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关键一直落在农民收入上面。我国农村人口远远超过城市人口,然而相比较之下,农民收入却一直得不到实际的提高,且普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农产品加以贩卖以获取经济来源本就十分微薄,一旦遇上天灾,收入就会更少。因此,提高农民的收入关键就落在了如何保障农业的健康稳定且有效率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不断完善利于农民增收的措施,增大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设施设备,不断深化农村的发展,使得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农产品也出现了由原先的全面短缺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的局面,阻碍农业发展的原因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到了流通领域。因此,农产品流通中的供应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产问题也就转而变成了农产品流通中的供应链的构建问题。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以及季节性,与市场消费的全面性和全年性形成了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传统的农业生产无法解决这类矛盾使得生产与消费出现了脱节,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供应链的问题。由于农产品流通中的主体规模小,
水平低,且功能单一,信息共享能力差等问题,导致流通环节过多、损耗大,成本高。供应链的建设主要是供应链上的成员的合作优化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以及优化供应链使得各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加深,降低经营成本进而提高各参与成员的利益以及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由于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分散性使得各参与成员过多的重视自身的利益得失,较少的考虑到整个流通中供应链的利益,例如农户为了自身的利益,较少考虑到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加工企业为获得更多利润不惜降低生产成本滥竽充数导致了多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故。这些问题都使得农产品流通困难重重。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且稳定健康的农产品供应链,关键是处理好供应链上的成员合作关系以及利润分配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
本文章节分为六章,绪论、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演变、“农超对接”的利益分配模型、基于 Shapley 值法以及风险修正的 Shapley 值法的利益分配问题的实证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主要是从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产品农民产量得到了增加但是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以及现阶段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引出“农超对接”是农民增收、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好模式。
第二章是关于重要概念、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的介绍,首先界定了农产品流通模式、供应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以及本文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定义;紧接着介绍了供应链利益协调理论,并分析了“农超对接”这一特殊的农产品供应链;然后介绍了博弈理论,从博弈论视角分析了“农超对接”的博弈效应理论,并且介绍了本文“农超对接”利益分配方法 shapley 值法及其修正的网络分析法的相关理论。文献综述主要从农产品流通、“农超对接”的发展现状、供应链主体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的相关研究、以及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第三章对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梳理,然后详细介绍了“农超对接”这一新型流通模式,并且将“农超对接”与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农产品流通模式选择与农户收入的关系机理。
第四章构建“农超对接”参与主体间的博弈模型极其利益分配。首先构建了农户与超市直接对接的二级供应链,引入损耗率从农户视角出发,研究农户利益分配入手,试图找到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得出合作使得供应链的利益增加,然后对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运用 shapley 值法进行了利益分配;第二节根据农户,合作社,超市三方进行合作或者不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利益分配因子影响着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得出农户加入合作社有利于农产品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利益的增加以及整个供应链利益的提高,运用shapley 值法对供应链整体利益进行了利益分配。论证了“农超对接”的农产品供应链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有效而有利的途径,对我国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大有裨益。
第五章选取了以乳制品供应链中的牛奶产品对文章做了实证研究,以乳制品“农超对接”供应链为对象,考虑了风险因素,对原始的 Shapley 值法进行了修正,考虑到“农超对接”供应链上的各参与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不同,利用网络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比例,求得最终的供应链的利益分配结果,修正后的利益分配结果更为合理公平。根据利益分配的结果对乳制品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第六章在总结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重要概念界定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
“模式”是指经过一定阶段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运动方式,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只要是长期重复发生或出现的事物,就会存在某种模式。农产品流通模式则是众多“模式”中属于农产品流通自身的模式。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从开始生产到最终消费所经历的生产、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实质上是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的转移过程,期间涉及到诸如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环节。而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定义尚无定论。学者杨青松(2011)认为,农产品流通模式是指农产品流通中通过主客体、流通方式、流通机制等连接起来的完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的传递,达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的目的;魏国辰(2008)认为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农产品流通中各节点所参与的主体之间的系统路径和组织规划的组织方式。本文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与现有的新型的流通模式的梳理,从农产品流通模式出发,在社会主义市场运行环境下,流通决定生产,对于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研究,将有利于了解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是“农超对接”。
所谓“农超对接”是指超市性质的企业主体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等组织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约、或是直接与农户签订采购协议,待农产品采收时超市按先前签订的合约条件直接在农户田间地头收购农产品,再由超市零售给消费者的一种流通模式。(注:本文“农超对接”分为对农户与超市的直接对接与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再与超市进行对接的模式分析)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供应链利益协调理论
(一)供应链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供应链理论兴起,首先是概念的引入,它是指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个环节各参与主体,包括生产端到消费端所组成的网状结构。首先,供应链包括了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主体,其次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目的是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创造整体的利益。最后,由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巨大改变,产品供应链也要做出适应于大环境变化的改变。
对于供应链的研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和矛盾,在合作构成的系统中产生了新的利益,如何合理分配这些利益,需要弄清楚最终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供应链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有以下三个标准。第一,利益分配一旦合理公正,供应链才有可能稳定的发展;第二,合理的利益分配,有利于各参与主体的合作的积极性的提高;第三,利益的合理分配能够为整个供应链提高竞争优势,由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激励措施的实行使得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得到提高。
供应链各成员利益分配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合作后整个供应链的利益至少要高于合作前各个成员的利益之和。第二,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每个参与者在保证自身的利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第三,根据收益风险共担理论,有多大的收益就应当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样才能使得供应链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
................................
第三章 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农民收入关系 ....... 27
第一节农产品流通模式 ....................................... 27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类型 ................................. 27
二、 传统批发商主导型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 30
第四章 “农超对接”利益分配模型 ............................... 43
第一节 农户和超市二者之间的博弈模型 ........................ 43
一、变量符号说明及模型假设 ............................. 44
二、分散决策下各主体利益博弈 ........................... 45
第五章 来自乳制品农超对接供应链利益分配的例证 ............. 63
第一节 我国乳制品生产流通问题 .............................. 63
第二节 乳制品“农超对接”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 ................ 64
第五章 来自乳制品农超对接供应链利益分配的例证
第一节 我国乳制品生产流通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向全面化、健康化、营养化、国际化发展。加之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以及铁路建设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小,乡镇居民的消费能力也逐渐提高,促使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牛奶作为营养价值极其丰富的食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买的饮品之一。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有着适宜养殖奶牛的气候以及饲料牧草资源,奶牛的养殖多集中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和山东等五大省份。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如图 5-1 所示,2008 到 2017 年,我国牛奶产量均值达到 3500 万吨,奶牛存栏量达到 1400 万头,总体保持稳定态势,但是近年来出现了牛奶供给过剩现象,“倒奶杀牛”事件频繁发生。截至 2017 年以来,大规模倒奶事件一共出现三次,分别是 2009年 7 月份,我国生鲜牛乳价格急剧降低,饲料价格上涨,奶农为降低损失只好倒奶杀牛;2011 年 6 月到 2012 年 9 月,由于国外乳品的价格较低,牛奶经销商能够从进口奶品中获得较高利润,导致我国国内乳品市场萎靡不振,国内奶农生产的牛奶无法完全销售,导致奶农倒奶;2015 年,同样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导致国内牛奶滞销,奶农迫于无奈,只好将过剩的牛奶倒掉;纵观以上倒奶事件,可以发现我国奶业发展受阻的原因主要是国内乳制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外同等生鲜乳品的价格,由于我国乳制品发展无法形成大规模效益,以及饲料原料的高成本、人工成本、生鲜牛乳的加工储藏成本过高等导致奶农无法获利,价格波动是奶农收入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则会发现,乳制品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才是奶农收入不稳定的最终原因。因此本文选择乳制品产业链作为实证分析的案例,选择某特定区域某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大型超市作为典型,分析乳制品“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情况,以期为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农产品流通渠道演变经历的一次革命,其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超对接”供应链上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是“农超对接”供应链是否能够稳定持续进行下去的关键。由于供应链上参与成员及企业过多、流通过程也较为复杂,各成员企业之所以加入供应链,其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有利于供应链的发展。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机理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在众多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超对接”这一流通模式是当前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一个最佳模式,“农超对接”减少了过多的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和市场的搜寻成本帮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第二,通过第四章对“农超对接”利益分配模型的分析,首先建立了基于农户利益视角的农户与超市构成的二级供应链,得出为了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农户应当与超市进行合作,在这种前提下,农户获得的利润要高于不合作时所获得的利润。农户的利润和整个供应链的利润都随着利润分配因子的增加而增加,而从增加的速度来看,供应链增长的速度有一个由快到慢的转变。从农户增收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来看应当进行合作。
第三,加入合作社后的农户、合作社与超市三者之间的合作博弈,将合作意识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研究,得出:从农户利益视角出发,农户应当与合作社、超市进行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使得自身利益增加并且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增加,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农户获得的利润要高于不合作时所获得的利润。与二级供应链一样,利益分配因子影响着三者的利益分配。加入了合作社后的“农超对接”的供应链的利润又有所增加。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与超市进行对接,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通过其进入市场的能力,使得分散的农户有了自己的组织群体,有了自己的利益代表,从而与大市场连接起来,进入到供应链的内部,提高农民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及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进而提高自身的收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