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1. 生词的编排缺少科学性。这些教材基本上是以原始语料为中心, 未经过严格的语料处理和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 因此生词的编排普遍存在严重问题,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 1) 生词的范围和等级比例控制不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这几种教材无一例外地是超纲词和乙级词占多数, 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 这样的教材适合哪一层次的学习者使用? 如果给低层次的用, 超纲词太多; 如果给高层次的用, 则不应有那么大比例的乙级词和甲级词。当然, 这几种教材的编写都是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以下简称《词汇大纲》) 出台之前, 词汇的编排缺少依据。但也反映出编写者对教材的使用对象不够明确, 对中级汉语生词的起点和等级比例认识不清。
( 2) 生词的数量、重现率控制不够。据统计,《精读篇》平均每课 71 个生词, 最多一课达 91个; 《中汉》平均每课 92 个, 最多达 135 个; 《新汉语》平均每课 53 个, 最多达 79 个。每课生词量如此之大, 既不符合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 也使练习难以配合。从教学实践看, 教、学生词的负担太重, 有时两节课都讲不完, 学生叫苦不迭。另外, 生词的重现率极低, 这也不利于学习和巩固, 学生实际上能掌握的生词不多。
( 3) 生词表功能简单, 生词的释义方式不够合理。生词表只起注音、标注词性和解释词义的作用, 且用外语解释词义, 这是对汉语教材的传统做法, 上述教材也是如此( 《中汉》中极少量生词的释义用汉语) 。这种传统的释义方式不符合中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要求, 而且汉语中的许多词语, 如近义词、成语、固定结构、特殊词语等, 用外语释义难以做到准确无误。此外, 生词表的功能比较简单, 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注释点的确定不够合理, 注释点与生词、练习之间缺少配合。有的教材, 有相当一部分注释点是基础汉语阶段学过的甲、乙级词或语法点, 有的注释点甚至不是本课生词表中的生词;有的注释点词语是词典中可以查到的, 注释又无独到之处, 只是词典释义的重复; 有的注释点在练习中没有针对性练习, 致使注释点与生词、练习之间脱节, 不利于学习和巩固, 这种现象也应引起重视。
4. 练习类型单调, 缺少系统性、目的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不注意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的结合。有的教材, 较注重词语使用的练习, 但对句式、语段的练习重视不够; 有的教材只有语言知识的练习, 缺少言语技能的训练, 没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2) 忽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写作题量少且设计得不好, 多是单一的命题作文, 缺少具体明确的指引, 学生不知从哪里下手, 不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 由于上述种种不足, 致使这些教材的使用对象不明确、适用范围窄, 缺少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教材既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体现者, 是联接总体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纽带, 又是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 刘 1994) 。我们认为, 上述不足反映出编写者对此认识不足。具体来说, 编写原则制定得不够清晰, 不够恰当, 或者未得到具体的落实, 是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新型教材的编写
近几年来,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方面留学生的层次和要求越来越复杂, 这对我们的教材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多的要求; 一方面, 对外汉语的学科理论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制订了《语法大纲》和《词汇大纲》, 推行了汉语水平考试, 这些又为我们的教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毫无疑问, 新型教材必须必须符合留学生复杂多样的要求,必须吸取学科理论和教学研究的成果。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 中山大学对外汉语中心组织人力编写了《中级汉语精读教程》( 上、下册) , 在广泛吸取前人教材之长、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改进。
( 一) 编写原则
编写原则清晰合理, 以保证教材的质量。我们制定了若干条编写原则, 构成一个轻重有别的序列。
1. 采用结构—话题的教学法原则, 即以语言结构为纲, 以话题为导引。具体来说, 就是在选择语料时, 以话题为导引, 因为话题“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功能项目, 文化项目, 词汇、语法项目, 语言训练的情景、情境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灼 1996) ; 在处理语料( 安排生词、语法点的数量、出现次序和重现率等) , 编排和设计注释、练习时, 以语言结构的因素为依据,使教材具有语言结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 明确使用对象, 确定生词的起点和等级比例。以前的教材, 对于使用对象或都不做明确的限定, 或者含糊地说成“供提高阶段教学用”或“为具有一定汉语水平( 学过汉语基本语法,掌握 600 个以上常用词语) 的学生编写”, 致使教材的针对性差。为了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 我们从学时、掌握生词的数量和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三个方面将教材的使用对象明确地规定为:在全日制学校学过一年( 约 800 学时) 汉语的留学生, 或学过《词汇大纲》中甲级词及绝大部分乙级词( 近三千个) , 汉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三级( 初等C级) 的外国人。同时, 将教材的生词明确限定为: 以丙级词为主( 超过 50%) , 以丁级词为辅, 合理地、有限制地收入超纲词( 不超过 15%) 。
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中级汉语的起点应定在哪里这个问题, 目前看法不一。《词汇大纲》将中级的起点定为甲、乙级词中的 3000 词, 有人将 起点定 为甲、乙级 词中的 2500 词 ( 陈灼1996) , 有人认为是甲、乙级词的总和 3051 词( 李扬 1996) 。几种中级教材在处理上也很不一致。我们采用 3051 词为起点, 主要是因为这样便于操作。如果以 2500 或 3000 词为起点, 那么, 这 2500 或 3000 词在什么地方划界? 甲、乙级词中的哪些词被列入中级阶段的生词? 这一系列问题将不好解决。另外, 从教学实践来看,头一年是大量增加词汇的时间, 完成 3051 个生词的学习是完全可以的, 即使有些词没掌握好,可以在中级阶段的学习中, 继续巩固和深化, 不必做生词列出, 以免造成麻烦。
3. 充分体现精读课的课型特点及中级阶段
学习的特点。课型特点是课程的生命, 教材只有充分体现课型特点, 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精读教材应注意体现精读课的三个主要特点: 书面化的语言风格; 课文内容、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侧重语言知识的掌握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 还应考虑中级阶段学习的特点: 学生已有近三千词汇的基础, 学过基本语法。因此, 中级精读教材应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成语、语段连接词等, 增加课文的深度和难度; 重视写作题的安排和设计; 注意近义词和多义词的训练; 考虑用汉语解释词义。
4. 突出科学性和实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要落实到教材编写的各个环节中; 课文内容及词语句式既要科学规范, 又要适应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 课文的排列要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生词的控制要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注释点的确定要合理, 注释的语言要准确; 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5. 讲求通用性和持久性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呈多样化趋势, 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满足更多学习者的需要, 通用性应当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编写原则。这主要体现在选材方面, 不要把内容局限在文学或文化方面, 要广泛选取多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 特别是增加一些有关经济活动、自然科学的内容和语料, 但要注意避免采用专业性过强的材料。同时, 还要注意限制时限性强的内容, 多采用生命力强的内容, 以增加教材使用的持久性。.................
论中级汉语教材特点及新型适用教材之选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级汉语,精读教材,新型教材,编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