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城市”理论的智慧水利工程管理范文——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95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从实际出发,通过实际走访调研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归纳总结了新余市渝水区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新的目标和原则。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尝试建立智慧水利工程管理产品系统(包含结构设计和如何实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新余市渝水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建立的大致需求,给出了系统的系统需求架设框架及拓扑结构和建立过程,对新余市渝水区水利工程管理做了规划设计。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国家水资源紧缺
中国水资源短缺,这里的短缺是从人均来说的,根据资料,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的第 88 位,个人占有量也仅是世界平均值的 1/4,中国和另外十二个国家构成了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到 22 世纪末期,中国的总缺水量将超过 520 亿立方米。①。
现在全国缺水的城市就超过 300 个[01],每年因为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就达 127 亿元。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用水量剧增,也使农业用水的情况更加紧张。
1.1.2 水利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形势严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共中央将水利作为一项关乎国家经济命运的大事来抓,非常重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党中央在 2011 年下达的一号文件,此文件主要明确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水利是事关我国人民生存、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进步的大事。 而构成水利产业的重中之重的是全国所有的水利管理单位(简称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他们负责管理的是水利工程,包括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城乡居民用水、环境保护、防控水旱灾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②。怎样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体系,使其良性循环、发展壮大,是当前乃至以后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对目前市场经济情况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使得不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存在效率低下,运转不畅,经费短缺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现行管理模式进行彻底改革,才能增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效率,满足行业及地方的需求。
水利工程管理的客观制约因素如下: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少,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自然洪涝灾害不断,水资源在时间空间的不均,农村田间地头水利设施不足等。在制度方面,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与企业改革、政府改革相比,相对滞后,与当前市场经济下事业部门发展很不协调①。在最初的计划经济下,水管单位曾经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作为资源的配置方式,它在基因上就存在不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将现代管理理念②、现代技术观念运用到管理体制中去,才能转变观念,提高效率。
......................

1.2 研究的意义
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供水、水力发电、排涝、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称为水利工程①,水利工程实现对水资源保护、可持续性利用与可持续性开发,让水利设施不仅能满足狭义的农业用水的基本需要,同样也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及更高的需求。
我国总体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缺乏,更何况水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分布特别不均匀,江河湖泊受到了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地下水污染和超采现象也比较严重[3]。水利资源虽然是可再生性的资源,但是,因为我国的气候原因,各地降水时间和区域分布不是不均衡。主要是南方多北方少,而且水少的地方,地下水储量一般也少,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会经常造成地下水超采。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飞速增加,使得社会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水资源供给不足现象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工农业对水资源污染的加剧、洪灾和旱灾的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首要问题就是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优化,提高效率,从而更好的配置资源。
美国和西班牙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形成了不少的水利工程管理理论。譬如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等①。这些理论为水利工程管理的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公共水利改革的创新奠定了基础。M.Samad和 Douglas Vermillion[4]认为可以灌区用水者更多地参与管理的方式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通过大量的数据论证了这一观点,通过数据显示在灌溉设施维修和灌溉服务上,农户的进一步参与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增加了灌溉面积和水资源的生产力,应大力推广。K.Uysal[5]建立了灌溉程度和农民满意度的对数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研究水利问题。通过研究,K.Uysal 用水户协会对水利资源的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方面有比较理想的积极作用,可以纳入到水管理体制中去。Meinzen-Dick[6]从水利产权出发,将巴基斯坦水利情况进行数学模拟,探讨私有地下水灌溉的产权的问题,他经过研究发现,决定地下水灌溉的因素主要有水资源所处环境、位置、品质等因素。Demsetz,Thomas 及 North[7]三人致力于研究收益与成本的关系,他们发现水资源的收益往往与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成反比,因为水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关心成本,充分体现出物以稀为贵的状态,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一种宏观策略。Daniel Connell[8]主要研究水管理理论创新带来的收益问题,他以澳大利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创新水利管理体制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水利管理收益,区域式合作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用水户利益和政府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Ostrom[9]从公共管理理论出探讨水利资源管理中的“集体行动问题”,他以墨西哥和中国台湾等地作为考察对象,分析这些地区历年的水利管理资料数据,通过数据得到了用水成本取决于管理方式的效率,与水利管理单位具体的行政隶属关系无关。
............................

第 2 章 智慧城市模式的建立

2.1 智慧城市的相关的定义
一、城市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的体现是智慧城市,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英特网的广泛应用,发达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终端都可以通过传感器、摄像头、GPS 等信号探测、传输终端连接、传递到网上,从而产生了新的概念——物联网,物联网通过终端的网络物理连接,将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感知探测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手段从中获取更科学高效率地分析和预测问题能力、更高端“智能化”控制力强的能力、更安全有保障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更和睦的多级别及跨各个部门团结合作的能力[05]。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同时推进城市的各个方面都能不断开拓创新、而且能持续发展。
二、智慧城市是信息资源转化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具体表现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传统行业已经不再是割裂单独存在的了,如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制造业和物流运输行业都已经形成综合全面的生态体系——经常称之为“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在这个生态圈中,信息资源的快速搜集、传递、分析决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信息革命的信息化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即创造了以信息资源为核心元素的知识经济结构,如下所示:
(1)信息是否能快速有效的收集和快递[06];
(2)高科技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广泛使用;
(3)全方面改进社会状态、社会体系、社会结构;
智慧城市合理地采用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工具,创新改造社会,让信息化的知识体系深入地发展,搭建新的智慧发展平台,让城市的创新发展更加自由和快速,这个发展平台将居民的居住信息、生活方面的服务需求、交通状况、社交需求、行业发展情况及行业需求动态等多方面的信息汇聚到一起,构建出新的综合的又具智能化的新平台。
..........................

2.2 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
2.2.1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
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是以行政和政治二分法理论①为基础的,以科层制②为组织结构(或管理方式)的组织理论。多学科理论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这明显与传统公共管理是不同的,它不像传统理论只关注经济规则。多学科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管理的作用应该掌舵
在新公共管理概念下的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该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政府应该只掌舵不划桨[11]。这样可以保证政府可以看到所有问题的根本,从而发现达到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率及措施较好的政府是一个“善治”的政府。
二、应借鉴推广成功的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手段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要采用高效的管理模式。强调政府也应唯“实用论”,对于管理方式,应核算成本与效率,提高管理质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方式已被私营企业或部门所成功验证。新公共管理理论还明确了政府不应该总是对传统职业进行保障,而是需要根据相应的服务性质或内容,重新分解各种执行机构,提高成本和效率。
三、采用权利分配得方法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根据等级分明的结构来行使社会公共权力[12],这种方法使政府机构难以对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及反馈,快速处理社会问题。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城市管理的复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政府决策系统不能及时适应这种迅猛的变化,压力大增。社会总是要求政府结构能快速、有效地对新的社会问题及时做出响应。 企业分权、授权的方法可以供政府借鉴,权利下放,决策层前移,增加组织的灵活性,提高反馈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政府可以通过社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使志愿者组织民主参与,让最前线的人更好地进行区域自治。


图 2.1 智慧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目标图

.................................

第 3 章 水利工程管理现状:以渝水区为例 ................................... 23
3.1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现状 ............................ 23
3.1.1 水利工程管理的历史 ................................. 23
3.1.2 全国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情况 ........................ 25
第 4 章 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水利工程的管理经验 ............................... 35
4.1 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 35
4.1.1 管理体制 ................................... 35
4.1.2 管理模式 ............................. 35
第 5 章 新余市渝水区智慧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创新 ...................... 39
5.1 树立智慧水利工程管理理念 ............................. 39
5.1.1 智慧型管理理念 ........................................ 39
5.1.2 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 39

第 5 章 新余市渝水区智慧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创新

5.1 树立智慧水利工程管理理念
5.1.1 智慧型管理理念
智慧型管理理念的树立是建立智慧管理的意识基础,只要人人都有了智慧理念,最后才能充分实现智慧化管理。
要树立智慧型管理理念就是要在水利工程管理中体现出智慧城市公共管理的六大特征——“以公众为中心性”(Citizen - centric)、“普惠民众性”(For All)、“透明性”(Transparent Government))、“无缝性”(Seamless)、“快速回应性”(Fast Responsive Government))、“一体性”(Integrated Government)。
快速回应性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可以理解为对农民用水需求的快速回应,从而对解决农民用水问题的工程快速立项;也体现在对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够快速相应积极应对,将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等。
以公众为中心和普惠民众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是一体的。水利工程管理其根本目的是服务大众,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所以在管理过程总以农民为中心,根据广大农民的需求,设立水利项目。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核心是要关注并协调多方关系,通过及时合理的调配资源来确保水利工程进度顺利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强实时监督、质量检验,确保质量。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管理的透明性可以让工程得到更好的监督以及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改正,更好的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下去。


表 2.1 传统模式下公共管理与智慧模式下公共管理的特征比较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在研究了一些水利工程管理和智慧城市公共管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政策,通过对新余市渝水区水利管理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掘出了新余渝水区水利工程管理上一些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新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在“智慧新余”的背景下提出了智慧水利工程管理的概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从实际出发,通过实际走访调研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归纳总结了新余市渝水区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新的目标和原则。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尝试建立智慧水利工程管理产品系统(包含结构设计和如何实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新余市渝水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建立的大致需求,给出了系统的系统需求架设框架及拓扑结构和建立过程,对新余市渝水区水利工程管理做了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