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文献综述
1.情境模型研究概论
1.1文本阅读的研究历史
文本阅读水平分为字母、词、句子、语篇水平。一般认为,文本阅读的研宄始于19世纪末,当时在冯特等心理学先驱的倡导下,一批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方法应用到文本阅读的研宄上,并产生了一些标志性成果。那个时代文本阅读研宄的核心人物是冯特的弟子卡特尔。但是,他当时的研究集中在探讨文本阅读的社会学变量上,如他热衷于研宄人们对于字母、词汇的识别和认知,对于不同印刷体文本的阅读难易度的探宄等。虽然他的研宄基本没有涉及文本的加工机制等心理学问题,但是他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至今仍为心理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颇有价值的问题。他的一系列工作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对文本阅读研宄的兴趣,当时心理学家的研宄有两大特色:一是研究集中在社会学变量上,二是研宄多集中在字词水平。第一个对文本阅读进行心理学层面研宄的心理学家是Romances。1884年,Romances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他要求被试先阅读并记忆一小段文本,之后请被试进行回忆和再认。研宄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回忆量与阅读速度成正比,即读得快的被试比读得慢的被试回忆量大;二是发现“思维的潜伏”现象,即回忆成绩与再认成绩之间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就是即便有些项目是被试无法回忆出的,但当被试再认时仍觉得熟悉。Romanecs的研宄激发了人们对文本研宄更大的兴趣,也给予了人们极大的启发。而E.B.Huey于1908年出版了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ThePsychologyandPedagogyofReading》。该书回顾了早期文本阅读的研宄成果、研宄范式及其社会意义。Bartlett是对文本进行认知研究的第一位心理学家。1932年,他做了一个关于文本阅读的严格的认知研究,这是文本阅读研究中的另一里程碑。
该研究中,他先让被试阅读8篇文本,每篇文本阅读两遍。间隔一段时间后请被试对文本进行回忆。研宄发现被试对文本的记忆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变化,主要变化有:(1)简约化。文本细节被忽略,原词原句记忆模糊,被试只记得文本的大致内容;(2)突出化。具有典型性的情节或场景会在被试的记忆中尤为突出;(3)合理化。有些文本的内在逻辑比较艰湿或者不符合被试的生活经验,则被试会在记忆中将这些文本的逻辑重新整理使之符合自己的逻辑。...............
..................
2.情境模型的基本理论和主要争论
2.1情境模型的实质
2.1.1命题符号表征
该理论在情境模型领域早期风靡一时,至今仍有重要影响力。命题符号表征认为,人们将文本内容换转为命题,用命题的形式表征文本内容。命题是认知的基本素材,也是记忆存储的内容,情境模型实质上就是一个由众多相互关联的命题组成的命题网络。由于命题可以有无数种形式,所以命题符号理论具有无穷的解释力。一般认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离不幵对当前储存于工作记忆中的文本信息的加工和对已有的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背景的激活;文本理解过程便是读者在头脑中组织一系列关于文本内容的命题网络,将该网络的重要内容或者结点信息同长时记忆中的背景知识相互匹配、发生关联,从而激活背景知识中的相关信息,发生更为深刻的表征和理解。总体来说,命题表征理论认为人脑中构建的情境模型同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语言学模式的。
2.1.2知觉符号表征
该理论于20世纪末提出,一经提出,便同命题符号理论分庭抗礼,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知觉符号理论认为,认知的基础是知觉。人们头脑中有许多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觉原型,比如“桌子”、“小鸟”、“食物”等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都是以知觉符号的形式表征和储存的。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某一类事物久了,会在头脑中形成相似的神经回路,这些神经回路会取其核心概念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觉符号,便是“原型”。文本内容提供一种线索,激活相应的原型,根据这些原型构建的关于当前文本信息的知觉形式便是情境模型。事实上,情境模型是大量知觉和原型的集合体,是知觉经验的残留物。知觉符号表征认为人脑中构建的情境模型同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二者是相似的、知觉的。知觉符号表征的解释力不如命题符号表征,却获得了许多实验的证实。Zwaanetal.做过大量实验,从多方面验证了情境模型的表征规律是服从知觉符号表征的。例如,他们曾做过一个实验,给被试同时呈现“树冠”和“树根”两个词,不同之处在于,对一部分被试,“树冠”一词在“树根”一词的上方呈现,即以符合事物实际方位的方式呈现;对另一部分被试则“树根”一词在“树冠”一词的上方,即以违背事物实际方位的方程呈现。按照命题符号理论,对文本的表征只是语言学模式的、任意的,同事物的实际存在情况是无关的,即命题符号表征认为被试对“树冠”、“树根”的表征同二者的实际方位是没有关系的,无论是哪个词在上都不会造成实验差异,即两部分被试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按照知觉符号理论,则被试脑中存在关于树、树冠、树根的原型,这个知觉原型和客观现实中的树冠、树根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这个原型中也包含了树冠、树根的位置关系。..............
..................
第3章讨论.....................................................................................................-47-
1读者能否表征几何距离的意义.......................................................................-47-
1.1读者在不同情况下构建的空间情境模型的清晰水平.................................-47-
1.2空间情境模型的加工机制.............................................................................-47-
2结构内因素对空间情境模型中距离因素的影响......................................-48-
2.1叙述详略对距离表征的影响....................................................................-48-
2.2参照系对距离表征的影响..........................................................................48-
2.3结构内因素对距离表征的影响总论.........................................................-49-
3不同探测位置的价值与影响..........................................................................-49-
3.1不同探测位置对几何距离建构的价值与影响..........................................-49-
3.2为什么探测位置影响几何距离的提取而不影响类别距离的提取...............-52-
3.3如何理解探测位置和结构内因素对几何距离的建构的综合影响......................-52-
4空间情境模型的层次性............................................................-53-
5空间情境模型加工的策略化................................................-53-
6关于一些特殊结果的解释说明........................................-54-
6.1简单组结束句版本中读者表征了内隐几何距离而没有表征外显几何距离..............-54-
6.2复杂叙述组中读者不表征类别距离......................................-54-
7本研究的不足...........................................................................-55-
7.1材料的编制...........................................................................-55-
7.2未探讨内隐几何距离和外显几何距离表征机制的差异-.............55-
7.3未探讨几何距离表征的阈限......................................................-55-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读者之所以会在偏转句后和结束句后两个版本上出现差异,是因为前者未能从己建构好的空间情境模型中顺利提取出与探测刺激相关的信息,而后者提取良好。也就是说,本研究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建构一个十分精细的空间情境模型,建构过程中,读者不会因为某些信息十分复杂就放弃表征,也就是说,读者的建构过程不是策略化的,而是对所有信息一视同仁地进行加工。但是,提取却是一个策略化的过程。对精细信息的提取会耗费大量心理能量,当情境模型不够稳定纯粹时,读者就会因为心理资源有限而放弃对精细信息的提取。也就是说,提取过程中人们遵循“经济性”原则,节省心理资源,只提取不需大量心理能量的信息。也许可以这样猜测,读者在构建空间情境模型时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无论信息复杂与否均予以表征。但是建构出来的形象强度却有所差异,粗略信息的形象更加鲜明,精细信息的形象略显模糊。
故而,当读者进行提取任务时,无需多少心理资源就可以搜寻到鲜明的类别距离(粗略信息),却要花费大量心理资源才能搜寻到模糊的几何距离(精细信息)。所以,为了节省心理资源,读者往往会放弃对几何距离的提取。读者对空间情境模型的提取过程是一个策略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