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2020.09-2021.08在我院体检中心同时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心脏超声检查,年龄大于40岁的体检者。根据改良弗明汉卒中风险评分(Framingham Stroke Risk Profile,FSRP)筛选脑卒中高危人群且经颈动脉血管超声筛查患有不均质回声斑块的体检者共计273例。
医学论文怎么写
(1)年龄40岁以上。(2)符合改良FSRP中脑卒中高危组标准的病例(高危组:风险≥10%)[11]。(3)颈动脉血管超声诊断不均质回声斑块者。(4)具有完整的临床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
1.2排除标准
(1)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2)大动脉炎(3)放疗后血管损伤(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颈动脉夹层(6)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后(7)颈动脉剥脱或支架术后(8)各种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瓣膜损害(9)脑卒中病史(10)钙磷代谢异常
..............................
2仪器、检查方法
2.1超声仪器
仪器采用Philips-EPIQ5多功能彩色超声诊断仪。
心脏彩超:采用相控阵探头S5-1扫查。
颈动脉血管超声:采用线阵探头L12-3结合凸阵探头C5-1联合扫查。
2.2超声检查方法
2.2.1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方法:
操作流程参照《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12],测量各条血管常规参数(管径、流速、阻力指数),检测管腔的充盈情况,测量狭窄处峰值流速及压差,并评估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纵切结合横切扫查测量斑块的长度及厚度,评估斑块的部位、回声、形态,并评估不均质回声斑块中钙化的部位、形态。
2.2.2心脏超声检查方法:
操作流程参照《超声心动图学(第4版)》[13],被检者取左侧卧位,采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观察主动脉瓣钙化的部位、程度、累及瓣叶数量,测量主动脉瓣开放幅度;采用心尖五腔心切面和心尖三腔心切面测量主动脉前向血流及反流的流速及压差、测量反流缩流颈宽度,评估主动脉瓣是否狭窄及反流程度。
................................
结果
1入选者基本情况
AVC组150例,共检出不均质回声斑块348处,其中扁平斑块219处,不规则斑块(纤维帽完整)97处,溃疡斑块(纤维帽破裂)32处,发生在左侧的斑块159处,发生在右侧的斑块189处,共检出374处钙化,星点状钙化92处,弧形钙化225处,团块形钙化57处,位于斑块顶部的钙化183处,位于上肩部的钙化53处,位于下肩部的钙化58处,位于核心部的钙化27处,位于基底部的钙化53处,共检查1200支血管,狭窄<50%41支,狭窄50-69%16支,狭窄70-99%7支,闭塞4支;非AVC组123例共检出不均质回声斑块182处,其中扁平斑块157处,不规则斑块(纤维帽完整)23处,溃疡斑块(纤维帽破裂)2处,发生在左侧的斑块58处,发生在右侧的斑块124处,共检出185处钙化,星点状钙化28处,弧形钙化117处,团块形钙化40处,位于斑块顶部的钙化60处,位于上肩部的钙化26处,位于下肩部的钙化16处,位于核心部的钙化39处,位于基底部的钙化44处,共检查984支血管,狭窄<50%18支,狭窄50-69%816支,狭窄70-99%3支,闭塞1支。
..............................
2 AVC组与非AVC组临床资料比较
AVC组年龄、BMI、LDL-C、BUA均高于非A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吸烟率、TC、TG、HDL-C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Table 1。
医学论文参考
结果..................10
1入选者基本情况.......................10
2 AVC组与非AVC组临床资料比较......................10
讨论......................25
结论........................30
讨论
1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年龄、BMI、LDL-C、BUA是AVC的独立危险因素。
1.1本研究发现年龄是AVC的危险因素。贺钰斌等[21]研究结果与此保持一致。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VC与中位年龄密切相关,影响≥65岁人群的比例高达13%。有研究发现在55岁甚至50岁以上人群中年龄是AVC的危险因素,并且年龄每增加10岁患CAVD的几率就增加一倍[22-23]。而本研究对象的年龄扩展到40岁以上,年龄平均为(66.80±9.23)岁,因收集的样本量偏少,没有对各年龄段进行分组做对比研究,但不能排除AVC发病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因为CAVD不仅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获得的瓣膜退行性疾病,同时AVC的发生、发展涉及到炎症细胞浸润、脂质积累和瓣膜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等一系列活跃的主动过程[24-25]。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主动脉瓣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AVC。虽然年龄对AVC的影响无法控制,但是临床应关注AVC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问题,重视对AVC的早期筛查。
1.2脑卒中高危人群中BMI是AVC的危险因素。Testuz等[26]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随着BMI的增加CAVD的发病风险亦会提高,这与本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肥胖症好发于35岁以上的人群,其发生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肥胖是CVD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肥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显著相关。肥胖人群的脂肪细胞容易出现肥大,尤其是腹型肥胖,其脂肪细胞将产生和分泌各种促炎性细胞因子,从而激发炎症和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反应,同时会增加LDL-C的产生,进而促进AVC的发生[27],另外脂肪组织中表达增加的肿瘤坏死因子亦会促进AVC[28]。因此控制BMI有利于CVD的预防。
...............................
结论
1.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年龄、BMI、LDL-C、BUA是AVC的危险因素,能够为临床对CAVD的预防研究提供参考。
2.脑卒中高危人群中AVC与溃疡斑块(纤维帽破裂)和不均质回声不规则斑块(纤维帽完整)存在相关性,提示临床应重视与不稳定斑块相关的多角度影像技术研究,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脑卒中风险。
3.脑卒中高危人群中AVC与发生于左侧颈动脉和多发不均质回声斑块存在相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AVC与不均质回声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
4.脑卒中高危人群中AVC与星点状钙化和位于斑块顶部、下肩部钙化的不均质回声斑块存在相关性。均提示颈动脉不均质斑块与主动脉钙化在发生发展机制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方面可进行一元化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