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利用案例实证分析,选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产品分别作为固收底仓与指数增强“+”,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历史回测,设置稳健型与积极型两种配置方案动态模拟其过去十年的业绩表现,与市场上同类产品作比较。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居民的理财需求也愈发强烈,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从发行管理机构维度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券商资管产品等,从运作模式维度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从投资标的维度有货币型、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指数型、QDII,往下细分还有LOF基金、ETF基金、FOF基金等等,不一而足。“固收+”或称“类固收”产品便是在此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类理财产品,而它又区别于上述所有产品类型,并非从投资端角度或者说供给端角度,而是从营销端角度即需求端角度催生出的一种投资理念与营销策略。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固收+”产品是指以固收类资产打底仓,辅以小比例权益类资产增厚收益的多资产配置型投资产品。该产品跨越了固收类与权益类资产之间的鸿沟,同时又区别于一般的混合型产品,有其独特而明确的投资偏好与理念,即“在承担较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得非静态但依旧相对稳健的收益”,符合我国大多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回顾21世纪以来“固收+”产品的整体数量与市场规模,其分别在2014-2016年与2019-2021年经历了两轮较为明显的高速发展。
第一阶段为2015-2016年期间,2015年恰逢股市大幅震荡,上半年呈现单边大牛趋势,上证综指自年初3500点仅半年时间便于6月12日飙升至最高5400点,股指上行超50%,罔论个股;而下半年又迅速回落,最低点3000点,最终年末收于3700点,这样的走势使得股市赚钱效应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带动了广大投资者对于权益类产品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也让投资者对于权益市场的波动与风险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风险意识明显提升。叠加当时债券市场正处于牛市行情,收益不错且风险较低的类固收产品映入大家眼帘,受到市场欢迎,2年期间产品数量增长近两倍。然而当时并没有出现“固收+”概念,该类产品也正处于初创时期,所以绝对数值表现并没有第二阶段那么惊艳。
...........................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现代金融理论起源于1952年马科维茨在《金融学杂志》发表的那篇短短14页的论文《投资组合选择》,在该文中,马科维茨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考虑在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将复杂的投资决策问题理论化为一个简单的风险与收益的二维选择与平衡问题,即在相同的期望收益条件下选择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反之在相同的预期风险条件下选择期望收益最大的投资组合。1这样的思想如今看来司空见惯,但其在现代金融学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经历这几十年的发展,金融学涌现出无数先进的理论,如CAPM模型、MM定理、B-S期权定价公式等等,而这些理论归根结底最朴素的思想还是要回归到马科维茨当时证明的证券组合风险分散效应。
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愈发复杂,各国市场因各自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面对资产组合配置与风险分散效应的问题都有着不同的应对,“固收+”产品便是我国投资市场在《资管新规》落地这一政策背景下交出的一份答卷。研究“固收+”产品的不同策略,综合考量不同策略在理论层面与实际层面与“固收+”产品的适配性,对于思考新时期风险分散效应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遍览中外文献,专门研究“固收+”产品的论文本就不多,多为金融从业人员如基金经理或研究所分析师针对近期市场热点进行的分析,其中大多是从宏观层面着手,专门研究其中一种策略,特别是考虑将以往偏权益的指数增强策略运用到“固收+”产品中的更是少之又少,故本文希望对其中理论研究的空白有些许弥补。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对指数增强策略的研究
自1976年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美国先锋500指数基金发售以来,经历这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指数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前前后后有封闭式指数基金、开放式指数基金、上市型开放式基金(LOF)、证券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完全复制型指数基金、增强型指数基金等等问世;另一方面人们也渐渐不再满足于单纯被动跟踪指数,对于指数增强策略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总结起来中外学者对于指数增强策略的研究主要分为绩效评价、跟踪误差与风险管理三大方向。
一、指数增强策略的绩效评价研究
早期的绩效评价理论主要考量的是基金单位净值与投资收益率,随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的提出,越来越多经过风险调整的指标被纳入考察范围中,发展到如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量化模型与评价方法。
首先关于收益率的研究,Fama与French(1993)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子模型,即一个组合的超额回报率α可以由三个因子——市场资产组合(MKT)、市值因子(SMB)与账面市值比因子(HML)的暴露来解释。通过对模型的进一步推理,Fama与French还提出了诸多推论,例如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的投资回报率更高,公司股票的账面市值比越高,投资该股票所获得的的平均收益率也越高等等。三因子模型并不是终点,Fama与French(2015)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了上述风险外,盈利水平风险与投资水平风险也能够带来个股的超额收益,从而将盈利因子(RWM)与投资因子(CMA)纳入模型,形成了五因子模型。Liu et al(2018)为了解释学术界在中国市场上发现出的绝大部分收益率截面异象,在三因子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情做出了一系列改动,提出了中国版三因子模型,其一,抛弃30%市值最小的公司以规避壳价值污染;其二,选择EP(Earnings-to-Price)取代BM(Book-to-Market)作为价值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换手率指标作为第四个因子,实证检验证明市场、价值、市值以及换手率可以解释中国股市的绝大多数异象。
............................
第二节“固收+”产品研究综述
因“固收+”概念是从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提出并逐步落地,于2019年才开始映入大众眼帘的概念,故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多为券商研究所及基金经理输出的观点。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2021)认为2020-2021年“固收+”产品大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资管新规》的出台迫使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2021年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银行方面亟需类似的产品来留住原本投资于传统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资金;第二,长期低利率趋势已不可避免,投资权益类资产以增厚收益成为资管机构与投资者们达成的共识;第三,“固收+”产品本身具有跨资产配置、大类资产之间低相关性的特征,其兼具收益性与风险性,本身便迎合了我国很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第四,宏观环境下,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自有闲置资金的理财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博时基金副总经理邵凯(2021)认为,受疫情影响,未来一段时间股市存在结构性机会+债市处于熊市中后期的局面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这正式有利于“固收+”产品展现其优于其他类型产品的有利环境。而运营好一款“固收+”产品,考察的就是基金经理两类核心能力:一是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与相对定价能力,二是各类细分资产的定价能力。
..........................
第三章指数增强策略运用于“固收+”产品的理论分析..................14
第一节“固收+”产品详解.......................................14
一、“固收+”概念定义......................................14
二、“固收+”产品特征......................................15
第四章指数增强策略运用于“固收+”产品的实证案例分析..............29
第一节样本数据选取.............................29
一、固收类底仓部分.......................29
二、指数增强部分.......................31
第二节择时敏感性指标选取..............................33
第五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43
第一节研究结论........................................43
第二节政策建议..............................44
第四章指数增强策略运用于“固收+”产品的实证案例分析
第一节样本数据选取
一、固收类底仓部分
从概念层面也可以体现出,“固收+”产品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固收类底仓,其决定着整支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或未来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固收+”产品的管理人以往也多从事于固收类资产管理,所以选择一支质量足够的固收产品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拟非常重要,同时也更贴近市场真实情况。综合市场公开信息与实际工作经历,文章选择M私募基金稳债系列作为固收类底仓的样本数据。
从定性角度来说,M私募基金作为仅次于乐瑞的债券类头部私募,并且是私募基金行业为数不多一直坚持从事纯债产品开发的基金公司,其专业性毋庸置疑。创始团队来自于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分,自2012年公司设立以来一直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注于固定收益领域,聚焦于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工具、利率债、信用债和可转债类资产,目前在管规模已近300亿。而稳债系列产品作为M私募基金作为公司面向合格投资者的主打产品之一,其纯债策略认真贯彻了公司主流的“杠铃原则”,以为客户创造长期稳健收益为目标,可以说是目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并且走在前列的固收纯债产品。
从定量角度来说,M私募基金稳债系列为半年开放的纯债策略产品,业绩计提基准为4.10%,实际运作中12期产品在4.30%-4.50%左右,无月度回撤,在每一个运作区间(半年计)中也没有在业绩计提基准以下的情况发生,其实际年化收益率可以直接对标银行同期限“固收+”产品甚至犹有过之,可以说出色发挥了固收类底仓抗风险,追求稳健的作用。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第五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金融产品百花齐放的发展历史,针对性研究了“固收+”这一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并且于近三年发展迅猛的产品。在了解市场上“固收+”产品的主流模式后,文章另辟蹊径,提出将指数增强策略运用至“固收+”产品中以更好地平衡风险收益水平,使“固收+”产品更好地回归本源。同时利用案例实证分析,选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产品分别作为固收底仓与指数增强“+”,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历史回测,设置稳健型与积极型两种配置方案动态模拟其过去十年的业绩表现,与市场上同类产品作比较,得出了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结论:
(1)“固收+”产品与以往所有产品根源上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资产类别,也不是供给端开发的产品,而是起源于需求端,从一开始的营销概念发展而成的产品。在金融行业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固收+”产品的发展模式能够给未来更多新种类产品的诞生提供参考。
(2)“固收+”概念并不是近期产生的,早于2014年就有过一定发展,但2020年才算是“固收+”黄金元年,这与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不可分割。2018年4月27日,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发布《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这对数十万亿的理财产品市场影响不可谓不巨大,众多以往管理传统理财产品的管理人以及习惯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厌恶投资者亟需一款符合政策规定,但依旧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固收+”产品乘风而起。
(3)展望未来,“固收+”产品依旧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2022年是过渡期结束,《资管新规》靴子落地的第一年,4万亿保本理财已清零,而这个市场由于体量巨大,仍有相当的空间等待发掘。目前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涉足“固收+”领域,未来在野蛮发展阶段结束后,比拼的就是多元化的策略与优于同类的业绩表现,这也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