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80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网络交往

1.1网络交往的界定

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诞生,无疑为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以网络为中介的全新人际沟通和互动场景。网络交往也因此而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互动方式。网络为人际交往形塑了一个全新的交往空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模式。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主要是通过QQ、MSN、电子邮件、BBS、博客、在线游戏等网络工具进行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人们通过网络既维持了之前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建立和发展了新的在线关系。由此,许多研究者逐渐关注网络交往。
对于网络交往这一现象的描述,西方学者更多使用“互联网沟通”(InternetCommunication)、“计算机媒介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CMC)、“计算机媒介互动”(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互联网使用行为”(Internet Use Behavior)等概念。从近几年文献中可以看出,心理学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网联网使用行为”这一概念。从广义上说,网络交往就是互联网使用行为。因为,从互联网使用者的角度看,这两个概念描述的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网络交往更加侧重于信息的整个传递过程,而互联网使用行为则注重外在的行为表现,但是,整个行为离开信息的传递过程又无从谈起。从狭义上看,网络交往可以说是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一种。它更多地指向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并且在这个沟通的基础上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网络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具体为网络人际交往(梁晓燕,2008;陈秋珠,2006)。
在我国有关网络交往的概念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大多数研究者对网络交往的界定都是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的,认为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对网络交往作出了大致不同的界定。黄少华(2002)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网络媒介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on),它强调的是这种交往属于“不在场”式的交往,交往双方并不是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可以面对面地亲身参与交流与沟通(In-person Communication).........
............

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社会群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生活必需品。互联网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论坛、门户网站、QQ、MSN、网上聊天室等网络软件获取信息,购物,结交朋友,交流感情等。互联网以其庞大的空间资源带给人们的方便是一般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有关互联网对使用者的影响如何,研究者们众说纷绘。有研究者指出,网络使用剥夺了人们的现实社会交往活动,可能会阻止他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持(Kraut etal.,1998; Amichai-Hamburger & Ben-Artzi, 2003; Caplan, 2003; Nie & Erbring, 2000;Weiser, 2001 )。过度的网络使用会产生抑郁和孤独,会降低家庭关系的质量(Sandersetal., 2000),同时也会增加社会孤立(Nie, 2001)。此外,网络成瘾作为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不可忽略。网络成瘾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行为。网络成瘾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Young, 1996; Morahan-Martin, 1997)。国内学者顾海根在2007年对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发现,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地性另ij、年纪差异。崔丽娟等(2006)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成瘾青少年在生活事件、网络使用时间、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攻击性、无序性、自我和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从现有的研究中,我们仍不难发现,尽管互联网对网民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但其积极影响是主要方面。Shaw等人(2002)明确提出了互联网使用对人有益的假设,互联网使用可以显著降低使用者的孤独和抑郁,而显著提高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Morgan和Cotten (2003)两人在其研究中指出,网络使用扩展了同龄人接触的可能性,增强了他们的自尊感和身心健康水平。
Wdlman等人(2001)的研究表明,网络使用可以获得大量的社会支持,这可以减少很多的内部问题。青少年都有发展社会技能和社会关系的欲望,随着个体化的发展及他们与家人、朋友等现实距离的增加,他们之间面对面的交往会越来越少,网络为他们之间的交往架起了桥梁(Wolak et al., 2003)。国内学者梁艳(2008)的研究也发现,网络使用者的虚拟幸福感总分与在线客观支持、在线主观支持和在线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网络生活满意度三个分维度与在线社会支持总分以及在线支持各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
...............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19
研究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19
1问题与目的........................................................................................................19
2研究方法.............................................................................................................................19
3结果与分析........................................................................................................................21
3,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获取情况..................................................................................21
3.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22
3.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6
研究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31
1问题和目的..........................................................................................................................31
2研究方法..............................................................................................................................31
3研究结果................................................................................................................................33
3.1网络社会支持、中介变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3
3.2网络社会支持、自尊、自我控制对总体主观幸福感各指标的回归分析......................34
3.3自尊和自我控制在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翻......................39
4讨论.........................................................................................................................................40
第四部分总讨论...........................................................................................................................43
4.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获取情况........................................................................................43
4.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影响................................................................44
4.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王观幸福感的关系......................................................................45
4.4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45
.5研究创新与不足......................................................................................................................48
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49

结论

1、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交往发展社会关系,获取社会支持。同时,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支持、情感支持、社会成员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其中,工具性支持处于较低水平。
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部分受到专业、年级、性别、网络使用时间和网络使用次数的影响,网龄对其不产生影响。
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同时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各指标的贡献不同,具体表现为: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不同,情感支持的预测效应大于信息支持;社会成员支持和情感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预测不同,都表现为社会成员支持的预测效应大于情感支持。在消极情感方面,各维度的影响差异不大。
4、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通过自尊和自我控制影响主观幸福感,自尊和自我控制是二者的中介机制。

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论,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提出建议如下:
1、合理的网络使用能够提高网民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建议父母在对待孩子使用互联网问题上更加理性一些,引导、鼓励其健康、合理、有效地地使用互联网。
2、在合理使用互联网的前提下,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为方便的上网条件和有利的上网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效应。
3、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更多地、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