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市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50 日期:2023-06-25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在职硕士论文,新时期,网络空间成为了社会舆论主阵地,网络舆情也成为反映民意的主要方式。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草根自媒体崛起导致网络爆料成为常态,跨媒体交互放大成为趋势、群体利益诉求频发、社会阶层对立的思辨增多等等。2012 年以来,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各级政府在舆情管理工作中做出不小的成绩:首先是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力,积极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的立法工作,国务院还出台了重大事件网络舆情回应的规范性文件;其次是政府舆情管理制度体系初步确立,形成了宣传部门与业务部门在线上线下协同配合、联合处置的工作方式;最后就是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舆情监控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舆情管理工作的数据可视化、决策科学化。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和自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愈加的迅速,往往围绕一个热点事件会引起大范围的讨论和传播。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革新与发展极大改变与方便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网上购物、移动支付以及在线影视娱乐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不仅是客户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大家首选的渠道。根据互联网用户使用调查结果分析显示:91%的受调查者认为会优先考虑通过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与服务,这是既能省时又能降低成本的方法。
生产生活的智能化、信息化、便捷化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 5G、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 AI 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智能移动端媒体将进入发展黄金期。在这个移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智能移动终端的舆论制造和影响力,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同时管好、用好主流互联网平台,让主流思想借助各种渠道平台,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3]的传播制高点。2018 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4]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7 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高达 97.5%。巨大的网民数量与规模,既给我国互联网和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庞大的市场,也给政府在网络治理问题上带来巨大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参与到热点事件的在线围观与讨论,实时地发表自己对于事件的观点和态度。网民持续关注与讨论助推网络舆情发酵和升温,再经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扩散传播,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诱发一场网络舆情关机。相较于传统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突然性、波及面广、破坏力大、影响力久等特质。网络舆情危机的不断反复、网上网下联动影响,给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和治理网络舆情带来很大挑战[5]。
大数据是后互联网时代又一项重大技术革命[6],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对舆情管理来说,大数据不仅是有效管理以及监管舆情的途径,也是舆情管理方法变革的重要技术路径。大数据背景下,舆情在促进政府和民众沟通、拓展舆情实践领域、丰富网络舆情管理手段、推动舆情理论研究以及提高政府信息公开速度和透明度的同时,也面临着大数据背景下的舆情数据复杂多变、舆论偏激情绪加剧、舆情管理者缺乏主动把控和正确引导、监控技术上缺失以及信息偏离真实轨道等方面的挑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在界定舆情、网络舆情管理和大数据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的特点,旨在将大数据技术、思维和理念应用到网络舆情危机管控上,进一步提升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广度和深度[9],引导我国网络舆情环境良好、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网络空间秩序稳定和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在大数据时代及自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政府建立健全舆情监管体系,改进舆情回应与引导工作;有助于舆情管理部门准确把握社会舆情的核心特征及其传播扩散的特征规律,实现社会舆情管理在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大背景下,网络舆情回应和引导工作也必须要跟上新时代发展脚步。深入把握大数据本质和特点和当前网络舆情传播发展态势和规律的新变化,为政府有关部门在网络空间治理工作革新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实现政府管好用好互联网,推动政府在舆情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探索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舆情工作新模式,依靠和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分析系统实现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大跃升,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最大“增量“。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对相关热点事件,根据自身政治及民族信仰、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通过网络平台诸如网站、论坛和博客,尤其是如微博、抖音、朋友圈和多种直播软件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对相应的人、事、物进行解读与描述,从而形成带有主观情感偏向的规模性言论风向。舆论在舆情的基础上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形成了网络舆论。因为政府的网络舆情治理主要职责及时发现、引导、消弭负面言论,塑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所以本文重点论述分析的是如何有效回应和疏导相对与政府治理角度来说“消极负面的网络舆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有利于政府的积极正面网络舆情舆论的影响力。

(2)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具体化为网民在网络空间中所表达出的各种观点和态度,甚至涵括了某些非理智的情绪化宣泄。网络舆情在兼具传统舆情特点时,还突出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突发性。由于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随之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具有突发性,

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自媒体的兴起,大大缩短了由个体网民的观点变成规模性的网络舆情的转化时间,毫不夸张的说,一个热点事件,只需要加上符合逻辑常理的情绪化观点,舆论就可能随时被点燃。
二是交互性。随着热点新闻事件信息的不断披露,网络舆情的风向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交替反复。
三是直观性。有学者指出“没有哪个发达国家的网络像中国这样,承载着如此大体量的舆情与民意。”只要能连接因特网,网民就可以对自己关注的热点事件发表评论,表达意见,海量的情绪、意见和观点在网络上得到最直观的呈现。

...............................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慈善团体等社会自治力量的兴起,发达国家出现了“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等问题,思想理论界开始重新审视与思考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政府、市场、社会边界和结合问题,治理概念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治理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为“governance”[29],原意是控制与引导的意思,隐含着一个在众多利益群体间取得一致或认同的情况下,以实施某项计划的政治进程。治理理论实质内涵涵盖政府行政管理、公共部门管理、市场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治理理论是现代社会治的理论基础,现代政府用治理理论指导社会管理职能,从而改变传统的管控思维方式,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我国政府对社会治理也是十分重视,党中央领导人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实现社会治理理论的强化和创新。我国政府多次提出要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即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和体系建设[30],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本文中提及的“治理”更多是侧重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管理以及大数据互联网治理等三个层面,重点论述治理理论在互联网舆情治理上的运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25]深刻指出完善包括舆情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性,将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和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代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绕不开治理理论,一方面在个人权利观念增强、公民意识觉醒和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政府和主流媒体的舆论话语权地位不断下降,政府必须联合社会组织、普罗大众等非官方力量参与治理,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局面;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积极作为,主动变革舆情管理思维和方式,学习和创新舆情管理方式,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

.............................


第 3 章 Z 市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 15
3.1 Z 市网络舆情工作现状 ................................. 15
3.2 调研的设计和分析 ...................................... 15
第 4 章 国内外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借鉴 ............................ 30
4.1 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经验借鉴 ..................................... 30
4.1.1 以完善法律保障为特点的英国模式 ................................. 30
4.1.2 以运用先进技术为特点的美国模式 ............................. 31
第 5 章 Z 市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 ........................................ 35
5.1 改进 Z 市舆情立法和法治宣传工作 .................................. 35
5.1.1 推动网络舆情法律法规制定 ................................ 35
5.1.2 推进 Z 市舆情法制宣传工作 .................................. 36

第 5 章 Z 市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

5.1 改进 Z 市舆情立法和法治宣传工作
《文子》中有云:法者,天下之准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法律是全社会所有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标准。2019 年十九届四中全全会公报[25]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和政府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依法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网络大国与强国的坚实基础保障。
5.1.1 推动网络舆情法律法规制定
从全国立法工作上来看,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开始推动网络相关的立法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网络运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进入 21 世纪,我国又在前有的立法工作基础上,相继颁布实施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47]等网络治理领域的法律法规。随着时代进步和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舆情管理等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法律条文定义不清、法规认定模糊笼统、法条适用存在困难等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48](2015 年修正版)规定,Z 市作为设区的地级市可以在获得省一级人大和政府的许可后,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部分涉及 Z市网络空间舆情疏导处置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工作。

面对新时期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Z 市应当向国外和国内先进城市学习,强化依法治网、依法管网的法制思维,将 Z 市对本地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力争率先完成地方政府网络安全信息化和网络舆情管理法制化建设。只有建立起一套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舆情管理法规制度,才能促进 Z 市政府在网络治理事半功倍,切实有效地维护 Z 市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新时期,网络空间成为了社会舆论主阵地,网络舆情也成为反映民意的主要方式。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草根自媒体崛起导致网络爆料成为常态,跨媒体交互放大成为趋势、群体利益诉求频发、社会阶层对立的思辨增多等等。
2012 年以来,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各级政府在舆情管理工作中做出不小的成绩:首先是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力,积极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的立法工作,国务院还出台了重大事件网络舆情回应的规范性文件;其次是政府舆情管理制度体系初步确立,形成了宣传部门与业务部门在线上线下协同配合、联合处置的工作方式;最后就是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舆情监控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舆情管理工作的数据可视化、决策科学化。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在处理舆情热点事件或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时,依旧沿用传统媒体时代的“老经验”、“老做法”:要么简单粗暴式的管理,采取删帖和禁言的方式,新闻发布内容也是官腔十足;要么抱有侥幸心理,鸵鸟心态作祟,回避舆情引导职责,等待舆情事件自我降温[55]。以上错误的舆情管理思维和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无法有效处置突发危机事件,反而助推舆情态势进一步爆发,甚至滋生大众对政府管理能力的不满与质疑情绪。探究以上现象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舆情管理机构职能发挥有限、跨部门协调管理体制还不完备、舆情管理人员大数据分析能力与舆情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56]。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