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和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68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基于潜在的资源和环境空间和可能的发展潜力,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进行了更准确的评估,并探索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伴随经济增长的规律性,探寻了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挡路石,从而为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见解。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了题为《世界粮食和农业领域土地及水资源状况—系统濒临极限》的报告,指出在过去近十年地球土壤、土地和水资源被过度使用,压力越来越大,到2050年全球近100亿人的粮食需求难以满足,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在世界范围内给水、土地和土壤资源造成压力,可持续农业模式能够直接改善水、土地和土壤资源状况。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其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今我国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续,及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我国长期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能源等的需求而增加产量,自然资源与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如水资源短缺(Louis et al. 2018)、土壤侵蚀导致土地退化等,这都威胁着世界农业的可持续性(Lu et al. 2016)。农业部也指出:“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首先,可以明确看出,资源短缺和低环境承载力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形成硬约束。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中指出:“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耕地红线、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而现有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方法多聚焦于指标在某一年的实际值(丁文广等 2019),对当前的资源、环境空间大小和潜在的发展空间考虑较少,所以首先要明确在当前资源环境所剩空间中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状况,这是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基于当前状态下的资源、环境空间大小来衡量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进而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非线性影响,明晰其动态影响机制,验证其阶段效应,拟达到以下目的:
(1) 测度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揭示其时序演变及区域特征。
(2)从潜在能力角度构建指标评价我国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测度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从时间和空间尺度探究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演变,并分析限制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主导因素。
(3)从理论上探究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动态影响机制,揭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内在规律性。
(4)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非线性影响,深入认识产业与农业可持续性的关系,明确我国各区域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所处阶段,从而明确其阶段效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2.2 研究意义
鉴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首先,在测度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主要集中于指标在某一年的实际值,而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现有指标体系未能反映资源环境空间容量的有限性。所以,本研究设计具体指标、将资源环境的空间大小纳入指标体系,为测量当前资源环境所剩空间容量下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农业发展可持续性高低的主导因素,对深入认识我国各省(市)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现状、推进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改善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次,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学者提出要通过发展产业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学者对于集聚过度和二三产业发展造成的污染加剧等问题进行思考,且通过现有研究来看农业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但现有研究并没有明晰它们之间的关系,且集聚过度等可能出现的抑制作用更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非线性影响,详细解释其动态影响机制与阶段效应,有利于精准地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政府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类型的产业在某个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各种要素也在此空间内逐渐集聚的过程。农业产业集聚是产业聚集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农业集聚的过程与制造业、服务业集聚不同,它是由自然集聚向社会集聚、生产集聚的过程,也是由农业产业化向农业产业区转化的过程(贾兴梅 2018)。农业产业集聚是我国目前强调的农业区域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李二玲 2020),其形成与发展会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动产业和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乔金杰等 2017)。参考已有学者的界定,本文将农业产业集聚定义为农业产业在某个省份或区域的聚集。
2.1.2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涵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根据科技水平、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各产业或产业间各部门协调发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经济增长与发展速度的平衡,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为重点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逐次转移,其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刘颖 2021)。本文研究的产业结构升级是指整个产业的变动趋势,同样是综合考虑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
2.1.3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理解并概括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FAO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展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简称SARD),将其界定为:应用某种方式,调整改革方向,如技术创新、组织改革等,采取各种管理举措保护自然资源环境,满足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这种农业生产形式能被大家普遍接受,满足经济、技术要求,并且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此外,FAO还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目标,且要将这些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理解和实现:(1)追求农村脱贫致富及全面发展。(2)追求粮食产量增加及粮食安全。(3)追求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本文研究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从农业发展潜力角度表征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即基于对当前资源环境约束的考虑,从限制约束和放松约束两个方面出发评价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聚集理论
产业聚集理论指通过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形成区域集聚效应。就某一产业的发展而言,处于该领域内或与之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相互之间存在共性或互补,当集中于同一片地域,呈现出横向或纵向扩展的专业化分工格局时,最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产业群内部各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充分共享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因此,农业产业聚集也会产生集聚效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2.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之与本国或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相适应的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目标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是表示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增长需求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或时空上优化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一般都可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方面内容,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在向服务化推进的同时不能忽略其合理化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推动作用,但同时要追求产业结构合理化。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人类在实现经济腾飞时,要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所鼓励的经济增长,不仅是其数量上的增长,更要追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它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但是允许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目的是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保证其不超过再生速度,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三方面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如果社会在各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本文在评价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时,根据其理论考虑到经济、资源、环境因素,追求内在统一。
..............................
第三章 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 15
3.1 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 15
3.1.1 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 .......................... 15
3.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15
第四章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 22
4.1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测度 ............................. 22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22
4.1.2 短板理论与熵值法 .............................. 24
第五章 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 30
5.1 面板门槛模型构建 ..................................... 30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1
第五章 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5.1 实证结果及分析
首先,农业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其次,Hansen(1999)要求门槛变量是外生的;最后,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应尽可能不存在内生性问题。因此,为避免因内生性问题导致面板门槛模型的估计误差,本文在估计面板门槛模型之前,对每个解释变量的内生性进行检验和处理。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然后使用Wu Hausmann F检验和Durbin Wu Hausmann卡方检验验证每个解释变量的内生性,ASDI为被解释变量,每个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Zhao et al. 2021)。
内生性检验结果如表5-2所示,表明城市化率具有内生性。为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采用UR的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其滞后一期项和其他外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采用面板数据最小二乘法估计和预测UR的拟合值,用拟合值代替原始值代入面板门槛模型进行估计。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动态影响机制。其次对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两个核心自变量进行了测度,并从时间和空间层面揭示了其演变特征。接着基于资源环境约束,本文引入耕地空间、水空间、环境空间和技术空间,评价中国各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并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我国各省份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导致其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非线性影响,从而明晰了其阶段效应,深入认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律和阻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整体来看,1997-2019年农业产业集聚平均水平呈现波动趋势,波动幅度较小;产业结构升级平均水平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在2014年后表现为平稳上升期。两者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且相邻省际之间的农业产业集聚水平会产生相互正向影响,但相邻省际之间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未通过检验,不会产生相互正向影响。
(2)从时间特征上看,以2002年和2007年为分界点,全国平均ASDI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政府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加,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ASDI随之也有所改善。关于ASDI,同样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2019年大部分省份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有所改善,但西部部分省份和东南沿海省份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水平下降。
(3)耕地空间和环境空间受限是ASDI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从各省来看,大部分省份受耕地空间限制最大,且各省的制约因素处于动态变化中。
(4)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当人均GDP超过7288元时,这种正向影响会减弱。此外,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在人均GDP高于5716元时,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在人均GDP高于12494元时由正转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