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84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笔者纵观长江经济带所有省市的情况来看,反映技术转移投入的技术改造投入和购买国内技术投入作为主要的障碍因素在各个省均有所分布。对于高技术制造业而言,技术转移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区域间相互的交流学习有利于整体创新能力尤其是落后省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高技术制造业的含义
由于高技术这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对于高技术产业包括高技术制造业,学界目前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界定范围。高技术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的技术革命。1983 年,《韦氏国际词典增补 9000 句》将高技术一词正式纳入,代表着这一概念正式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在《韦氏国际词典增补 9000句》中,高技术主要是指当时刚刚兴起的电子和计算机行业。1986 年日本出版的《新世纪百科词典》将高技术等同于尖端技术,将高技术定义为最新学科中的最新技术。“高技术”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于 1986 年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中。作为“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王大衍院士认为“高技术”的概念更多指的是一种应用科学技术,它具有前沿性,并且这种应用科学对国民经济乃至综合国力有直接影响。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国际上最典型的界定方法是OECD 的界定方法,它主要是从 R&D 经费支出的角度出发,以 R&D 强度即 R&D 经费支出在总产出中所占比重的多少作为标准进行判断。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判定标准比较多,美国劳工部,国立科学财团,美国商务部对高技术产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定义,但是他们标准设置的角度是一致的,即从创新人员投入在总员工数中的占比和创新经费投入在盈利指标中的占比两个方面进行评判,其差异只是存在于判定指标标准值的不同。我国对于高技术制造业的定义和界定主要是借鉴了 OECD 的方法,国家统计局将国民经济运行中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定义为高技术制造业。
综合地看,高技术制造业指的是与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资源投入集中,产品技术含量高并且能够有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制造业行业。对于高技术制造业的界定,不仅要考虑这一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体现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即高技术能够实现商品化,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高技术制造业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医药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 6 大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创新理论
创新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有“改变,更新,创造新的事物”等意思。产业创新理论是创新理论在产业层面上的运用和发展。从目前学界对产业创新的研究情况来看,没有一个普遍通行的关于产业创新的定义。关于产业创新的阐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时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及了专业性发明的概念,并认为机器的改进和劳动力的分工能促进专业性发明。首次比较完整地对产业创新的概念进行论述的是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是新的要素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且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会集群式地出现,成为影响经济周期性变动的重要因素。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生产活动就是将人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进行组合,而创新是对现有的资源和力量进行新的组合,即构造出创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获得超额利润。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的形式又有以下五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开发现有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进入一个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无论这个市场是新发现的市场还是已经存在但是未曾有厂商涉及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供应来源,无论这个来源是新发现的,还是已经存在但是未被充分利用。(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并非在于新资源的创造和产生,而是在于用不同的方式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对资源进行新的组合和实施创新,是企业家的重要职责,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获得企业超额利润是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获得成功后的结果。新组合的出现通常是呈间断式地出现,并且一家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带来整个产业的变化,从而使得经济的创新活动与经济长期的周期变化相联系。它的出现需要一个有所帮助的环境,一个有利的条件,甚至是一种刺激。
................................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活动发展状况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概况
一、发展历程
长江经济带是支撑起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区域,该区域的 GDP总量和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占比均超过 40%,综合实力强,战略地位突出。按照行政区和规划区要求,将长江经济带分为上,中,下游三大地区。其中,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属于上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属于中游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属于下游地区。近代以后,长江流域是较早开阜和近代工业率先发展的区域。上海、武汉、南京、宁波、重庆等长江沿线的城市迅速成为当时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这些都为后来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8-1996 年,这一阶段可称为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长江经济带”这一概念的一些雏形被相继提出,例如中国生产力经济学会提出的“长江产业密集带”概念。1992 年 6 月,国务院提出“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战略,10 月,党的十四大指出,以浦东开发为龙头,通过加快上海的开放和发展,对整个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地区的经济产生带动作用。1995 年 9 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这一时期,长江流域高技术制造业的相关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主要表现是率先开始成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成立新技术开发区 12 个,其中上海 2 个,江苏 8 个,浙江 2 个,对于上海和江苏而言,这一阶段的发展在整体上奠定了到今天为止高新技术园区在这两个省(市)分布和发展的基本格局,为后来这一区域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高新技术园区的促进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发展高新技术,并且运用相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由于这一阶段还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阶段,相关的技术工程主要还是由国家计划进行,大量的高科技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企业的主体性地位也还尚未形成,高技术产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第二阶段是 1996-2014年,这一阶段可称为起步阶段,其标志是 1996 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这这份规划中,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跨省区市经济区域被提出,长江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提升成为国家战略。同时,《纲要》提出积极发展高技术以及相关的产业,推动科技体制的改革,并且要求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充分发挥其科技水平高的优势,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减少资源消耗,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强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技术合作。这一阶段,长江流域各省(市)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发展。但这一时期主要的发展依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突出,各省之间的联动比较少。第三阶段是 2014 年以后,这一阶段可称为加速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概念被正式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被作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

第二节 提升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一、提升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近一半的营业额由长江经济带地区贡献。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整体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创新资源投入最集中,创新程度和附加价值最高的行业,其本身的快速增长就是拉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外,高技术制造业对其它制造业行业有很强的产业外溢效应,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对于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改变整个制造业行业的发展业态和发展模式。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制造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率。
二、提升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经济带既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长江沿线集聚了大量的重化工业企业等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一段时间以来,长江水质污染问题严重,流域生态功能退化,海水富营养等问题突出,长江生物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这对矛盾的根本之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技术制造业创新程度高,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小,并且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长江经济带创新资源分布集中,经济基础良好,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另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长江经济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方面的探索也对我国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和示范。


图 2-1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在全国的占比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评价....................................37
第一节 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7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37
二、构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7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障碍因素分析......................................51
第一节 障碍度模型..................................51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的障碍因素分析......................52
第三节 各省(市)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障碍因素分析..............................56
第五章 提升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65
第一节 优化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65
第二节 繁荣技术交易市场............................66
第三节 优化创新环境.................................67

第五章 提升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优化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
创新要素的投入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其包括创新人员和各类创新资金等创新资源的投入。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和丰富的区域,但是创新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十一个省(市)之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大量创新资源集中于长江经济带的下游省(市),长江经济带中游和上游省(市)创新资源分布相对较少,并且创新资源的相对不足已经对这些省(市)未来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了最直接的制约。因此,优化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尤其是缩小创新资源省域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提高中上游省(市)创新要素的投入对于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言是补其短板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努力提高长江经济带中游和上游省(市)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创新人员是重要的创新要素,创新人才的短缺是造成目前长江经济带中游和上游省(市)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的重要原因。由于在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与沿海发达省(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难以聚集人才一直是长江经济带中游和上游省(市)的一个难题。在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中游和上游的各个省(市)应该把人才作为一个主攻方向。一方面,加大政策吸引人才的力度,加大引进重点高端人才的补贴力度,努力降低创新人员在住房,户籍,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成本,结合高技术制造业在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干事创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努力减少现有人才的流失,政府努力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为广大创新人员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和上游省(市)扎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为创新人员研究和工作创造的平台,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一个良好的职业前途的预期留住人才。


图 2-2 2009-2016 年长江经济带及全国 R&D 人员全时当量增长情况

..............................

第六章 结论


本文在充分梳理相关理论基础和借鉴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详实的数据,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活动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长江经济带及其内部各省(市)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其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讨论,进而对制约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障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所得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最集中,创新环境相对比较好的区域,同时,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活动的发展存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这包括创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区域间创新环境的差异。另外,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间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产业布局的同构性较高,区域间的科技合作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第二,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整体上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内部各省(市)间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一方面,从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来看,金融危机后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13 年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后,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得到加快。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间差异,其展现出来的空间特征为: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游地区和上游的地区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江苏以较为明显的优势常年稳居第一位,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常年居于前三位。中游和上游省份的创新能力水平比较接近且相对较弱,中游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比下游地区略高一些。从纵向上看,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间的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差异在 2009-2014 年间呈现出较为轻微的缩小的态势,但在 2014 年后,区域间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本文将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按照上中下游进行分组,泰尔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组内差距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区域差距的贡献程度大于组间差距的贡献程度,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