................
2影像学检查方法
2.1乳腺X线检查流程
钼靶摄片设备采用日本TOSHIBA公司MGU-1000D型号或德国SIEMENS公司MAMMOMAT Inspiration型号全数字乳腺X线机。指导患者正确摆正检查姿势后,行双侧乳腺X光摄片,常规体位包括头足轴(CC)位及内外侧斜(MLO)位。特殊情况加做外内侧(LM)位、内外侧(ML)位检查,选用auto-filter模式曝光,摄像条件设定在27-32KV,25~69 mA s范围内。
2.2乳腺超声检查流程
乳腺超声检查应用美国PHILIPS公司EPIQ7或EPIQ7c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配套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设定8-12MHz,检查条件采用仪器调设的BREAST模块。检查时,嘱患者取仰卧位(必要时侧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腺及腋窝,探头紧贴体表检查,以乳头为中心,顺时针连续性放射状多切面检查,确保检查全面避免遗漏检查区域,最后行双侧腋窝检查。
..................................
结果
1 IBC-NST钼靶征象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245处IBC-NST病灶中,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的钼靶征象在腺体分型、肿块类型及肿块边缘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见Table1)。对比中高分化组,低分化组病灶多出现在腺体密度较低的散在纤维腺体型中(35.2%,19/54),X线影像多表现为单纯肿块(51.9%,28/54)且肿块边缘多呈光整表现(31.5%,17/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块边缘特征是X线影像辨别低分化组IBC-NST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Table 2),其中肿块边缘呈小分叶者相对于边缘光整者,病灶为低分化组的风险降低(OR=0.212,95%CI:0.078-0.579);肿块边缘模糊者相对于边缘光整者,病灶为低分化组的风险降低(OR=0.129,95%CI:0.048-0.343);肿块边缘呈星芒征者相对于边缘光整者,病灶为低分化组的风险降低(OR=0.158,95%CI:0.057-0.435)。
...........................
2 IBC-NST常规超声征象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245处IBC-NST病灶中,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的超声征像在病灶后方回声特点、血流供应、边缘情况及高回声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见Table 3)。其中,中高分化组病灶多表现为边缘毛刺征(70.2%,134/191),高回声晕(60.7%,116/191),病灶后方回声衰减(42.4%,81/191);而低分化组病灶超声征象多表现为富血供(83.3%,45/54)。二元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流分布及肿块后方回声特点是超声影像辨别低分化组IBC-NST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Table4)。其中富血供相对于乏血供,病灶为低分化组的风险增加(OR=3.482,95%CI:1.543-7.855);肿块后方回声增强较后方不变,病灶为低分化组的风险增加(OR=2.685,95%CI:1.011-7.132)。
.............................
结果……………………….....28
讨论…………………….....36
结论……………………….39
讨论
乳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特点,国外学者研究[6]证明乳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预后表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癌症患者的预后呈高度相关性,大量文献[7-9]证实肿瘤组织分化等级越低,危险程度越高,危险度最高的低分化组乳腺癌肿瘤临床多表现为肿瘤增长迅速并向周边浸润,常伴淋巴结转移,复发率高且五年存活率低。《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10]描述女性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约占总数的70-80%。本研究着重分析IBC-NST肿块的典型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剔除部分X线或超声影像中未能清晰显示肿块的病例。
医学论文参考
1.IBC-NST钼靶征象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基础研究[11]发现乳腺癌钼靶征象中典型恶性钙化常呈现为线样或段样分布的细小多形性或细线样分支状表现,多与乳腺癌细胞的过度增殖代谢有关,且发生于乳腺导管内。关于恶性钙化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相关性的讨论,学者间意见不一。国外学者Nyante[12]及Rauch[13]等认为钙化的特殊恶性形态仅与乳腺癌高组织学分级存在关联;国内学者张曦[14]等在研究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钙化分布特点时发现不同组织学分级组间恶性钙化的呈现形态及数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中尽管低分化组中肿块合并恶性钙化的占比(27.8%,15/54)显著低于中高分化组(50.3%,96/191),然而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恶性钙化作为判断组织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首先不能排除纳入乳腺癌的病理组织类型的差异,其次两组样本的数量差距较大,最后研究进行时仅观察样本图像中恶性钙化征像是否存在,未进一步对钙化的形态以及分布特点进行分组研究。因此以后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将钙化征像分层分组研究。
.............................
小结
通过对245处IBC-NST病灶常规影像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影像学征像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辨别病灶的组织学分级,并且某些特定的征像能够预测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