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师及其传统伦理责任
工程师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社会主体,它的发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 最初的工程师及工程与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Engineering”一词在18世纪的欧洲最早出现时, 意指作战兵器的制造和执行服务于军事目的的工作, 而工程师则专指军队里设计军事城堡或操作诸如弩炮等作战机械的士兵。在历史上第一所授予工程学位的学校当属成立于1794 年的法国巴黎综合工艺学校, 它隶属于法国当时的国防部门。美国也在19 世纪初仿照法国模式建立了第一所工程学校, 即美国西点军校, 这两所学校的管理体制都反映了传统工程的军事特征。随后, 大批的民用工程也相继出现, 并由此产生了区别于军事工程师的 civil engineer , 即民用工程师。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使工程师的数量陡增, 如1950年美国工程师的人数就超过了50万, 1990年更是高达200万之多。
从早期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来看, 一般说来, 对所属机构和权威的忠诚是工程师最基本和首要的义务, 如20世纪初美国的各工程专业学会所起草的伦理准则大多只涉及工程师与客户( 雇主) 、同事以及工程师个人对工程专业的关系, 这些行规要求工程师在履行工程服务时对客户利益忠诚、避免利益冲突、不能与同行搞竞争、保持技术专业知识和能力、促进工程专业的声誉等等。
从这些专业伦理准则可以看出, 它们大多注重的是工程师专业内部的事务, 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工程师与一般大众、工程与环境、工程与社会的关系。由于工程师大多服务于政府部门或是企业组织, 因此对政府和公司的忠诚就成了工程师伦理责任的首选。如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制度下, 大多数现代工程师是受雇于不同类型公司的, 这种公司雇员的身份以及个人相比于公司的劣势地位使得工程师在接受公司薪金时理所当然地将自己要忠诚于受雇的公司作为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来接受, 并由此发展成为一个普遍和公认的 职业道德原则, 工程师的主要义务是做雇佣他们公司的 忠实代理人或受托人 。
二、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生态转换
如果说早期工程师将自己的伦理责任定位于仅对雇主或所属机构保持忠诚在工业化发展的早期尚可理解的话, 那么在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 这种伦理观念显然已变得过于狭隘。随着工程技术活动和技术产品的增多、大型工程项目的不断涌现, 人类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 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后果。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等这些在当今困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对自然取得胜利时收获的苦果。
环境问题以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 促使社会对工程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 并向传统的工程师伦理发出了挑战, 工程师在环保中的伦理责任也日益凸显出来。
( 一) 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决定其环境责任
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 工程师及其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更紧密地发生着联系。工程活动作为一个社会系统, 自始至终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如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就依赖于自然, 需要由自然提供。工程活动的实施过程会向自然输出大量副产品(如三废) , 此外, 工程活动最终完成以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依然存在。
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核心人物, 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社会角色, 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实施、管理和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 P. A. Vesilind在《工程伦理与环境》中所描述的那样: 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相比, 工程师责任更大, 因为他的工作是公开的, 谁都看得见。
他的工作要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他不能像医生那样把工作的失误埋葬在坟地里; 他不能像律师那样靠巧言善辩或谴责法官来掩饰错误; 他不能像建筑师那样靠种植树木花草来掩盖失败; 他不能像政治家那样靠攻击对手来掩藏自己的缺点并希望公众忘掉它。工程师无法否认他所做过的事。一旦他的工作失败了, 他将一辈子受到谴责。
的确, 尽管一项工程需要许多专业人员的技能, 如会计师、律师和地质学家, 但只有工程师真正建造了工程, 而且与其他职业活动相比, 工程师主要地或更多地与自然环境打交道, 他们能比其他人能更准确、更全面地预见工程活动的未来结果, 正因如此, 工程师理应担负更多的环境责任。这种环境责任要求工程师除了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 还要树立强烈的环境道德责任感, 自觉对工程进行环境监督, 对工程进行环境道德审视, 以保证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 二) 工程师承担环境责任是循环经济的内在价值诉求。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20 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其《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生态经济学时最初谈到的。鲍尔丁将地球经济系统比作一艘宇宙飞船, 他认为, 尽管地球的资源系统大得多, 地球的寿命也长得多, 但是, 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 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宇宙飞船理论 告诉人们,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必须控制在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不过,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主要采取的依然是 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方式, 80 年代人们才开始全面重视资源的回收利用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但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所以并没有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90年代,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认识的深入发展, 人们才更加重视从源头进行污染治理, 并注重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 循环经济由此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
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 循环经济具有诸多优势, 其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原则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程度, 最小限度地进行废弃物的排放, 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得以合理和持久地利用, 以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工程师是将循环经济付诸实践的领军人物, 因为工程师是将自然科学的成果即科学原理转变为技术原理并进一步将其物化为样机、产品的专业人员, 而循环经济的内在价值诉求也决定了工程师在其中的环境责任。如工程师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应尽可能地做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 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进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减少废物排放等目的。不论工程师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还是进行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 都应该把循环经济的原则考虑在内, 以使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 三) 工程师承担环境责任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0 世纪 60 年代, 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态破坏, 人们开始反思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何保证自身在地球上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 标志着世界各国开始走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漫长历程。1992年里约会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 使人类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的密不可分, 作为一种理念的可持续发展也被各国广为接受。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并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会损害后代子孙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2002年8月在约翰斯内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再一次深化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总之,可持续发展理论已被世界各国广泛理解和认同,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制定和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 1] 李世新. 谈谈工程伦理学[ J] . 哲学研究, 2003, ( 3) .
[ 2] 李伯聪. 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 J]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 ( 2) : 47.
[3] 戴燕艳. 关于循环经济产生及背景的理论思考[ J] . 南方经济, 2005, ( 5) : 32.
浅谈工程师生态伦理的担当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工程师,环境伦理,环境责任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