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目标最新定位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84 日期:2023-06-25 来源:论文网

早在1936年,大洋彼岸的美国哈佛大学设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学位,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教育硕士为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为社会的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被提上日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ucation.Master.缩写为Ed.M),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试点工作,开始了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和培养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培养教育硕士,经历了专业设置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从1997年设立最初的仅有教育管理和学科教育两个专业、六个方向,到2002年增设“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诸多专业方向,而学科教育也增加到了十二个(美术、体育、音乐、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历史、英语、语文、思政),至今为止,教育硕士已涵盖了十九个学科领域。所以,教育硕士的专业设置和领域覆盖都在不断扩大,既有从高中阶段至学前教育阶段的纵向延伸,也有从基础教育到同一学历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横向扩宽。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群体为具有工作经历的各类在职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他们具备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思维和学习接受程度相对于只有较少甚至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更高。但是,他们在校上课和学习的时间却极少,他们一边继续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一边抽空学习研究生课程知识,而且主要是在周末、假期间接受课程的集中讲授。大多数在职研究生主要是靠自身的自学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准确定位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单位课程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在职教育硕士的发展。

一、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面临拷问

试点之初,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为“.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工作人才”。2010年,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修改为:“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良好教师职业素养的中小学教师以及基础教育管理人员”[1]。修改后的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将重点转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应顺应当发表展要求,重视对在职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2]。根据对现今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培养单位在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前没有认真区分在职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是采用相同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法,教学课程的设计没有凸显在职与全日制的区别。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在职教育硕士学习了过多的与教育学硕士相同课程的理论知识,导致在职教育硕士大多数的课程未能体现出“实践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同质化、功利化、低效率成为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同质化”是指对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套用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在职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区分不明显,他们开设相同的课程、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这使得在职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辨识度不高。确保在职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这不仅使在职研究生掌握到更多的理论知识,而且进一步将理论与已有实践经验相结合,促进在职研究生的发展。目前根据增强在职研究生理论文化水平的要求,各培养单位均开设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太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性”“专业性”课程的开设,导致在职研究生与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培养区分不明显,没有体现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功利化”是指在培养在职教育硕士的过程中一味地迎合部分研究生不合理的需求,造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功利化,即为了满足学生的毕业要求,培养单位减少投入成本,随意降低培养标准,开设较为容易的课程,迎合部分学生混文凭的功利化要求。研究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教学上的创新能力,教学内容与方式应该因材施教,切忌照本宣科,满堂灌;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考核方式,突出在职教育的研究性和自主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搬知识点,填鸭式对学生进行讲解,缺乏新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实际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课,课堂师生讨论不多。在考核模式上,教师也采用传统的考试法,教师会在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让学生背诵考点,然后教师再出几道题让学生答卷,或者是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察。这些考试考察方法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创新研究生考试制度。“低效率”主要体现在培养单位的师资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实际教学中,培养单位的导师多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实践型的导师也相对缺乏;实际教学内容的低效率体现为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需求相脱节,不适合教学实际的进行。以上种种导致了培养教育硕士的低效率。教育类硕士生导师师资不足,一名教师往往带多名研究生,超过正常的师生比;教学实际中的导师队伍较多是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学校开设的一般都是偏理论的课程,而在职教育硕士擅长的实践性、专业性的课程开设较少,使得课程与教学相脱离。以上种种导致在职教育硕士面临课程教学“低效率”的困境。

二、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目标的特点

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目标具有职业性、实践性与复合性的特点。在职教育硕士均为具有工作经历的各类在职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他们是在职学习,具备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因此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由于在职教育硕士具有职业性这一特点,正常工作日他们仍需上班工作,他们只能利用寒暑假或是工作之外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在职教育硕士更注重课程学习的效率。由于在职教育硕士具有职业性这一特点,他们也较全日制研究生具有更多的实践经验,相应地缺乏理论知识。在职教育硕士职业性这一特点给他们带来了利与弊。各培养单位应利用好职业性这一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促进在职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职教育硕士具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实践性强是在职教育硕士的特点和优势。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出其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对在职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的培养。在职教育硕士是具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各类在职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工作中他们需应对学校中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处理家校关系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复合性人才。在职教育硕士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他们具备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学科教学专业知识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师综合能力、管理能力等。因此,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应该综合多元化,凸显在职教育硕士复合性这一特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目标的新定位

根据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目标职业性、实践性与复合性的特点,从“讲实效、重应用、促提升”三个方面重新定位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在职教育硕士的发展.。“讲实效”是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视角来重新定位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职教育硕士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看法,但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导致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少。他们需要的是通过专业硕士课程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基于“有效性”的视角,要根据在职教育硕士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学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知识。加强对在职研究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指导其将所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理解和消化教学理论,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促进在职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基于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对在职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实地考察、观摩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能力。“重应用”就是要从课程教学“有用性”的视角来重新定位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学术型硕士教育主要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与其互补的专业型硕士培养的是应用型实践人才。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社会要求,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围绕“重应用”的课程教学目标,要增加对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环节,避免纯理论的教学。具体而言,要适当减少理论知识课程的开设,不可与学术型教育学研究生一样,过于重视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在职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目标,要扬长避短,适当增加适应社会时代要求的实践类课程,进一步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如开设面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应用型实践课程,设置提高教师多媒体运用水平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针对中小学课程教学实际,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如今社会快速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中小学教材已多次进行修改,教师们也应跟上修改教材的步伐,各在职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也应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在职研究生已有的工作经验,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等教学方式,创新在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促提升”就是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这一视角重新定位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要经历从新手型教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历程,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素养体现为具有专业知识素养、实际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成为专家型教师是国家对教师的美好希求,培养单位应从“促提升”角度重新定位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促提升”的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各培养单位对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要围绕提升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师职业素养、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师专业能力、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师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一是提升在职硕士的教师职业素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更是中小学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职业素养包括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五个方面。因此,提升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设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课程,熏陶在职教育硕士的教育思想,将优秀教育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教育思想素养;结合当代“工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在职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素养;开设中小学教师综合课程,提升在职教育硕士的知识、能力和身心素养。二是提升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师专业能力。教师这个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教学技能,能够专业地利用理论知识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专业能力包括实践和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提升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开设一些提升在职教育硕士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课程。三是提升在职硕士的教师管理能力。教师是教学与实践的主要管理实践者,从容应对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突发问题,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因此,应该确立在职教育硕士的管理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教育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管理型课程,或者在教学中穿插恰当的教育管理的案例,供在职教育硕士学习。

总之,我国的在职教育硕士发展时间不长,应正视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按照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复合性,围绕“有效性、有用性、发展性”三个方面重新定位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在职教育硕士的发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