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
笔者在和受调查的学生交谈过程里,深深理解大学生们行将告别寒窗苦读,对未来工作生活充满美好憧憬,但同时他们或因为没有竞争特长而担心不能更好立足,或者因为害怕自己所学特长不能得到具体应用而充满恐惧。本研究的狭义目的就是:为吉林省的高校大学生职前能力培养找到一个更为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让职前能力差异化教育更加深入到高校当中,让大学生们在竞争对手云集的人才市场里脱颖而出,实现大学生能力差异化就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创新科技的前提。只有人才各尽其能,国家才能持续发展。高校做为国家最为重要的人才输送基地,搞好大学生职前能力培养,增加大学生就业能力,让他们可以找到相应的岗位发挥所长,对国家的发展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本研究的广义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2015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 749 万,而我国退休年龄将从 2017 年开始陆续延迟到 60-65 岁。大龄人延迟退休,就难有新的岗位提供大学生就业,如此情况之下,必将造成人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日趋严峻。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在 6 年前就被温家宝总理提到了常务会议之上。当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国际范围的金融危机将会波及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将会放缓,很多企业要面临裁员减员,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再一次考验国家就业工作能力。为了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温总理提出了详尽的七个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第六个措施,即想办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针对就业培训方面专门指出:就业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即就业培训要从市场上获得相应的信息,指导具体的培训内容,这便是针对性;让培训内容更加符合社会需要,要推陈出新,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便是实用性;让培训不停留在表面,让培训可以针对就业者的任何一个阶段,确保就业者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抛弃,这便是有效性。大学生难就业说明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不过其又是个长期过程,必须有计划的逐步进行,不能操之过急。关于教育改革的规划,“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①等等,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当中出现最多的语句。相信只要按照纲要实行,教育改革总有成功的一天。不过教育改革是个长期过程,而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容等待。因为一个大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特别是农村户籍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对其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多年前新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局面来说这是好的转变,在多年后的今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否适应我国新常态下的合格人才供给要求,能否满足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建设的需要,有没有必要挖掘改良,使之更加契合社会和大学生本人需求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 2 章 国内外职前教育情况和培养模式
2.1 国外职前教育培养模式
近年来,因为大学生就业压力陡增,成为了社会问题,我国才提出了“职前教育培训”这个词汇,也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但是效果不堪理想。相对比来说,外国的很多职前教育培训方式值得我国借鉴,下边笔者以法国、英国、德国为对象,对它们的教育模式进行剖析:法国职业教育起源较早,最早的职业学校建立于 1881 年。法国是一个古老的工业国,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职工,这就促使了最初的职前培训都在工厂内部进行,这些工厂里的培训机构也就是后来法国职业学院的前身。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法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向高等院校蔓延。总体来说,法国的职业教育是在法律的约束下发展起来的。1911 年法国出台规定所有未满 18 岁的青年都有义务到免费的培训班进行培训,同时对于用人单位也进行了有义务进行职业培训的规定,如此保证了职业培训的有效展开;1971 年,为了顺应工业化目标,法国颁布了技术教育指导法。1975 年,区分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因为认识上的问题,法国社会对职业培训学校存在偏见,加之社会文化水平逐渐升高,职业教育文凭已经不被人重视。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的学生不能找到工作,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此法国采用了四步骤来进行改革:第一步,让几种高校可以互相过渡。概言之,就是实现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职业高中的过渡,实现了这几类学校对等。③其实,这也是法国政府看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对职业学校被轻视的弊端,之后进行的勇敢的尝试。
……..
2.2 国内职前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其目的也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所作用有所建树,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希望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差异性很好地就业。就算如此,孔子的三千弟子也只有 72 贤人而已。更何况今天的大学教育注重的是理论教育,缺少的是实践。这必然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剔,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通过大量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因素有三:首先,中小型企业不愿意付出成本培训员工技能,只愿意直接使用人才;其次,学校因为传统模式化教育,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再次,国家就业培训机构对就业培训和专业培训认识不清。以上为客观环境,如果从主观因素分析,则是大学生个人对职前培训不够重视。也就是说想让职前培训见到效果,就得从以上因素入手,综合地利用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大学生就难这一难题。在这里,笔者以翻阅的大量资料为基础,对我国的目前职前教育发展进行大概的阐述。
………
第 3 章 学科门类对大学生能力需求的影响 .....9
3.1 分析性思维能力需求的统计对比 ....9
3.2 社会适应能力需求的统计对比 ......11
3.3 自我发展能力需求的统计对比 ......14
3.4 社会实践执行能力需求的统计对比 .....17
3.5 求职应聘能力需求的统计对比 ......20
3.6 印象管理能力需求的统计对比 ......23
第 4 章 大学生对职前能力培养周期及师资的差异化需求.........27
4.1 大学生职前能力培养周期的需求差异 ........27
4.2 大学生对职前能力培养师资的需求差异 ....28
第 5 章 大学生职前能力需求差异化及其对策思考......31
5.1 大学生职前能力需求的影响因素 .........31
5.2 大学生职前能力提升需求 .......39
5.3 大学生职前能力需求差异化对策思考 ........41
第 5 章 大学生职前能力需求差异化及其对策思考
5.1 大学生职前能力需求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性思维能力包中,农业户口的学生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开拓创新能力,占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54.2%,而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则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社会洞察能力,占非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53.2%。在社会适应能力包中,农业户口的学生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修饰能力,占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41.8%,而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则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压力承受能力,占非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43.7%。在自我发展能力包中,农业户口的学生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持续学习能力,占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40.5%,而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则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占非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47.4%。在社会实践执行能力包中,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均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组织能力,其中农业户口中选择组织能力的学生数占农业户口总人数的40.6%,非农业户口中选择组织能力的学生数占非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43.1%。在求职应聘能力包中,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学生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均是推销自我能力,其中农业户口中选择推销自我能力的学生数占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44.3%,非农业户口中选择推销自我能力的学生数占非农业户口总人数的50.1%。在印象管理能力包中,农业户口的学生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系统处理能力,占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37.3%,而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则认为职前最为欠缺的是战略反应和思考的元认知能力,占非农业户口总人数的 38.8%。
……..
结 语
目前,随着每年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激增,除了专业性特强的单位外,多数用人单位不再单纯依靠高学历、高分数评定,大学生已具有的能力和可挖掘潜力日益成为就业市场新的衡量标准。在此形势下,大学生职前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不得不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对问卷的分类统计,可见采集的数据样本对职前能力需求的差异化与同质化。由此论证出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先分学科,再分专业,逐步分类统筹进行差异化培养是可行的;学科分类培养可以成为改良当前高校职前培养一体化的新型模式;可以成为趋向人才个体化培养过程中的过渡环节。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