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词的语义类型学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8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以六个味觉概念为研究对象。从非汉语和汉语方言两个视角对其展开详细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现状
味觉词作为一种基本的感知词汇广泛存在于各个语言中,是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类聚。有关味觉词的研究成果,我们主要分为两部分概述,第一部分为味觉词的语义研究,第二部分为味觉词的类型学研究。
1.1.1味觉词的语义研究
我们将味觉词的相关研究分为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其中,国外的味觉词研究主要包括词义引申和词汇编码两方面。
首先是关于味觉词词义引申的研究成果。
有一部分文献对味觉词进行通感引申研究。Evans(2000)、Viberg(2001)、Vanhove(2008)选择感知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多数语言中,听觉动词和视觉动词的词义通常会向味觉、触觉和嗅觉引申。Zhao Qingqing(2015)的研究主要围绕现代汉语中的感官形容词,其结果表明味觉大多可以向触觉和嗅觉迁移。
此外,也有文献对味觉词在心智情感领域的引申进行研究。Sweester(1990)选取印欧语言中的感知动词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味觉动词通常与人们心理世界的个人好恶有关。Ibarretxe-Antuñano(2002、2008)的研究主要围绕三种语言(巴斯克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感知动词,分析结果为这三种语言感知动词的词义均向心智域映射。Winter(2016)对英语感官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味觉词和嗅觉词更容易引申出情感义。
其次是关于味觉概念编码的研究成果。
Levinson(2014)对英语中的感官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听觉最容易语言编码,其次是味觉,最后是嗅觉。Raffaelli,Kerovec(2017)指出:味觉处于感觉模式层次的底部,因此许多语言对味觉的编码采用复合动词或与其他感官相关的动词来进行编码。Strik Lievers,Winter(2018)选取英语中的感知词汇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其编码不对称,味觉和嗅觉的编码倾向于使用形容词,而听觉则更常使用动词进行编码。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味觉词展开类型学研究,研究目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对汉语方言中味觉词进行大规模的整体调查研究,通过定义多样性、范畴化深度、是否成对编码和共现可能度等类型学参数,采用量化统计的方式,比较汉语方言味觉概念的不同之处。
其次,对其他语系语言味觉概念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同词这个参数,得出一个连续统,并探求编码背后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试图从生理基础和文化层面等角度进行解释。
研究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味觉作为基本的感觉之一,是人类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味觉词作为一种基本的感知词汇,普遍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之中,是人类语言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因此味觉词在各语言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观察不同语言对味觉概念的编码,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理感知和心理认知是怎样建立联系的,同时可以使我们窥见认知、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密切关系,对我们认识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次,通过对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味觉词的考察,填补了味觉词在类型学研究上的空缺,也可以为其他感官词的类型学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
第二章语料来源、语言取样和语料的有效性论证
2.1语料来源
这里分非汉语和汉语方言两部分进行论述。
非汉语语言部分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相关语言的论著、词典、线上数据库(如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共选取425个语言点,这些语料主要用于观察“是否同词”这一参数,全部的语料来源的详细情况见附录一。在“是否同词”部分,我们仅考虑非汉语语言,这主要是由于汉语普通话的六个味觉概念均使用单独的编码表示,不存在同词现象。此外,汉语方言中个别地区存在“甜淡同词”现象,这一现象将在“多样性”参数中专门讨论,也不计入“是否同词”的统计。
汉语方言部分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的记录和各种与方言有关的论著,如地方志、方言词典等。这些语料主要用于观察“多样性”“范畴化深度”“是否成对编码”这三个参数,共1145个方言点,全部的语料来源情况详见附录二。此外,本文观察汉语方言味觉词的“共现可能度”这一参数时使用的语料是笔者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共221个方言点。表2-1列出笔者调查的221个方言点。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
2.2语言取样的原则和方法
威廉·克罗夫特在《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2009)提到,“类型学家在跨语言取样时存在两个方法论上的问题,一是样本可能无法捕捉到语言的多样性,二是语言学家视为两个语法属性之间有理论意义的重要关系可能只是偶然现象。”①据此他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一种是多样性样本,其子集是为了最大可能地捕捉所研究现象中所有的语言学多样性。另一种是概率性样本,在此样本中,事先可知它相对于另一样本被选取的概率性。”
本文的语言取样,充分考虑了多样性问题,对汉语方言各大方言区的方言点进行随机取样。各大方言区方言点的数量见表2-2,由于官话区的方言点取样数量是最大的,我们这里单独列出官话区的次方言中各方言点的数量。
威廉·克罗夫特在《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2009)提到,“类型学家对研究采样中的所有语言都无法达到专家的程度,更不用说达到受过语言学训练的本族语使用者的程度。因此类型学家必须依赖所使用语料的真实性。”①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可靠的途径,即“问卷调查和文本材料”。本文使用的语料就是通过这两个途径获取的。
............................
第三章味觉词的类型参数分析.................................14
3.1类型学方法.............................14
3.2类型参数一:同词...................................15
第四章结语......................................80
4.1研究总结.......................................80
4.2研究展望................................80
第三章味觉词的类型参数分析
3.1类型学方法
威廉·克罗夫特在《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2009)提到,“类型学这个术语有不同的含义,最一般的语言学定义是指对不同语言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即类型学分类。第二种定义是研究系统性的跨语言结构规律或模式,即类型学概括。第三种定义是代表了一种研究的路子和理论框架。”


语言学论文参考

由此我们可知,类型学研究的特点是跨语言比较,首先确定相同的可比参数,然后在选定的语言样本间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不同语言或不同地区间的共性规律。可以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跨语言样本间可比较的参数,只有提取出可比参数,才能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精细描写并且从新的视角来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只有观察可比参数,才能明确哪些语言现象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的,哪些是个别语言独有的,进而概括出语言的普遍规律。
上文提到的语言类型学名著《世界语言结构图册》(The World Atlas ofLanguage Structure,2005)一书中即是按照该思路进行研究的,例如在该书第138章中,作者选取了共230种语言,设定了“茶”一词的来源这一参数,通过统计发现有109种语言的“茶”一词来源于汉语的“cha”,有81种语言来源于闽南语的“te55”,还有40种语言是其他情况,以此绘制了地理分布图,同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这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说明了词与物质文化的传播。特别是显示了远距离接触的重要性,例如欧洲国家与东亚之间的贸易关系。
本文的研究遵循上述类型学研究方法,非汉语部分设定“是否同词”这一参数,汉语方言部分设定“多样性”“范畴化深度”“是否成对编码”和“共现可能度”四个参数,观察不同语言或不同地区味觉概念的共性及特征,描写其地理分布情况。
..............................
第四章结语
4.1研究总结
本文以六个味觉概念为研究对象。从非汉语和汉语方言两个视角对其展开详细研究。
非汉语部分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提取同词这一参数进行观察。从编码角度来看,苦咸同词现象最普遍,在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均有分布;酸辣同词和酸苦辣咸同词现象最罕见,酸辣同词仅在南岛语系有分布,酸苦辣咸同词仅在尼日尔-刚果语系有分布。此外,我们还分析了同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苦咸同词、甜咸同词和酸苦同词等现象受生理或文化层面的影响。
汉语方言部分则对味觉概念的编码数量、范畴化深度、编码方式、是否成对编码和共现可能度进行讨论。编码数量上,“淡”的编码最丰富,多样性等级最高,“酸”的编码最不丰富,多样性等级最低。范畴化深度上,“酸”“甜”“苦”的编码均使用单纯词和复合词,范畴化深度较深,“淡”有很多编码是短语,范畴化深度最浅。编码方式上,六个味觉概念均以直接式为主。是否成对编码方面,“甜”和“苦”“咸”和“淡”的编码均以成对编码为主,但“咸”和“淡”不成对编码的数量多于“甜”和“苦”。共现可能度上,处于中等级的味觉概念最多,处于低等级的味觉概念最少,共现可能度最高的是“酸辣”,共现可能度最低的是“辣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