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33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引 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在课堂教学、教科书编纂等方面把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篇章再度引起重视。2012 年 11 月,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实,友善”①走进了人民生活,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科书。“爱国”作为个人层面最基本的要求,倍受学校教育的重视。政治领域再度续写爱国篇章;教育领域在学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传媒中也呈现出大量的爱国题材电影、电视剧。而准确地把握对青少年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变得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断繁荣发展的同时,来自国内外的异样声音随之出现。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2008 年奥运圣火被夺抢事件,2009 年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等都引起了国内外华人的愤慨。尤其是近年来中日钓鱼岛事件将中国人民的愤怒推到了顶点,许多儿童、青少年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开始抵制日货,对身边日产的物品进行破坏。在抵制日货最疯狂的那段日子,邻居家四年级的小男孩儿,经常在一辆丰田车周围转,出于好奇便询问小男孩儿,他的回答令人惊讶,“这是日本车,开这辆车就是不爱国,哪天我就砸了这辆破车”。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该引导孩子理性爱国,并且告诉孩子理性爱国的重要性。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语文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的载体,一直承载着对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作用。古典诗歌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呈现的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文字韵律、民族文化、爱国情怀均为后人传颂。本研究将通过对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主题、体裁、作者与创作背景的探究,来揭示教科书中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呈现特征,研究目的如下:爱国主题古典诗歌在教科书编写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正是因为这种元素的普遍存在,更容易被使用者忽视或按照传统经验解读爱国主题古典诗歌。本研究通过对长春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分析,帮助教科书使用者重新构建爱国诗理解框架,了解诗歌选编特征,在使用教科书时能更准确地把握爱国诗歌的教育意义。作为古典文化的语言文字载体,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更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传播继承的对象。许多中小学将古典诗歌作为课前诵读的内容,不仅能起到文学知识积累的作用,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教科书中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特征的探究,使学生便于详细了解长春版教科书中古典诗歌主题、体裁、作者与创作背景的特征后,准确地解析与把握其中的教育意义。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爱国概念界定

在华夏大地上,“爱国”一词出现较早,《战国策·西周策》中“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①也就是说周国的君主怎么能不爱自己的国家呢?唯恐他们的国家灭亡了,楚国也会面临危险,所以这也是为您忧虑啊。此后,“爱国”在史书传记中频频出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爱国”解释为“热爱自己的国家”②。《现代汉语辞海》里,“爱”的本义是“对人和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引申义为“喜欢,喜好;爱惜,爱护;常常发生的某种行为,容易发生的某种变化。”③而“爱国”一词中的“爱”字我们常常用它的本义来解释。“国”字,繁体字写作“國”,在古文中也写作“囗”“囶”“圀”,在四方土地上划分出界限为国之所在,通过古汉语中的字形我们可以看出“国”多指国家或祖国的疆域领土。《说文解字》中将“国”解释为“从囗从或,邦也。”④也可说明国指国家疆域之意。在这片疆土上会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组成我们的国家,我们对国家亲切地称之为祖国。在英文中“祖国”可以翻译为 homeland、motherland、fatherland,指的就是“父母之邦”。《古今汉语实用词典》中将“祖”解释为“父母以上的长辈、先人;宗派或事业的创始人;古时指宗庙;古代尊称开国君主;初始;效仿;熟悉;古代出行前祭祀路神。”⑤这里祖先或祖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国邦疆土、人口家园以及土地上的自然风光均是“国”的范畴,也是人们爱的范畴。本研究将爱国一词界定为,人们对自己祖国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人民、疆域国土的喜爱之情。

........

(二)主要概念区分与界定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表现为政治品质。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⑤它更多地强调阶级对爱国的影响,政治色彩浓重。例如,在阶级斗争中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等等。这里的爱国情感与政治紧密相连。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与情感,立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的教育。通过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进行。”⑥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之一,在各学科中均有渗透,语文学科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自然对爱国主义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领》中有明确规定。爱国的概念在上文已经详细解说,与爱国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政治性倾向。爱国更注重对祖国自然、文化、历史、疆土等全面的热爱,而爱国主义则倾向于阶级认同。因此,本研究中对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探究仅是对祖国自然之爱、文化之爱、人民之爱和疆土之爱的解读,并未涉及阶级、主义等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将教材界定为,“有关教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①教材所指的范畴比较广泛,它不仅包括在上课过程中使用的课本、讲义、讲授提纲,还包括我们使用的教学工具,例如教学中使用的图片、练习册等等。教科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②。本研究对长春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题古典诗歌进行探究,研究范围仅限于长春版一年级至六年级全套 12 册教科书。

......

三、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现代教育意义.........45

(一)整体性教育意义....45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6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48

3.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52

(二)阶段性教育意义....55

1.第一学段:从“无知”到“热爱自然”....55

2.第二学段:从“热爱自然”到“热爱疆土”........58

3.第三学段:从“热爱疆土”到“感悟诗人爱国情怀”....62

四、结论与建议.......66

(一)结论......66

1.爱国诗篇主题——多样........66

2.爱国诗篇创作背景——单一......67

3.爱国诗篇体裁——集中........67

4.爱国诗篇教育意义——循序渐进....67

(二)建议......68

1.教科书编写者......68

2.教科书使用者——教师........69

三、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现代教育意义

正如《题西林壁》中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①,爱国主题古典诗歌不同角度、不同阶段的教育意义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出现不同学段、不同角度下,爱国主题诗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具有差异性。同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②又揭示了不应仅仅看到事物的不同阶段,还应该跳出事物的本身,从整体把握事物,这也告诉我们教育意义不但要把握它的阶段性意义,还要把握它的整体性意义,这样对事物的了解才会更加深刻。

(一)整体性教育意义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编写不仅呈现出多样的特征,同时在对小学生的爱国教育上也有着不可小视的意义。下面是研究者对教科书编写者 ZSZ 老师的一段访谈,这位老师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了选入 71 首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教育意义何在:A:您认为长春版教科书编写的爱国主题古典诗歌对今天的小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ZSZ:这个非常重要。在课程标准中我们强调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古诗中,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渗透爱国教育,我认为这个特别好。从国际上的国语教科书编写来看,每个国家都是很重视爱国教育的,爱国教育它是属于一个精神领域的教育,一个国家不论多强大如果没有这种爱国情感,那这个国家绝对不会屹立于世界的强国之林。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出要加强爱国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要在学生小的时候就根植于骨髓,优秀的民族文化要融入学生的血液,使学生从小就打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底气与底色,其实教科书怎样编写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

结论

本研究主要对长春版爱国主题古典诗歌呈现的特征与教育意义进行探究,所得结论主要总结为以下四点:长春版语文教科书爱国诗篇在主题选择上多种多样,本研究对“爱国”概念界定的自然之爱、文化之爱、人民之爱和疆土之爱在教科书中均有涉及。并且占总比例45.07%的自然之爱中所包含的主题分支,在教科书里也都有体现。有关社会领域的爱国诗篇 50.71%,在教科书中集中表现对疆土的热爱,而对文化和人民的热爱虽有涉及,但比例较少。教科书中自然之爱古典诗歌的选取涵盖了对祖国庐山、泰山等名山大川的热爱;洞庭湖、西湖等江河湖海的热爱;水乡、草原等美景的热爱;和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热爱。教科书中文化之爱古典诗歌涉及到祖国的名胜,但是相对来说较少;涉及的传统节日,仅有祖国的重阳节、除夕和清明节。教科书中人民之爱古典诗歌虽然对民族团结没有涉及,但对劳动人民辛勤的赞美和人民被剥削的同情都有关注。教科书中疆土之爱古典诗歌涵盖内容更加广泛。对祖国边塞战争情况和边塞艰苦生活的描写;对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的细腻情感的描写;对远赴战场送别将士的描写;对山河破碎,忧国忧民的描写;对报国雄心,壮志难酬的描写;对渴望祖国统一的描写。情节多样,但表达的情感始终是保家爱国。

............

参考文献(略)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语文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学和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对人文材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结束后通常会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这既是教学环节中的必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课下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和指导,通常只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的任务而己,作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不一定符合课程要求。《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布置深外作业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的情况,布置合理、适量的作业。作业作为教学任务中最后一项环节,具有收尾的重要作用。只有做好收尾工作,教师之前进行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得到巩固,起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完成课外作业,来检查和复习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检验自己的知识是否具有扎实性,是否认真学习并吸收了教师所讲的重要知化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做出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时,不仅能够检验知识的巧固与否,更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总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为。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时间,来对学生进行作业的批改和评化,学生参考教师的批改和评价,可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对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在独立完成课外作业时,能够训练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依靠他人的帮助,能够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改进思维方式,能够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正确率,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増强自信。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硏究目的

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和分析,在姚南市第五中学开展了对教师和学生在语文作业方面的态度、教师布置作业的方法、学成完成作业等情况,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观察等方法,对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科学性等方面做出了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提高挑南市第五中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1.2.2硏究意义

理论意义:《新课程标准》的颁^和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语文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校和教师在语i教学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亟待提高。我国以往的作业形式和作业情况已经不符合新形势下教育体制的要求,因此针对语文课外作业,必须要尽快做出改革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站在科学的角度才能提高语文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中尽快采用新的方式,来提高布置作业的能力,而不仅是停覃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研究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情况,对于提高教师的整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初中语文作业的合理性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说是十分及时的。可以说开展中学语文作业合理性研究能为中学语文作业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为的理论支持,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实践意义:笔者在对挑南市第五中学的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调查和观察中,发现了许多教师在布置语文课外作业时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时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在批改学生课外作业时存在的不足。通过这些调查和研究,可以帮助姚南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布置作业的水平,提高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进而帮助挑南市第五中学学生提窩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

第二章姚南市第五中学语文作业的现状谓查

2.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笔者为了深入调查研究挑南市第五中学这一普通县域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的学生来自挑南市第五中学,随机抽取了来自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百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共收回问卷300份,经过精也筛选,选取了其中的286份,在这些问卷中,包括初一的73份,初二的112份,初兰的101份,问卷的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问卷的发放是随机的,份数从初一到初三逐步增加是由于考虑到初一是初中的最初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作业习惯,而初二初三的学生大都掌握了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并形成了稳定的学习习惯。本次调查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学校的语文老师也进行了调查,对老师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访问法。本次访谈的对象主要是来自沸南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共计10名。

..........

2.2调查内容

学生的问卷调查题目的形式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即选择题12个和问答题3个,问卷设计的调查内容主要有语文作业的作业量、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做作业的动机和情感因素、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语文作业和其他学科作业的比较等,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问卷调查内容;(1)日常语文作业的内容(1-3题);了解语文作业包括的内容、作业所要完成的练习目的、和当天所学内容之间的关系。(2)语文作业的主要活动方式(第3题):主要是了解初中语文作业的练习方式。(3)学生作业的态度和情感(5—6题):日、6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老师所布置的作业的态度和情感认识。(4)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生成绩水平之间的关系(第7题);通过这个调查了解学生曰常语文作业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

......

第三章姚南市第五中学语文作业的问题成因.........18

3.1教师方面的原因........18

3.1.1教师对布置作业过多关注对学生"分数"的影响........18

3.1.2重视作业的结果而忽视作业的过程........19

3.2学生方面的原因........19

3.2.1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认南偏颇........19

3.2.2学生被动作业,缺乏积极性........20

3.3教材方面的原因........20

3.4家长与学校方面的原因........21

第四章对姚南市第五中学语文作业合理性建议........23

4.1作姐设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3

4.2语文作业靠师生双方构建........24

4.3语文作业注重合作探究性........25

4.4语文作业要注重阅读量的积累........28

4.5语文作业要大胆涉及综合性学习领域........29

第五章结论........32

第四章对姚南市第五中学语文作业合理性建议

4.1作业设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学习是否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是否产生兴趣动机,同时这种兴趣动机还应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好奇也和求知欲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基石,只有将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出来,学生才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头脑灵活,想象力丰富,在设计语文作姐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也,使得学生乐于接受并完成作业。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能够引起学生好奇也和求知欲的因素,或者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强、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阅读材料。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一些与日常生活或学习相关的成语和名言,如"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迭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这些词语的出处,这化为课文学习留下一定悬念,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

结论

姚南市第五中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在于不管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分数至上"。作业内容上,偏重以读应试训练,轻视写作能力培养。形式上,偏于重复抄默,轻视诵读书写的实效。过程上,作业布置偏笼统划一,轻视学情层次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查找原因得知,教师对作业功能理解有误,为了拿到高分数,老师对学生实斤了高压政策。传统语文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附属,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教师不借搞题海战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忽视了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教师只是强调作业作为考试训练的结果,而不重视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合理的解决,长此以主,问题越来越多,信必逐渐丧失。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认识偏颇,学生对语文作业有消极抵制情绪,只是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而不得不写,例行公事、应付了事的情况居多。教材方面题型的单一、陈旧、缺少变化,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中的内容只是课文的简短重现。家长"望子成龙"也切,对作业存在错误认识,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

参考文献(略)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引言

一、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数千年的传统古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古文化,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大放异彩。文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个人的成长、民族的发展都需要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谓经典是指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渗透下来的具有不朽力量的万世之作,其极具典范性、权威性。自春秋战国时代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把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奉为为人处事的圭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儒家的座右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尘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由此形成。本篇论文中提及的经典著作,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作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文本。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初中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弟子规》及部分儒家经典诗辞《老子》《论语》《孟子》等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被人们尊称为“经典”。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也说过:“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具有当代性的书籍。”综合所述,在本课题研究中,把中小学要求掌握的经典儒学或孔学著作界定为经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一部分。“诵读”是一个并列短语,包括“诵”与“读”,“经典诵读”的核心是指背诵古典诗词、儒家经籍,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丰富内涵,启迪智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2010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 一词有了一些重要界定,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②” “语文素养”在语文课标中多次出现,过去都提语文能力,现在何以换成“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素养” ?“语文素养”是什么?怎么理解“语文素养” ?从字面上理解“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对“语文素养”进行界定不能无视限制语“语文的”,“语文素养”概念的泛化,必然会造成在课堂实践中的困难,极有可能把语文学科当成思想品德课、情感熏陶课、人生哲理课。“语文素养”说起来很简单,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其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识字认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学趣味和审美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又包括思维、文化立场、道德人心、意识形态等。语文素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它是个体综合素养的体现,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东西。总而言之,本文所说的“语文素养”既包括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又包含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当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科学的、健康的、先进的部分。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所积淀下来的绮丽瑰宝。过去的中文教学就十分注重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诵读经典一直是教育的主流,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依然是熟读精思,讲和练代替不了悟。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以及西方新思潮的冲击,有部分人认为经典诗文过于腐朽、已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步伐,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至新中国成立,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可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摧残了整个教育,经典著作更是被束之高阁。九十年代掀起语文教育改革浪潮,古典教育才又重新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世纪里,经典诵读已发展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热潮,社会各界关于经典诵读的论争众说纷纟云,但经典诵读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其中以国学的兴盛最具代表性。二十世纪初国学兴起,二十年代处于鼎盛期,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学流派,“国学热”在九十年代再次被掀起直至今天,这些无不令人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尤其是近几年,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洇涌癒湃的国学热潮:电视上的国学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从突屏上的《百家讲坛》、《中国文化》等一系列文化节目收视率的飙升,到近期影视剧争先翻拍中国四大名著,几乎都能引发新一轮国学热潮。继央视成功的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后,以“电视国学”为核心概念的综艺节目又迅速进入了人们视野。之后随着突屏国学热的日益回温,电视上的国学节目让一度不被重视的“传统国学”重回大众视线。至此,全国中小学校也纷纷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国学经典也随之成为各个学态度价值观、文学趣味和审美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又包括思维、文化立场、道德人心、意识形态等。语文素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它是个体综合素养的体现,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东西。总而言之,本文所说的“语文素养”既包括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又包含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当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科学的、健康的、先进的部分。本论文旨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参与分享探究,从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在经典诵读中让学生丰富文化阅历,感受文化韵味,将民族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在诵读的基础上提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反复诵读经典中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博大精深。

......

第二章初中阶段教育及语文教学现状总结

一、初中阶段教育现状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一个人从自然人逐步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过程。这个教育是一个大教育的范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齐心协力。学校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抓住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本质,考高分?上好大学?拿文凭?找好工作?这都不是,最核心的是一个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当他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能够立得住、站得稳,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能够负起该负的责任、会做事、会做人,然后才能谈得上做一番事业,为大众服务。教育,早在战国时期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里就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就是一个国家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说文解字里把教育的“育”解释为“养子使做善也”,也就是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心底善良的人。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教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然而现今的教育却偏离了这个目的,教育变得充满了功利性。古人读书明理,现在变成了读书名利。现今令人堪忧的教育现状与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都有着莫大的关联。

......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就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基础弱,语言积累较为薄弱,甚至部分学生上到中学连最基本的拼音都不会读写,不难想象别的方面的水平。对语法更是一齊不通,文言知识好似闻所未闻,到了高中还要补学初中阶段就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底下,与人交际辞不达意、用语粗俗,理解力、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甚至错别字、病句满篇。语文基础差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人文素养的缺失,致使许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办事能力低下,思维简单,认识浅薄,缺乏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没有理想,得过且过。初中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现:现在的初中生被埋在书山题海中,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对这点深有感触,语文作业都是放在最后做,由于其伸缩性大,一时间也不能有成效,学生多是敷衍了事,更别说布置的看书读书任务。这种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和偏激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的识字量少、阅读面窄,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缺少了 “读”和“悟”,光靠“讲”和“听”是绝对没有成效的。缺少阅读和实践,缺少一定的积累,对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养成都是致命的一点。

......

第三章经典教育在初中阶段的现实意义.........20

一、初中阶段实施经典教育的现实意义.........20

(一)诵读经典与提高语文能力的关系.........22

(二)诵读经典与塑造人文内涵的关系.........23

二、初中阶段实施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24

第四章初中阶段经典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27

一、羊山中学经典诵读的具体实施步骤.........27

(一)将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幵设经典诵读课.........29

(二)营造经典教育育人环境,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30

(三)拓展经典教育实践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33

(四)落实各项活动,让经典深入人心.........35

(五)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37

二、经典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结果反馈.........39

(一)经典诗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40

(二)学校师生行为、品质等人文修养的提升.........44

第五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46

一、经典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0

二、对初中阶段更好实施经典教育的建议.........31

第五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经典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诵读方式较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给经典教育带来了较坏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在经典诵读的课堂上采用的仍然是“反复诵读,不求甚解”的方法,这种重在诵读,方法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情绪,觉得诵读经典只是一项硬性任务,熬过五十分钟就算完成任务,积极性不高,也感受不到经典美文中的营养,经典诵读的活动还是流于形式,没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为经典教育的课程设置好了框框,把学生往设置好了的框框里引导,把经典教育的内容总结的很政治性、功利性,跟现实生活联系的不紧密,这就让学生觉得自己还达不到那种高度,从而产生放弃的念想。

第二,诵读内容偏离生活实际,只读却不理解。由于经典读本本身比较精辟,文字又大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内容比较庞大,这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在反复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虽然记住了经典读本的内容,但对其所表达的思想,蕴含的深层次的哲理往往不甚了解,或者说朦朦胧胧,一知半解,这样就违背了学习经典文化的意义。

第三,教师的经典文化素养不高。教师在经典教学活动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诵读兴趣。“教育者是教冇实践活动的主体,更明确地说是‘教’的主体。”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是教育界深知的一个理念。这里的“一桶水”就要求教师要教学相长,能为人师,要求教师专业素养较高。且不说现在新闻、报纸上刊登的教师惩罚学生的事件,如果说教师经常不思进取,下课后不跟学生有所交流,而是急急忙忙跑进办公室和同事谈论现在的工资真低,社会福利不好,自己班上某个学生品行多么恶劣等等一系列的话题,这样的老师还有什么魅力来影响自己的学生。

......

结束语

在具体实施经典教育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教必须做好指导,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自己先要做到。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羊山中学的老师们身体力行,每天早早的来到教室,利用早读的时间与学生们一起品读分享经典,启迪学生的智慧,带给学生们心灵的喜悦。另外经典诵读有助于我们技能的优化、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经典诵读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学校的支持与指导,需要教师的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最需要的是师生的共同坚持。总之,作为肩负着开拓创新责任的新时期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站在五千年中华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静下心来诵读、品味经典文化。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经典文化,可以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可以改变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使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可以启悟生命智慧,开拓人生境界。经过近几年经典诵读活动的展开,全校师生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让我们坚持长期诵读经典文化,与经典同行,研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践行《弟子规》,到经典名著中畅游,去经典文本中体悟人生。以古人智慧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持之以恒,必将使新课改下的课堂书香盈秀满园香。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身体力行,不断钻探,让经典文化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让课堂散发出阵阵书香!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品读经典的活动以及在语文学科中的实践探索也只能在浅层次展开,恳请各位老师加以指导、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略)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完善美国师资认证制度,舒尔曼提出了 PCK 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门的也是最有用的知识,是教师自身独有的教学经验,他将“学科教学知识”定义为:“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是一种使得教师与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①自舒尔曼提出这一概念之后,国外很多研究者对其表示赞同和支持,并对该理论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步入 20 世纪,中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到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关于 PCK 的研究不断随之增加,人们开始日益重视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与途径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基于特定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学科教学知识也开始受到关注,其中,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得到了较多学者的研究。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概括出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即语文教师所拥有的专门知识,具有帮助语文教师将学科内容进行安排、建构和呈现,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等方面进行教学的特征。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在具体学科中,实际上还存在着基于特定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它们与学科教学知识相比更加具体;而与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相比又更加宏观。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特定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可能涉及到生字生词教学、口语表达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这就为我们解决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为什么总是存在语文阅读教学随意性过大的问题,常出现许多教师不知道该教些什么,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却乱教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的教师讲同一篇课文,可讲授的内容及呈现的情况不一样,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有的教师学富五车,但却无法将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收获不大,相反有的教师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能够预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讲解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实都与教师的阅读教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拥有相应的阅读教学知识可以引导自身思考教学、学会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规范阅读教学行为,促使阅读教学活动合理、有效地展开,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

....

二、研究现状概述

截止到 2015 年 3 月 10 日,笔者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以“学科教学知识”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共计检索到 165 条结果,其中期刊论文 129 篇,硕士论文 32 篇,博士论文 4 篇,此外还有两部相关著作:白益民、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以“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查找到相关论文 10 篇,分为期刊论文 4 篇,硕士论文 6 篇,除此之外还有三部相关著作:朱晓民的《于漪语文教学知识发展研究》和《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以及姜美玲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以“阅读教学知识”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只有两篇期刊论文与其相关联,但通过查阅一些专家、学者的相关书籍和论文资料,笔者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为探究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国外关于 PCK 内涵的理解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舒尔曼是静态观的代表,他认为 PCK 是教师拥有的特殊的知识类型,是教师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时,如何对学科内容进行安排、组织及呈现,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等方面实施教学的知识。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同,例如格罗斯曼、塔米尔、卡特、舒华、杰拉尔德、麦克迪尔米德、鲍尔与安德森等,这些学者都是继舒尔曼之后的静态 PCK 观的代表。随后,逐渐出现了一些研究者们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如德蒙兹多蒂尔、莱德曼、拉茨、海式维尔、托宾、蒂皮斯与加勒德等,他们把 PCK 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之中,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建构的、动态的、融合的知识,是教师个人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而主动建构自身的学科知识,格外注重多种外在影响因素对其发展的意义。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概述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结构

关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追溯到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学者对语文这一学科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和结构进行的研究,来进一步对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及结构展开分析。西方学者关于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两点,静态 PCK 观和动态 PCK观。舒尔曼作为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的学者也是静态观的代表,他所谓的学科教学知识,其核心实际上就是将学科特定的内容向特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呈现和阐释。在 1993 年,科克伦、德鲁特和金等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修改并拓展了 PCK 的概念内涵,他们注重知识概念的动态特质,强调学科教学知识并不是静态不动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表现为教师各种教学行为的逐渐娴熟,如能够根据特定学科主题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指导学生创建有意义的理解等。到了 20 世纪,PCK 概念被引入中国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界定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这样几个:白益民、叶澜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备明显的学科、个人和情境特征,其核心实质是向特定学生有效阐释和呈现特定内容的知识。刘清华在其博士论文中阐述了 PCK 是一种由多种知识基础融合组成的教师专有领域的独特的知识类型,可以将其与教学专家、学科专家区别开来,体现出教师对所教学科范围主题等理解的形式以及对学生理解方式和认知特点等的把握。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的内涵与特点

在初中语文这一学科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特定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如阅读教学。欲探究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知识,实非从其学科教学知识着手不可。通过上一节对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结构进行的分析,为我们探究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的内涵与特点等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正如新课标所阐述的,阅读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审美体验,同时还可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和认知世界的能力。当前,尽管新课改一直在实施和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摆脱不了低效的困境。研究怎样解决阅读教学困境的问题,从教师一方来寻找原因,很多语文教师对怎么教语焉不详,优秀的语文教师多是依靠自己蕴蓄堆积的丰富经验,而一般教师多是按照各自的惯性思维去开展教学,至于新任教师,通常习惯如法炮制师傅的教学行为,如此一来,阅读教学没有科学性可言,出现语文教师群体性阅读教学知识缺位的现象。事实上,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重要角色,他的各种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策略的运用及评量的方法等,这些皆源自其阅读教学知识,所以说,要想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甚至是高效,必须重视和完善教师的阅读教学知识。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师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22

第一节 散文阅读教学知识.....22

第二节 小说阅读教学知识.....30

第三节 诗歌阅读教学知识.....37

第四节 戏剧阅读教学知识.....44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的发展途径........48

第一节 构建职前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发展模式.......48

第二节 职后不同形式的阅读教学反思与经验积累.......52

第三节 语文教育专家和优秀语文教师的引领...55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的发展途径

在第一二章中,笔者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的内涵做出了界定,对其结构进行了推理假设,并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这四种重要的文学样式的阅读教学知识进行了分析和例说,说明了阅读教学知识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高效的阅读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一、二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面对阅读文本首先需要具备关于该文本的体式知识,即能够针对文本的体式特征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分析,并且面对特定的文本主题,能够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困惑和认知起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阅读认知和能力的发展,这些都体现在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是教师在实践中整合而成的阅读教学知识,也是我们区分高低成效阅读教学的标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想走出低效的困境,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和完善自身的阅读教学知识,那阅读教学知识怎样形成和发展呢?在本章中,笔者主要来探讨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重要途径。

........

结 语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很多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关注的多是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等,而较少有人从教师自身因素出发,关注到教师的阅读教学知识这一重要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阅读教学知识也缺乏重视和审视。随着 2011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课改的不断成熟,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阅读教学知识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本论文选择阅读教学知识作为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受到朱晓民等学者关于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启发,决定选取语文学科特定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即阅读教学知识展开研究;另一方面是基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低效的困境,寻找教师自身存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阅读教学知识的缺失。从理论角度来看,朱晓民等学者关于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的研究为我们讨论阅读教学知识提供了指引和理论支撑;站在实践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教师缺失阅读教学知识的严峻形势也要求我们必须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本论文的核心观点主要有:

一、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的内涵是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对学生阅读认知和能力的准确把握,正确定位和呈现阅读教学目标,创造性地组织、确定合理的阅读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传授学生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知识。其结构组成有五部分:关于文本体式的知识、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知识、关于阅读教学内容的知识、关于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知识、关于学生阅读认知和能力的知识,且这五方面知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课堂运行中不是单独存在、分裂开来的,而是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

二、在初中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这四种重要的文学样式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的显现有所不同,表现出教师阅读教学行为的独特性、生成性和情境性。

三、发展和完善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要从职前就开始注重培养,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入职后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以多种形式时刻进行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来丰富阅读教学知识;除此之外,依靠语文教育专家和优秀语文教师的引领也是发展和完善阅读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

参考文献(略)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绪 论

一、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新世纪高中课程改革的进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随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进而推进高中整体的教学改革。关于课程改革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等方面。而作为教学内容主要载体的教材,在发挥教育成效和达到教学目标方面都起到了物质基础的作用,因此,教材也必然要跟随发生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作为高中课程中主要学科的语文,在其领域内一直在探索其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相关范围内,许多人从语文学科的要求、特性、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但语文教材自身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材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根本,同时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基本前提。如果想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进程,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那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而教科书在教材中又占据了核心地位,“语文教材尤其是语文教科书,从来都是面对广大的人群,直接影响受教育的青少年,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古今中外没有什么书籍能与之相比,即使是最具普及性的读物也望尘莫及”。[1]所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教育改革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与之相应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成为了重点,这也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情感体验。作为培养学生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教科书的编写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国语文教科书的编排结构多以“文选型”为主,一定数量的选文按一定结构排列起来构成了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选文系统承载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选文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科书质量的好坏。课文选得好,那么在后续的教科书编写中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地,如果选文不恰当,那么以选文为主要依托的课后练习、插图等一系列其他系统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由此看来,有必要对高中必修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研究。

……….

(一) 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作为个体的基础性素养,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素养,还表现在个体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且影响着其他方面素养的形成和完善。”[1]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流传下来了许多文言佳作,因其语言精辟凝练,内容丰富多彩,成为了文学经典。这些经典的文学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继承并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责任就落在了我国青少年的身上。青少年的教育由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部分构成,而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学生的主要认知基本上都是在校期间获得的,其在校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会对其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些正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很好提供的,这也体现出学校教育是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在高中所有学科中,作为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语文学科,自然地承担了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科书中的内容可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产生极为重要的教育作用。就目前来说,语文教科书中选取的文言文作品从内容上来讲大多数是内容纯正、思想积极的文章。或是阐述人生哲理;或是借景抒发豪情壮志;或是歌颂大好河山等等。相信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先人们对真善美思想的执著与追求,会无形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与语文教学

一、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之一,在阐述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前,我们先来界定下本文所研究的文言文范围。所谓的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文言,是古汉语加工过的一种书面语言,至今为止已经沿用了 2000 多年,是现在通用汉语的原始语言,可分为文言和古白话两种,汉语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具有“行文简练,文言分离”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古代作品中的浅易文言文,即文言之中的浅易者,是文言文中的一部分,而非指的是一些古代的歌剧、话本或是明清时代大量的白话小说,如《水浒传》、《红楼梦》等著作中所运用的古白话文。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可以算成是古代作品,一些后来作家的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只能称其为文言文,但并非是古代作品。例如,毛泽东的诗词在语言上可以称其为文言文,但它不是古代作品,只是仿古作品。总言之,本论文要研究的文言文选文篇目是指范围相对比较狭窄的,那些在文体上和作品产生时间上都称得上是文言文的文学作品。

……….

二、文言文教学的指导依据

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都是以人教版为唯一版本进入学校供学生们学习,人教版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其它优秀版本的教科书难以生存,单一的教材束缚着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尤其使文言文的学习篇目严重不足。针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改革措施。新课改实施以来,开放了其他版本教科书的准入制度,使人教版教科书不在“独霸天下”,而创造出了一个教育界的“百家争鸣”局面,使各类教材都能根据地方特色被自由选择,这样既能让教科书的编写集思广益,又能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使之更符合当下的语文教学活动模式。那么,什么样的文言文应该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什么样的教科书最符合当下的语文教学,对于被选入的文言作品又该以何标准作为教学目标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及依据下进行的。2003 年 4 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出台,成为指导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落实文言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点和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学习也有明确的要求,“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1]。从建议中可以看出,其核心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从根本上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自行阅读古诗文,并要铭记和传承下去。

………

第三章 语文版文言文教学及注意问题 ........21

一、把握优点,促进教学......21

(一)内容丰富,重点突出........21

(二)语言精炼,以点盖面........22

(三)写作灵活,手法多样........23

二、注意问题,弥补不足......24

(一)注意与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衔接.....24

(二)注意指导难度偏大的略读课文 ......25

(三)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 ....26

(四)加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27

第三章 语文版文言文教学及注意问题

一、 把握优点,促进教学

通过整理分析语文版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选文,总结了这套教科书中文言文选文的一些优点,下面主要从文言文选文的内容、语言及写作手法三大方面来作具体分析。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握其优点来促进教学的发展,提升对教科书的利用。比较经典的文言文大多存在于必修教科书中,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例如《论民本》,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代表作品,也是官场生活的生动体现。虽然将它应用于当下高中生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有些学生将来可能要从政,所以从现在开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政治方面引导,对学生个人和社会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例如《鸿门宴》一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人物各有特色。项羽虽“力拔山兮气盖世”为一世英雄,但优柔寡断、缺乏远见、妇人之仁,最终导致其退出帝位的争夺。汉高祖刘邦,虽胆小懦弱,见项羽如老鼠遇见猫,但其会笼络人心,懂得示弱,更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在与“霸王”的帝位争夺战中获得了胜利。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可引导学生如何完善自己的性格,多学习这样的文章,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又如,荀子的《劝学》是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这篇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生容易缺乏学习劲头,缺少主动学习的欲望,更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知识的存在价值,因此,在教授此类经典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名句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

结 语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浅易文言文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关键问题是对于文言文,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的选文问题应该作为教材编写者们的一个研究方向。我认为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他们对文言文相关的学习,能够逐步地引领着学生们进入文言文的精彩世界,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进而品味文学之美。因此,教材编写者们在编选文言文时要考虑到文言文选文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要多注意文言文选文内容的丰富性,更要注意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发展规律等等。教材编写者们对整个高中的学习要有完整系统的计划,按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步骤来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既能了解灿烂辉煌的文化,又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能力,同时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确立自身将要努力的方向,进而达到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当然,教科书选文的编选是一个繁杂浩大的工程,需要许多研究者为之付出努力。选文标准的确定取决于政治、人才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想要做到面面俱到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更加清楚,对于一套正在使用中的教科书来说,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会继续关注高中文言文教科书的使用和建设,继续学习钻研,努力为高中教科书的建设尽些绵薄之力。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有限,在论述中必然会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略)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绪 论

一、 问题的提出

自学是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元素,是终身教育的灵魂和根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趋势,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也将被投以更多的关注与培养。学校教育尤其应当重视学生的自学,因为,假若离开学习者自学的支撑,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低效甚至无用的。在古代,受多重条件所限,学习者养成了自学的精神和能力,对自学的注重与倡导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代书院制度即以生徒的自学研修为办学理念和方针。但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普及,制度化教育下,“重教轻学”,学生的自学精神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学生自学的思想勃兴,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演进。自学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再次成为整个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然而,当我们以冷静的心态对“旋风热”之下的自学教改模式进行琢磨和思考,便会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着的缺点和不足。笔者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提出本研究论题。我国古代教育的实践表明,传统教育是以“学”为中心的。古代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加之学生家庭条件、学校招录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能够进入学校学习的人很少,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获取知识、增长学识的途径以自学为主。流传至今的不少勤学典故如负薪读书、凿壁借光、苏秦刺股、闻鸡起舞、悬梁苦读、囊萤映雪等就是关于古人勤奋自学的故事。书院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更以生徒自学为主。书院的山长虽然也进行授业讲课,但每月也仅固定的几次,书院生徒基本上是靠自己来完成功课的,当然,书院也在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为其自学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随着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以及后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传统教育中的自学精神遭到了冷落和遗忘,由此带来了种种弊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汲取传统教育中重学的精神,弘扬优良的自学传统。

………

二、 本课题研究综述

为全面把握本课题研究现状,笔者借助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及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从书院、自学能力培养和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三个角度进行了文献的检索和梳理。截止到 2015 年 1 月 10 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书院制度”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 1980 年以来相关论文 278 篇。以“书院教育”为主题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 1041 篇论文;以“书院与语文”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的硕士论文 4 篇。此外,笔者翻阅了十几部书院研究专著和史料,这些文献都对书院重视生徒自学有所涉及。笔者现对这些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行如下综述。书院的学规和章程是有关书院制度的原始文献中的两大块内容。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学规明确了书院的教育宗旨、教育教学原则、规范生徒的品行道德、指示生徒读书治学门径和方法等根本问题。而章程(亦叫规程、学榜)涉及招生、考试、奖惩、平日功课、讲学方法、经费等具体细节规定。书院学规虽没有具体而确切地提及自学这一书院特色,却从侧面表现出书院注重学生自学这一特色。这方面的资料主要有《白鹿洞书院揭示》、《岳麓书院学规》等,此外,当代学者邓洪波编纂的《中国书院学规》一书中各时、各地知名书院的学规均有录入,是研究本课题的必备资料。另外,书院教育家的论著中,如《朱子语类》、《陆九渊集》、《张栻全集》等,也有重视生徒自学的思想。

………..

第一章 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现状

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已经很明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投向了更多的关注。那么,在这一背景下,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际是怎样的呢?在本章中,笔者针对当今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有计划地调查和详细的分析,并对调查所显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进一步揭示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偏差所在,以求对书院制度的结合、借鉴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笔者釆用调査问卷的形式,就语文自学能力的现状对高中生和高中语文教师做了专项调查(问卷附于后页)。现将调查情况简要介绍如下:通过了解高中生在语文自学过程中的态度、自学方法、自学过程以及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意识、培养行为等情况来分析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与发展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症结所在,并结合书院制度在培养生徒自学能力的思想和实践方面提出相应解决思路,以求为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启示。笔者选取石家庄市的石家庄一中、河北实验中学、石家庄十五中的高中阶段的教师与学生为调查对象。一方面,笔者在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就读,对石家庄市较为熟悉,便于取样调查;另一方面,高中生与古代书院所招生徒年龄相近,比较适于借鉴、采用书院制度在生徒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

……………..

第二节 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虽然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较为重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发展问题,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现状调查的初步统计结果揭示了当代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挖掘出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症结所在,以及找到适当的改进思路和改进策略。总体来看,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发展和培养实际存有下述问题:受被动的接受式教育影响,高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主体性严重丧失,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十分缺乏,很多学生习惯了听讲多于对话、讨论,被动接受多于主动体验,缺少自身对知识的用心感悟和主动探求,在当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下,学校和家长对于分数的要求使学生更不敢进行自主学习。在针对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发展意识的调查中,语文教师觉得高中生语文自学的意识较为缺乏,学生也对此表示认同。其他方面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如高中生对文学的自觉探求意识偏弱、没有丰富灵活的语文自学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的学生偏少、积极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自学行为和过程的学生偏少、大多数高中生自学习惯不良、不能独立和积极制定自学计划等。高中生在语文自学过程中自我探索的信心不足: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有效地解决问题,语文自学习惯不好,不能独立制定有效的语文自学计划。

……….

第三章 借鉴古代书院制度.....48

第一节 高中生在语文自学中角色的自我完善 ..........48

一、 唤醒语文自学的主体自觉性.........49

二、 学习古代书院中师生自学研修的方法........51

三、 与师友交流互动,解决自学疑难....52

第二节 语文教师在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53

一、 提升自身知识功底及文学素养.......54

二、 注重自学指导,变教学为导学.......56

三、 督促学生自学,并身先示范.........59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方向 ......60

一、 推进班级小型化.....61

二、 注重高中语文教材的不断变革与改进........62

三、 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63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方向

学生的自学会受到自身心理机能、知识水平、个性等很多方面的限制与约束,还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这些对学生学习自由的限度是合理的,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现代教育制度中却存在着众多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阻碍其自学的刚性制度规定,如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自我发展与培养都受到很大阻碍。在不能废除学校教育制度的前提下,我们在审视和批判其制度弊端时,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和尝试对束缚学生语文学习自由的一些制度内容做出变革。而书院制度则是以生徒“自学研修”为中心来制定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讲学指导只是作为生徒读书自修的辅助,甚至书院院址的选择也多在风景名胜之地,以求为生徒静心学习、潜心研修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还不断地丰富藏书供书院师生自学研修之用等等。可以说,书院制度就是一种学习型组织的典范。因此,我们应借鉴书院制度的优良传统,对学校教育制度中束缚高中生语文自学自由和自学能力培养的某些方面进行变革,调整和优化“教”和“学”两者的关系,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和出发点、把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学纳入教育制度改革理念并据此实施制度变革,建设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破除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发展和培养的阻碍,为高中生语文自学的发展和培养提供有利保障。

………

结 语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个体用心、主动的投入才可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因此,自学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注重和提倡。在语文学习中,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活动,也不能忽视甚至无视其主动性。任何语文教学和培养活动一旦脱离学生的自学,都会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68由此可见,对高中生而言,提高和发展自学能力对自身未来发展显得更为必要,高中阶段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也尤为重要。然而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这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语文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在对当下的语文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时,不能忽视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探究。古代书院教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的酿成及传承、人才的培养、学术的兴盛和教育的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在长久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学自修”的制度传统以及一些带有具体规律性的自学研修方法和思想。而就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现状来看,当前的语文教育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古代书院制度中得到启示。因此,对书院制度的系统研究,对其中有关生徒自学能力培养的挖掘,是可以对当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甚至是整体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的,对现实的教学改革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当然,我们在对古代书院自学的优秀传统和精华部分进行继承和现代化转换的基础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高中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源群体,但是书院的生徒情况较为复杂,在借鉴书院经验时不能贸然急进,更不能全盘照搬,必须结合现代社会和高中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年龄、学识基础等方面给予现实关照。

............

参考文献(略)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第 1 章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从 2007 年正式启动“上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至今,上海市教委基教处进行了四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促进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市教委在总结前两轮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托管工作的规定越来越具体,目标定位越来越高。如 2011 学年开始的第三轮托管工作,把委托管理的对象由较少的某个学校推广到郊区的较多同类学校。再如 2011 学年开始的第三轮要求集中全市的力量推进郊区农村学校的建设,而 2014 学年开始的第四轮则规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发展。1(具体情况见附录 1 的表格)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上海市教委基教处正在进行第四轮“上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实践。笔者有幸参加了其中的第三轮和第四轮托管,分别对嘉定区的三所薄弱学校(徐行中学、杨柳初级中学和丰庄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际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美国的“跃进学校计划”、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和法国的“教育优先区计划” 各有特点,他们都有各自的做法,使得薄弱学校的改造逐渐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上海近几年在委托管理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主要通过中心城区的优质资源向郊区农村中学的迁移和辐射来提高郊区农村的教学质量,形式上采用委托管理。在美国,薄弱学校的问题强烈地影响着各州立学校的成绩进步和绩效体系。因此,联邦政府要求州政府和行政学区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和干涉薄弱学校。在一系列的措施中,“跃进学校计划”是最为成功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综合改革方案。它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莱文((Henry M. Levin))首先提出并在全国推广的一项改进薄弱学校的计划。“跃进学校计划”强调学校组织内部的变革策略,关注薄弱学校改进进程中的成功因素,以及未被关注的因素2。至 2001 年,有 41 个州 1100 多所薄弱学校参加了这个计划。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营造实效的学习环境使薄弱学校成为“跃进学校”,改造的原则主要包括“目标统一”、“责权挂钩”、“倚重群力”等,重视学校管理效率,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学校师生在薄弱学校改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美国,经过对参加该项计划学校的评估结果显示,原来的薄弱学校在学业成绩、学生上课率、创建优化教学指标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

第2章 影响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环境及分析

每周一次到所托管的学校工作,三所学校有两所(徐行中学和杨柳初级中学)交通非常不方便。观察中发现,他们地处偏远带来很多问题:与外界沟通和联系较少,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观念比较落后。那里的学生农民工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2.1 所托管学校学生中随迁子女比例逐年上升

十年来的数字统计(如图 1—1 所示):2004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上海本地生源占 85%,两年后缩减为 79%,至 2008 年基本维持 2006 年的现状,而2010 年上海的农村征地,富裕的家庭到中心城区买房迁户口等原因,本地生源锐减,只占生源的 50%,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也随之上升到 50%。短短的四年过去了,由于家长对市区学校的青睐、由于动迁等政策的辐射,农村本地居民生源进一步减少到 35%,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高达 65 %。大量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加入,教育面临的问题凸显:学生居住场所不稳定,家庭环境较差,家庭教育能力较弱,造成了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基础薄弱。生源的特殊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使教师们在组织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遇到不少困惑,同时也增加了教育质量的不稳定因素。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生源大量流失以后,所托管学校学生基础差的过于集中,学习风气差等也影响了教师的情绪,使得所托管学校的教师陷入了既想改变现状又回天无术的两难境地。

……..

2.2 师资水平较低的现状成为均衡发展的阻碍

三年来笔者参与对郊区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所托管学校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热情不足,教学有效性较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有待改变,无法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如图 1——2 所示)年老教师由于学历较低等原因,高级职称教师只有 12 人,只占所有教师的 13%,比市区优质学校低 11 个百分点;而年轻教师(如图 1—3 所示)25 岁以下的 19人占所有教师的 20.8%,由于学校教师带教机制不健全,30——35 岁教师 18位教师中没有人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带教,他们年富力强,但是教学能力低,教学行为比较随意。课堂教学观察到老师们爱提问、爱表扬成绩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对于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明显缺乏耐心和信心。托管项目启动后,老教师相比年轻教师明显有抵触情绪。因此,这三所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总体竞争力不强。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所托管学校与市区优质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体现在师资的差距。教师访谈中老师们反映老师们也嫌弃学生素质下降,抱怨生源越来越差。75%的教师认为学习动机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不重视的占绝大多数,而能够从课堂教学本身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教师只占教师总人数的 25%。

……..

第 3 章 研究跨区托管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均衡发展.....14

3.1 促进城区和郊区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互惠双赢 ....14

3.2 提升托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领导力 ....16

3.2.1 关注语文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17

3.2.2 关注语文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自我认识和自我改变 ....17

3.2.3 关注同课异构活动,形成带教学习实践的新模式 ......18

第 4 章 跨区托管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均衡发展的实践 .......20

4.1 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规划能力 ......20

4.2 加强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均衡发展.........22

4.3 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25

第 5 章 反思与不足.........37

第5章 反思与不足

1、 学科托管研究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必须充满人文性。

郊区农村中学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家庭辅助学校教育的力量不足,学生学习缺乏内驱力。有些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相应地有所减弱,不想上进,随遇而安。也首先尊重理解他们,但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讲错了,一定善意地指出来;有的教师讲解知识点不到位、有的课堂节奏太慢,一定不忘本项研究的终点是破解难题,带他们学习市区语文学科的权威资料和先进的教法;还有的老教师不买账,一味地强调学生差,教不好,就身体力行花大力气示范上一节研究课,针对同样的学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确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放低姿态,让农村教师真实地感觉到托管不是单纯地问责,而是理解农村教师的难处,一起面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谈及课堂教学时说:“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成长,是一切教育艺术的灵感之源27。”,当跨区托管点燃了所托管学校农村教师的激情,唤醒了他们并与之共同提高,所托管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

结语

跨区托管促进语文课堂均衡是一个微观的研究领域,不仅与教师个体发展和教研组建设有关联,也与科研课题研究密不可分。笔者认为缩小教师间教学能力的差距,是实现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均衡的重要的维度。本文关注到了郊区农村中学存在的种种问题,重点阐发在促进语文学科课堂均衡上的实践及其意义。课堂教学均衡是跨区托管追求的目标,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比较长期的努力。 笔者深知,均衡发展本身不是目的,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公平、高校、优质的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尝试,可以逐渐缩小中心城区与郊区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上的差距,期望关于跨区托管促进课堂教学均衡的研究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得以丰富和完善课堂,使教师的专业素养获得最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了较大的收获。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对跨区托管促进语文课堂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还有不足。尽管随着毕业的临近,该论文的写作告一段落,但相关研究不会停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期望以后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对该研究不断进行完善,更加高校地促进薄弱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均衡发展。

............

参考文献(略)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This charter explores the active speech act theory to get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everal problems associatedwith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languagecompetence of talent, and two concept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peech act frompragmatics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course of history, and the status quo of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Som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questions about College Chinese deal with humanisticeducation, native language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alentquality, cultural inheritance, Yu Wen(语文) competence, and so on. At present,researchers are particularly keen on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whichevaluated Chinese education at college stage from social need and inpidual socialsituation. These issues which are related with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ditionin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With constant change of socialenvironment, goal setting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mode of execution havealso been changed.In August 1929, Ministry of Education governed by Republic of China issued CollegeRegulationwhich stipulated that freshman need study Guo Wen(国文)asoneofgeneralcourses which constituted a basic framework of college curriculum system. In January1917, Hu Shi delivered a rustic opinion on literature improvement(《文学改良刍议》).The article tried to call for writing in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when classic Chinesemingled with vernacular Chinese. Over time, traditional aesthetical psychology onliterature and language was been impacted. Several issues were discussed. One was howsocial language use was regulated and unified. A second issue is how to dispos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linguistic for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shock andchallenge from modern western culture. Finally, social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use criedout for exploration of social relief func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college education.

……….

1.2 The Basic Concepts of Research

Active speech act which was proposed by Pan Chong at July 1, 2010, on the Chinesesociety newspaper (B09 edition) formally, and its relative is negative speech act whichcognitive likes heavy machinery, and which accepts knowledge through one-way, toattach importance to convergence thinking and the general output of retelling. After theCultural Revolution ended, the national regime, restore the college examination ofChinese educationin a positive impact on all aspects, but the problemis more outstanding,then they put forward the quality education after 90 s.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students'practical competence, while another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merging countries arebrewing a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adapt to the new era's need for talents cultivation.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is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2001.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education, there were a lot of problems to solve, such ascurriculum theor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quality and so on.Through more than ten years of exploration, Pan Yong as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realized the important of active speech act. He argued thatthe change of pragmatic philosophy is more critical, namely negative pragmatics shouldbe translate into positive pragmatics.

…………..

Chapter II Constitution of One of the Core Competenceof Talents –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

2.1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

The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 should be defined in light of what it points to andwhat functions it has.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the constitution elements of Chineselanguage competence and relations among those elements would be analyzed on fronts oflinguistics, literature, psychology, and career.2.1.1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The basic direction to study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 starts from linguistics.When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Chinese language”, we mostly are referring to “languageand words”, just as the magazine Chinese Language holds. The study on languagecompetence in linguistics direction started by Ferdinand de Saussure, the “Father oflinguistics”. Saussure proved that language is a pure systemofvalue and anidea featuringsound and organization from aspects of concept and sound; as well as a concept of socialproperty from aspect of signified and signifies. In the meantime, he studied therandomcity and linearness from the bounded/unbounded distinction, and hatched theconcept of “langue” and “parole” which differentiated the “abstract concept” and the“real object” and thu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omsky’s “Language Competence” and“Language Performance”. Chomsky’s “Language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languageknowledge based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and “Universal Grammar”and under the most ideal conditions mastered by the speaker/listener. Such languagecompetence is more a physical ability that keeps distance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which language is used; it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language potentials of human being.“Language Performance” refers to the usage of these potentials, the realized languageability, and the verbal exposition produced by social interaction, the realized expressivelanguage activity, and the activated language ability that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interaction. Chomsky’s “Language Competence” corresponds to Saussure’s “Langue”,and the “Language Performance” to Saussure’s “Parole”.

…………

2.2 The Silent Strom: Potenti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Formation of Language Competence

All members of society live in a certain environment ever since they were born; weusually call it “culture”. Culture surrounds every one like oxygen; no one could ignore it.Scholars today pide culture into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organizationalcultur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language culture, etc. As social member, we tend tocontrol our behaviors when interacting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us we form ourspecific language concept and judgment, and even logical habit. This process, as a socialmember, is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inpidual, is a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from the view of education,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ization and inpidualization.As a whole, we can describe this process as “social heritage”. During the process ofinheritance, inpiduals accumulate valuable experiences in religions, ethics, beliefs, etc.in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inpiduals getmature in language competence. Hence, to some extent, language competence stands forinpidual’s achievement, development level and present domain in society and culture.Howard Gardner’s definition on intelligence was raised based on social heritage, too.

………

Chapter Ⅲ Survey on Status Quo of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25

3.1 The Survey on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 after the New.....25

3.2 The Survey on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Language........31

3.3 Summary .......32

Chapter IV TheAcquisi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34

4.1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Competence in the Teaching Situation.....34

4.2 Self Acquisition—from Skin to Depth....34

4.3 The Proven Pract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35

4.4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acquisition.........39

4.5 Summary .......41

ChapterⅤ Positive Pragmatic Perspective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43

5.1 The Theory Research on the Norm Form of Teaching......43

5.2 Teaching of CollegeChinese by Means of Positive Pragmatics.....45

5.3 Positive Pragmatics inCollege Chinese..........48

ChapterⅤ Positive Pragmatic Perspective in the Education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5.1 The Theory Research on the Norm Form of Teaching inInnovative and Positive Pragmatic Perspective

The free and inpidual expression of learners focused by positive pragmaticperspective proposed by Mr. Pan Yong, is the new model of Chinese teaching which aimsat generality input and assimilation output. The reform takes place in Chinese teachingthrough inspiring learners to establish the modern personalities, express their own ideasand make independent comment.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largelyoverweighs the teaching field.In the class of Chinese course, if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lecturing by teachers isadopted, the learners can only obtain the right of speech when answering questions. Inthis way, the expressions are always statements and comments rather than emotionexpressions and descriptions. It is also the same with reading and writing training.Considering the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pragmatics throughinpidual expression and independent comment. But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collegeChinese, the interest, degree of freedom,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learners slightlydiffers from that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speech is not confined to answeringand questioning in the class, bu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upgrade of Chinese languagecompetence which presented by verbal communicative action in and out of class. Thefactors as object of communicative behavior, intention, context, and form of discourse,expression form,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the sort of social fun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to achieve appropriate and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wepided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of words into some concreteconnotations such as language, literature, personality and mind, employment and makingbusiness etc, therefore forming the unique structural model of training the ability of theChinese language. We propose in this article that in college we should combine thedemands of societ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concentrate on training the students’Chinese language ability guided by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The instrument andhumanism attribut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determine that the trainings to improve thelanguage abil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umanities knowledge, humanistic approach,humanistic spirit and humanities quality. In order to form the language ability oriented by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raining humanistic literacy in the occasion of languagepractice is quite necessary. On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we should respect thepre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learning subject, assert that the main function of Chineseteaching in college is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subject's self-motivated consciousness ofbeing the subject, and provide a guidance of positive pragmatic practice; through themethods of cooperation, exploration, etc, we should continuously training the learningsubject’s language ability oriented by communication. On the teaching techniques, wepropose to actively use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class revolution such as the"MOOC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and flipping the classroom curriculum,forming a network learning mode to entirely covering the space of "classroom andextracurricular" without any missing point. Ultimately we can change the negativepragmatic teaching mode with the nature of "publicly receiving" and "no discrepancyinputs and common output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itive new paradigm forthe Chines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

References (omitted)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其中,写作是衡量语文水平高低的综合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i情实感。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各项要求,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面临很多难题,还有一段很长的探索之路。在众多问题当中,如何改变学生对写作的悉度、帮助树立科学的写作理念、培养合理的写作习惯至关紧要。

……..

1. 2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即学生怕写作文,教师难教作文。随着写作的实际应用性越来越强,在当今的社会,国家、企事业单位人才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实践表明,“政府、企业等要害部门的关键岗位都对文字能力有较高要求,即使是一般职位也对文字能力有基本要求,因此写作文字能力的高低对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有着关键性作用”。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而当代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文字能力适应性普遍不高,违背了语文写作教学的初衷。要提高国民的写作水平,就得从打基础的小学阶段入手。我国自2001年起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进行至今已有10年之久,效果甚微。小学写作教学工作者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分数还是能力。其实,这二者并不冲突。关键在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需要重新洗牌,突出一个“新”。但什么是“新”,怎样做到“新”,这是绝大多数教师面临的问题。不可否认,新教改的指导理论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很多领域依然空白,需要大量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进行更多探索,调整改革理论,使其落到实处。基于此,本论文通过研究绿园小学高年段写作现状,从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高年段入手,发掘该校写作教学存在的弊端。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与研究,从具体实际出发,结合个人对新课改精神的解读,着重对以下几点展开研究:绿园小学高年段的教师已经对新课改的精神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但仍缺乏实践的检验。绿园小学高年段的写作课仍以“师对生”的模式为主,大多数学生不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因而写作时绞尽脑汁无话可说。大班授课降低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同时学生的主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写作教学改革应强调学生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和学生在课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应掌握科学的习作方法,增强对字词句的运用能力、对思想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提炼、对现实生活知识经验的总结升华、对情感价值观的宣泄、对精神世界的物化创造。本文主要釆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力图全面展示绿园小学高年段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教学工作者围绕新课改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放飞想象,从而实现写作教学质的飞跃。

……….

第二章绿园小学高年段写作现状调查

2.1教师的教学现状

绿园小学从事高年段写作教学的教师共22名,其中30岁(包含30岁)以下总计5人,此年龄段的教师注重趣味性教学,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发,但课堂组织能力较弱;30一45岁之间总计13人,此年龄段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课堂掌控能力强,重视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偶尔组织教学活动;45岁以上总计4人,此年龄段的教师教学功底过硬,但惯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学生缺乏交流。总体来说,绿园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教师在长春市小学里呈年轻化,教学功底过硬,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系统的规划。本论文围绕该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现状、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展开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从表2-1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按照注重挖掘写作课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但仍有一部分教师釆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写作课的激情。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教师们无法频繁使用直观的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教学,通常只有在多媒体教室上公开课时才能运用到DVD教学,展示视频资料和音乐资料,学生们在公开课上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当天的教学效果也较平时要好。同时,很多教师表示学生课业繁重,组建写作兴趣小组这一想法并不现实,虽然63. 6%的班级组建了兴趣小组,但大多数兴趣小组在课余并无活动。

……..

2. 2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在了解教师教学现状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写作能力现状,以做到更全面的分析问题。本问卷主要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调查分析。喜欢写作课的学生总比达到64.3%,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但不喜欢写作课的学生人数超过了学生总比的三分之一,这个结果令人心忧,从侧面表明了绿园小学高年段、乃至于整个语文教育系统的写作教学现状存在很大忧患。相对的,学生在写作课上的活跃程度大致与之相符。在写作课上表现活跃的学生占了 61. 69^,说明学生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学生占到82.6%,这与学生的表现活跃程度相差了 21%,而能在课外坚持写作训练的只占到30.2%,说明一部分学生怀有将写作视为任务的情绪,为了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让教师满意,他们被动地参与课堂,并没有从中得到乐趣。学生们能够完全处于自身兴趣爱好来写作的只有18%,25. 3%的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家长而写作,56. 7%的学生则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进行了多项选择,但整个调查结果依然暴露了绿园小学高年段学生存在的真正问题——对写作缺乏兴趣与激情,没有意识到培养写作能力对自身的好处,只是单纯地将之当作义务。总体看来,学生对写作的主动性不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学生只有发现写作的乐趣,爱写、想些、多写,才能在写作的起始阶段打下坚实基础,让自己得到足够提高。

………

第三章绿园小学高年段写作中存在的的问题.......... 19

3. 1学生对写作的准备不足.......... 19

3. 1. 1.学生对写作的态度不够积极.......... 19

3. 1. 2写作的认知准备不充分.......... 20

3. 1. 3没有很好地把写作与阅读结合.......... 20

3. 2写作课效率不高 ..........21

3.3写作的局限性.......... 22

3.4作文评价没有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23

第四章绿园小学高年段写作能力培养的改进建议.......... 25

4. 1做好充分的写作准备.......... 25

4. 2提高写作效率.......... 27

4. 2. 1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27

4.2.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28

4. 2. 3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28

4. 3放宽写作限制 ..........29

4. 4转变评改作文的模式.......... 30

第四章绿园小学高年段写作能力培养的改进建议

4.1做好充分的写作准备

任何事的成功都需要做好之前的准备工作,写作也不例外。要想写好一篇作文,也要在几个方面做好准备。这样,当学生面临写作的时候,不会感到对写作的陌生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入五年级,教师和学生从心理、行动上开始为升学做准备,写作慢慢被当做一项任务。同时,随着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写作因耗时长、见效慢的缘故,慢慢让学生拒绝在这一板块上多花时间。种种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学生对写作的态度越发消极。因此,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写作态度成为写作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如何树立积极的写作态度?首先,写作兴趣是写作最大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是后天开发和形成的。兴趣产生必须要有目的,有需要。写作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国家、民族、社会需要写作,一个有文化的人也需要写作。写作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学生通过创作发现写作中的乐趣,化重为轻,化艰难为幸福。指导写作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提高对写作的认识。只有认清写作在社会实践的应用功能,从感情上体验写作的偷悦,这能从根本上培养和激发写作的兴趣。

2.给予肯定和鼓励。成功的快乐是保持写作激情的良药。教师应该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发现学生写作的优点,鼓励学生,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成就感,唤醒学生的创作热情。

3.以仿写树文风。小学高年段是学生形成写作风格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文章,仿思路,仿表达方式,有法可循地进行模仿创作。仿写的特点在于有针对性,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的风格。当学生可以独立创作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放心大胆地创新,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

结语

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不再局限于考试分数,而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打下终身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学生必须在小学阶段培养好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转变思想。以往的“八股”教学在今天不再适用,学生的写作课不应局限在教室内。教师创造条件,将生活实践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上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于当今的教学实践。教师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对写作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诉求,渴望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教学方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要想实现教育成果的最优化,语文教师们就必须破除陈旧保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顺应新课改要求,满足学生的诉求。本文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两个方面入手对存在于小学高年段写作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部分写作教学的弊端,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课程改革指出,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和老师的携手合作才是促进学生写作技能长足进步的根本策略。从对绿园小学高年段的各项调查报告来看,教师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是导致写作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教师工作量加大,但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提高,这就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停下脚步细细思量。教师的教学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活跃思维,品尝写作的乐趣。学生是有思想、有需求的个体,他们渴望解除束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享受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发挥空间。而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多媒体设备的充分开发使用,能为学生设立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思考、感受、想象,继而进行写作训练。另外,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每一个写作环节当中去,引导学生获得素材、筛选素材,整理素材;通过小组作业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互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在作文评阅当中,教师应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方针,将评阅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自我审阅。

............

参考文献(略)

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引 言

对话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纽带,它的产生及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的进步。对话不仅是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机会很少,对话的能力下降。有许多学生的笔试成绩很好,但是在口语表达方面则欠缺很多,值得庆幸的是,有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许多一线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学习响应,但理论与实践还是有一些距离。对话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些困难,个别教师仍是照本宣科,课堂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你问我答,我教你学,在根本上并未改变。要想让对话发挥实际作用,要将理论与教学结合。七到九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但又不稳定,一方面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吸收能力,另一方面注意力及持久力又不够,所以,作为教师能掌握正确、有效对话技巧,让学生们在阅读对话中参与对话、理解对话、学会对话。 把“对话”和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即要求在课堂上以“对话”为原则,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师生之间合理地“倾听”和“表达”。

(一)选题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对话”的表述有两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间对话的过程。”[1]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体现。本篇论文以对话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丰富已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传统式教学,合理分配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协调好师生关系创建民主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是一种根本上的变革,阅读教学中多开展对话教学,有利于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

(二)研究概况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巴赫金,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人的客观存在是一种言语交往的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学生中不乏大师,他教学时就采用对话与辩论的形式。在古希腊当时非常盛行辩论,人们会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激烈的争辩,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一种为例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而想出的一种教育方法。他不会在提出问题后给你标准答案,而是不断地跟你就你自己现有的想法沟通,逐步引导让对话者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不言而喻。在 20 世纪后期,美国提出了“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对话”教学已经被课堂教学所采纳。它的主要观点是:教师的主要功能是鼓励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勇于展示自己,学会对话交流互助合作。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教育与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他不赞成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对话式”教学。[2] 对话这一理论在西方由来已久,而且对教育的影响也举足轻重。人类存在于世界上,并非单一个体,少不了和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无疑是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只有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才能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理解并内化。

.........

一、对话教学的概述

新课标中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的规定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0]从中我们可以得知: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问答问答,而是在实施中展现对话精神的过程。把“对话”这一理念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以便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以一种平等学习的态度投入到对话的情境中来交流倾听分享彼此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观点,也反思自己的观点,进而达到一种求同存异,丰富想象的效果。

(一)概念界定

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1]这句话包含着两层含义:阅读是读者与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季亚琴科曾经说过:“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12]我们可以如此推理,如果教学是一个交往过程,那么阅读教学也是一个读者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从心理学分析认为:阅读的过程是外界给出的素材加以内化—建构表象、意义,然后再加以外化的认知活动过程。许多人一直认为只要自己反复阅读肯定会有收获,但岂不知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多张张嘴和别人交流交流,孙中山先生曾提出“不懂就要问”这是在强调个人在阅读后有疑惑的地方可以请教他人,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情感体会,阅读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首先要进行阅读,对文本有一定了解,其次是师生之间的教与学。

.........

(二)理论来源

对话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话从产生到发展至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开始集体生活,还要一起狩猎,从简单的动作到简单的声音再到简短的语言,一些象形的文字图画,无一不在说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离不开对话,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最早的对话产生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集体的力量,也需要个体的智慧,这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最开始可能是嚎叫或是肢体语言,但是它也是最早的“对话”形式。当对话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传承下来,也就意味着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通过对“对话”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及整理发现,我国在先秦就有了“对话”的教学形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侧重探究德性的“儒家对话教学”和侧重启迪智慧的“佛家对话教学”。《论语》实际上就是当时课堂教学的一个实录,由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组成,从《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基本都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师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在学问面前一律平等,也正是这种开放的的文化氛围才涌现出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建树的思想家。在古希腊,对话的理论也非常流行。“苏格拉底对话法”就很有典型性。它由“饥讽一助产一归纳一定义”四个步骤组成,他注重引导的过程,并注重以对话的方式来帮助那些无知者寻求真理。

..........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现状 .......... 15

(一)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 15

1.教师层面 ...... 15

2.学生层面 ...... 17

3.环境层面 ...... 21

(二)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因素 ....... 21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 24

(一)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展对话教学活动 ........... 24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营造对话教学情境 ........... 26

(三)加强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话能力 ........... 29

五、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 32

(一)对话不是越多越好 ....... 32

(二)讨论不需要唯一答案 ........... 32

(三)对话教学要组织好 ....... 33

(四)注意对话教学的适用性 ....... 33

五、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对话理论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是语文课堂教学进步的体现。有许多一线教师也在积极把对话理论转为教学实践,在课堂上给学生言说的自由,但是在这一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偏差。

(一)对话不是越多越好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属于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对话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并围绕明确的主题展开,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内知道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这种对话不是看数量的多少,不是越多越好。有一些大家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就不用拿出专门的时间讨论了,流于形式的对话只会浪费时间,而且不排除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反倒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比如,学习到古诗词的时候,许多老师第一步都是介绍作者,一些学生以前没接触过的诗人可以多做介绍,或者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但是如果到了初三学习李白或者杜甫的诗词,则大可不必浪费时间纠结在作者介绍上。对话的开展是为了教学目的更快更好地达成,所以,对话不是越多越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它与数学等一些工具性学科的区别,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可能只有一种,这与阅读者的经历、理解能力、阅读知识的积累及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关系。所以,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不会像数学计算答案那么唯一,有些开放性问题往往是言之有理即可。在课堂上,之所以进行对话是因为大家的观点不一致,对话不仅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观点,也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体现。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学习心得,只要说得意思一致不必计较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当然,也允许一些不同意见的存在,“求同存异”不仅适用于国际对话,语文课堂也同样适用。 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出不一样的内涵,比如对《社戏》的主题立意进行开放性的理解讨论,学生可能得出以下解读:①童年生活的美好;②农村少年的机灵活泼、淳朴热情和村民的淳朴好客;③自由、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这几个答案都有道理,老师并不一定非要指定某一个为标准答案,否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丧失了对话的意义。

..........

结 语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应该是自由平等的,合作开放的,要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尽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在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概述;( 包括对话理论的产生及发展,理论依据)特征及分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从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出发,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也从教学主体上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提出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广大师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正确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开展对话型阅读教学。 作为一名师范生,以后我踏入工作岗位,我会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也会致力于让“对话”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态,让它像呼吸一样自然。让阅读教学回归它原有的本真状态,让学生们都喜欢阅读,喜欢语文课程。希望在今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中,这种美好的教育愿望会实现。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