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
1.1.1.1 研究意义
从本书序言可知,作者翟理斯编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外国人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从其编写内容来看,其汉字教学部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此外,文化部分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从对外汉语教材角度来说,本书可以定位为一本初级汉语识字教材,同时又是一部文化教材,即初级识字兼文化教材。截至到目前,还未发现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汉字教学角度去挖掘这本书价值的专著或专题论文。因此,从这些角度对本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汉语教学观、教学原则、教学目的以及该教材编写的优点与不足,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1.1.2 研究现状述评
1.1.2.1 对翟理斯其人其书的研究
翟理斯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前英国外交官、英国著名汉学家,一生勤于著述。他翻译并编写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如《闺训千字文》、《洗冤录》、《佛国记》、《聊斋志异》、《古文珍选》、《古今诗选》、《庄子》、《异域图志》、《中国笑话选》、《中国绘画史导论》、《中国神话故事》等;他编写的教材有《汉言无师自明》、《字学举隅》、《汕头方言手册》、《三字经》、《百个最好的汉字》、《百个最好的汉字(二)》等;此外,他还编写了一些工具书,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892 年出版的《华英字典》。
学术界对翟理斯的研究开始较早,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数集中在对其著作、翻译上的研究。翟理斯85岁寿辰时,清华大学傅尚霖发表的《剑桥汉学三十年:评翟理斯教授》,根据对翟理斯的访谈录并经其校阅而写成,也是第一篇较为全面介绍翟理斯生平的文章。文章指出了翟理斯“好斗”这一性格,并把翟理斯与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辜鸿铭(1857-1928)做了比较。1935年翟理斯去世后,则有一些有关翟理斯去世的讣告和纪念性的文章刊载在有关报刊上,比较重要的有福开森(JohnC. Ferguson,1866-1945)发表于《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杂志》上的讣告,文中对翟理斯在汉学上的成就做出了一定的评价,指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使中国的语言与文学变得简单易学;剑桥第三任汉学教授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1873-1957)在《皇家亚洲文会杂志》上也发表了一篇讣文,文中指出翟理斯的两大特点,一为精通汉学,二为好与人争。同时回顾了翟理斯研究汉学的一生及取得的成就。此外,《泰晤士报》、《剑桥大学评论》等报刊杂志也先后登出了讣文,但大多十分简洁。
1.2 理论、方法和文献来源
1.2.1 理论与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学科交叉性强的学科。因此对早期的汉语传播、汉语教学的研究同样需涉及广泛,涵盖了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本文在以上学科的大范围下主要采用汉语传播史、汉语语法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以下是本文主要使用的分析研究方法:
1.翻译法
《三字经》全文仅 1320 个汉字,但这部译作达到了 178 页的厚度,全书基本为作者用英文对《三字经》进行的翻译、字词解释和文化阐释。因此对全书的翻译是研究这本书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2.统计法
统计法是一种数学方法,在现代语言研究中它也常常被用来统计常用字、常用词等。本文通过统计法统计了《三字经》中汉字的复现率及多音字、常用部件等的数量,从而用精确系统的数字来对全书的语言面貌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具体地描写与分析。
3.列举法
本文试图通过展示《三字经》中的内容,来分析解释翟理斯在《三字经》中所体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因此,列举法在本文中被大量地应用。例如在展示《三字经》的体例编排和一些文化内容的阐释时,列举了大量原文示例,以使读者能更直观清楚地了解,如何通过这本《三字经》来学习汉语,对一些语言要素研究也都通过列举书中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分析。
4.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对《三字经》中出现的汉字、注解等进行较为翔实细致的描写,然后从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等方面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总结。
5.比较法
为了更客观、清楚地评价这部《三字经》英译文,本文采用了比较法。在第二章,与此版之前的多部由当时较有影响力的传教士或汉学家所译的英版本,通过在编排体例、译文解释重点等方面的比较,得出此版译文的进步性;在第四章,通过对翟理斯不同时期编写出版的教材的比较,分析其在不同阶段,教材编写侧重点的渐变,从而分析其汉语观及汉语教学的思想。
第二章 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与编译
翟理斯本版《三字经》英译本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最好的译本,在本书序言最后部分他也表示,希望这版译本能够证明是对前面版本的进一步发展。本章就通过分析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研究与编译来探讨其对《三字经》的熟悉度、精通度;通过与其译本中借鉴的以往英译本的比较,进一步说明该版编译本在翻译上的进步性与体例创新,更具教材特性,而不再只是纯粹的翻译。
2.1 翟理斯与《三字经》
2.1.1 《三字经》及其各种译本
《三字经》是中国儿童的启蒙读物,不仅在中国其地位影响深远,而且在海外同样被广泛流传。究其原因,大概可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因其三字一行,两行一句,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二是内容简洁,虽为书面语,但基本无疑难杂句,易读易记。简单的句式使其易于传播。所以,当时的天主教传教士和新教传教士为了宣传基督教,也出版了很多类似的著作。这些著作在形式上和标题上都与《三字经》非常相似。甚至太平天国为建立一个新王朝,也发行了自己的《三字经》。
其次,《三字经》的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三字经》问世后有很多版本,截止20世纪初,不同版本的内容除朝代的更替部分外大致相同,最初版本的《三字经》历史部分截止到宋朝,随着朝代的更迭,不同时代的人为其添加相应的时代内容。全书虽仅有一千多字,但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文学、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名人典故,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主要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如数字、三纲、四时、四方等;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的经典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更,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正是由于其简洁精练的形式、广泛丰富的内容使其文学价值永葆不衰,一直以来被奉为启蒙读物的经典。正因为此,早在明朝,东西方就开始挖掘这部经典之作的价值,翻译成不同版本引进亚洲、欧洲。因此出现了众多的翻译版本。
2.2 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体例创新
2.2.1 以往不同译本的编排方式
翟理斯 1900 年英译版本通篇提到了以往译本的不足,上文提到,这个编译本共参照了以往 5个版本,即:1835 年裨治文的英译版、1856 年马兰的英译版、1864 年儒莲的英译版、1879 年意大利传教士左托利(Rev. Pere Angelo Zottoli)的拉丁文译本及1892 年艾泰尔的英译文。翟理斯在序言的最后说道:希望目前的这一版本会被证明是之前所有版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节将对以上版本进行比较,以示翟理斯此版对以上版本的改进。因左托利的译本为拉丁版本,因此不在比较范围内。
2.2.1.1 裨治文英译版
1835年裨治文在《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第四卷第三期上发表了英译《三字经》,从书第105到118页共13页的篇幅。
版面首先用3行斜体字写出了文章的关键词:如下
下面换行用正体介绍道,《三字经》在中国是一部标准的广受欢迎的作品,同时在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很多译本。然后介绍了三种版本的《三字经》注解,即《解元三字经》、《三字经训诂》和《三字经注解》。最后介绍中国汉字像古希伯来语一样都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并用图表展示,图表下面用行文解释一番。图表如下:
如图所示,裨治文使用的是其对马礼逊拼音系统加以修订的拼音系统,以上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就是《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昔孟母,择邻处”的拼音。在译文行文上认为没有必要按照中文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行文规则,应遵循欧洲人的行文方式;说明《三字经》共178双行,1068字,指出有很多字是重复的,实际仅有510字。
第三章 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汉字教学 .................................... 46
3.1 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汉字教学分析............. 46
3.1.1 一字一词一释,分析讲解详细 ........... 46
3.1.2 音、形、义相结合 .................... 48
第四章 翟理斯的初级汉语教学观 ...................... 75
4.1 《汉言无师自明》的教学观................... 75
4.1.1 《汉言无师自明》概述 .................. 75
第五章 基本结论 ............. 87
5.1 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体例创新................. 87
5.2 翟理斯《三字经》的教学特点........................ 87
第四章 翟理斯的初级汉语教学观
纵观翟理斯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汉语、汉学及传播汉学。25 年的中国生活,35年的剑桥教学,无不伴随着对汉语、汉学的研究与汉文化传播。翟理斯一生编写了多部汉语教材和汉语学习工具书:1872 年《汉言无师自明》 (Chinese without a Teacher),1874年《字学举隅》(Synoptical Studies in Chinese Charater),1877 年《汕头方言手册》(Handbook of the Swatow Dialect,with a vocabulary),1919 年《百个最好的汉字》(The Hundred Best Characters),1922年《百个最好的汉字(二)》(Second Hundred Best Characters);汉语学习工具书有:1873年《语学举隅:官话习语口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Colloquial Idioms in the Mandarin Dialect),1892 年开始出版《华英字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1900 年版《三字经》是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编译本,其内容的编排决定了它是一本很好的汉语初级教材,在别发印书馆刊印的一系列汉语学习用书的后序中,都会附有汉语学习用书列表(book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而《三字经》均在这些列表之中。翟理斯作为一个西方人,从不会汉语到精通汉语、汉文化,成为一代汉学大家,他在汉语学习方面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必有其独到的认识和经验总结,这无疑体现在他所编写的这些教材中。这些书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出版后一版再版。以下就通过对他的这些教材与工具书进行分析,来探讨他的汉语观及其汉语教学观。
4.1 《汉言无师自明》的教学观
4.1.1 《汉言无师自明》概述
1872 年,学习汉语不足五年的翟理斯根据自己的汉语学习经历,为初学汉语的学习者编写出版了《汉言无师自明》(Chinese without a Teacher)。翟理斯认为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是一本“编排凌乱,学究气十足”的入门学习用书。学习几周的部首后,翟理斯开始怀疑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馆的翻译学生们学习汉语的模式,于是开始自己探索汉语学习模式。可以说,对当时常规学习模式的不满与自己较有效果的学习经验,是翟理斯编写《汉言无师自明》的诱因。
第五章 基本结论
5.1 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体例创新
翟理斯这版《三字经》是一本经过其详细加工后的编译本,其目的是西方人汉语学习之用,因此在体例上更接近教材。与以往译本相比,具有一些创新与改进。
首先,全书编排方便紧凑而又简洁,便于学习者学习。全书汉字对应字音、字调、英文字义,句子对应英文翻译,互相对应紧密。汉字用大体印刷,有一定的间距,清晰简洁,便于学习者学习书写。
其次,视汉字学习为基础,增加了大量的汉字分析与解释部分,重点较为明确,即汉字教学。
再次,文化阐释详细,力图使学习者达到完全明白《三字经》全文意思及文化知识。其中,加入了大量纠正前人的篇幅,前后译文对比分析,以证其实。
最后要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虽进行了大量的汉字分析与文化补充部分,但整体编写简洁实用不繁杂,体现了翟理斯一向坚持的汉语学习需化繁为简的教学理念。
5.2 翟理斯《三字经》的教学特点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翟理斯 1900 年的《三字经》编译本,其不同于以往译本的两大特色,即突出了汉语初级教学的汉字教学和作为文化传播目的之用的文化讲解部分。
汉字是汉语的基础,是汉语的本位,掌握好汉字,是学好汉语的坚实基础。翟理斯看到了这点,在《三字经》编译本中,汉字教学占有一定的篇幅。翟理斯的汉字教学首先重视汉字形、音、义的结合。在书中,汉字教学部分每个汉字都列出其形、音、义,力求三者结合地掌握每个汉字;其次重在理解,重在有意义的结构分析。在全书的汉字分析中,重在分析并理解构成汉字的偏旁,从而理解字义,最后理解句子义。根据汉字特点,结合《六书》分析其构成即一级部件及其意义,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去识记。从而达到了汉字与部件同步教学的目的。在偏旁分析中,重在归纳部首与声旁,找出汉字构成规则。部首的指出有助于学习者查找字典,方便学习。把常见声旁与形旁指出,分析其意,便于理解与识记;最后重视汉字的复现,原文的汉字复现加上解释部分中简单成字部件的复现,构成了全书的高复现率。不断地反复呈现有助于学生对汉字构成规律的掌握和对汉字的识记。这种汉字教学方法是在充分理解汉字自身特点与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对中国汉字的把握非常准,这种教学法也是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比较认同并积极推广的汉字教学法,可见翟理斯汉字教学的前沿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