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上采用电子琴为主的2类教育办法之对比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61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动机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自1998年开始启动,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特别提出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强调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大于教材。更明确的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朱则平、廖应文,2003)器乐教学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深远意义。从心理学上说,器乐进课堂使受教育者全身心得到了协调活动,故此国家教委更明文规定进课堂的乐器有口琴、竖笛、口风琴等,教师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选用,以形成自己的器乐教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著名的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墨塞尔、格连,2000)这论述指明了器乐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演奏乐器,其本质是教学生通过乐器来表演音乐,领会更广阔的音乐世界。
当今世界公认为最先进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包括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都将器乐教学作为重要内容;而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则木身就是儿童器乐教学法。铃木先生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可以学好音乐,音乐学习可以提高综合素质,而学好音乐则应从学习乐器入手。(戴定澄,2001)著名音乐教育家埃里奥特(D.Elhott)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指出以实践为主的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以实证形象为主的器乐教学研究中,孙智玲的《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了三年的教学实践,测试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各项音乐素质—试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班,促进了学生高尚志趣和完善人格的养成,证明了在学校可设器乐教学时切实可行的。
1934年,美国人劳伦斯·哈蒙德获得专利并成立电子乐器公司,音乐世界开始进入电子音乐时代。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电子琴普及教学活动,如:东北师大附小1987年到1998年开展了10多年的电子琴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后来由于校舍的调整而取消。
1998年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澳大利亚国际培训与咨询中心合作、组织的“中国—澳大利亚音乐教育实验项目”把电子琴教学作为了整个实验项目的重点,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澳大利亚联合举办在全国上千所小学实施的、普及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专项实验课题”。通过科研成果表明对孩子智力有促进与开发的作用。
同样的,研究者所任教的学校亦引进了电子琴进入课堂,这是因为电子琴具有很强的优势。虽然一般学校音乐教学通常多先采用竖笛、口琴、或口风琴;竖笛,也称牧童笛,虽其价格低廉,体积小,重量轻,有固定音高,但是在音准上常有难以克服的问题;口琴价格也比较实惠,音色优美,但易磨伤嘴唇,在所有“吹”的乐器中最难保持卫生;口风琴入门容易,独奏、重奏、合奏效果均不错,但缺点是一般只能一只手弹奏音乐,单架乐器弹奏和声时,高音声部明显弱于低音声部,作为键盘乐器,口风琴的表现力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这些乐器通常都是要求学生自行购买,对于使用这些乐器的学校来说,教师在上音乐课的前一天一定要通知学生带好自己的乐器,而学生忘带乐器的情况却时常发生,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而电子琴功能多,和声、音型节奏模块丰富,独奏和伴奏效果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多功能乐器。若能发挥多台电子琴丰富、逼真的模拟音色,安排学生分奏声部,配以良好的音响设备,可合奏出恢宏的各类大型乐队的现场演奏效果,这方面,是其他任何单门乐器所望尘莫及的。
当然电子琴集体教学在小学实施有其特殊性,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来说不那么持久与稳定,所以两人结伴学习,共同使用一架电子琴能够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研究者所在学校在开设器乐进课堂的几年中,特别是电子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朱则平总结的“单纯器乐课”教学模式(朱则平、廖应文,2003),亦即音乐课完全以教授特定乐器,不与其它音乐活动,如歌唱、欣赏、创作等结合;然而根据研究者的观察这种单一,且倾向音乐技能、知识理论与识谱的学习,虽提供学注实践与理论有机的结合,但仍有其限制,特别是学生音乐感知、想象与创作潜能少受启发。因此试图在器乐课中结合歌唱、欣赏、创作等形式,设计一系列“电子琴综合课”,通过课堂实际教学,探讨这两种不同的器乐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的理解、表达及创造能力方面何种教学模式更具有优势,对他们的音乐学习和发帮助更大。


第二章文献综述..................................7
第一节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及理论基础....................7
一、昔示潺橙的价道..............................................8
二、普乐梁覆“以审类为产麟斌’“增养学全片夕兴趣”基术理念.......8
第二节国内外器乐教育理论研究综述...........................9
一、国办器乐龚学研乡狱先荃.....................................10
二、国灼器乐龚学的发屏扰况....................................12
第三节电子琴在学校教育中的相关研究.............14
第三章研究方法.......................................18
第一节研究架构.......................................18
第二节研究样本........................................19
第三节研究工具........................................19
第四节“电子琴综合课”课程设计........................21
第五节研究步骤........................................22
第六节资料分析........................................24
第四章结果与讨论.....................................25
第一节在学习音乐的兴趣及态度偏好方面的差异...........25
第二节在音乐理解方面的差异............................28
第三节在音乐表达方面的差异............................30
第四节在创造能力方面的差异..........................31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33
第一节结论.......33
第二节建议.....34
参考文献........39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本章第一节旨在通过第四章实验资料统计分析之结果,整理出主要研究发现,分析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的态度得出结论;第二节根据结论,分别对器乐教学、音乐教师、学校、家长、教育部门及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第一节结论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发现87.3%的学生都比较趋向于综合课教学模式,很多学生都提到了综合课让他们觉得上课更有趣了,他们更喜欢将音乐课的内容与电子琴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他们感到非常有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和一定的情感有着联系。综合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正是因为学生感兴趣,所以他们对学习音乐产生了一种动力。虽然培养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音乐课木的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综合课的教学模式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让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甚至痴迷并不是一件难事了。
电子琴引进音乐课堂,并与音乐教材中的欣赏、唱歌、表演、创造进行融合的综合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音乐课以及单纯电子琴课那种单一、刻板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东西,很有新鲜感。在综合课上学生既可以学习唱歌,又可以学习演奏电子琴,既动口又动手,比起传统的音乐课上机械地模仿学唱、电子琴课上机械地模仿学弹,就变得有兴趣而且主动得多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器乐学习提供了动力,器乐的学习又保障了音乐课的学习,两者相互促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学习综合课的初期,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教师要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稳定的兴趣,并使之贯穿于综合课学习的始终,一旦兴趣稳定,学生练琴时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音乐思维就会随之活跃起来,音乐想像力也会更加丰富,这样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自觉自愿的学习境界。这时他们就能体会到,学习器乐不再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追求美、享受美的过程。


第二节建议
本研究选取五年级上学期音乐课本中适合与电子琴教学融合的一部分教材,编写成课程,以综合课教学模式进行教授,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将电子琴与欣赏、演唱、创编等融合的课程,对学生学习音乐课内容以及电子琴都有促进作用,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表现力与实践能力。这也证明了器乐进课堂采用综合课的形式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课、与器乐的距离。为落实器乐进课堂采用综合课教学模式,研究者在此分别对器乐进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师、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及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一、对器乐进课堂教学的建议
在我国各中小学,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木琴等等己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己逐步在课堂普及,并被列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以本实验为依据,对器乐进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二、对教学方法的建议研究者建议
在实施综合课课程时,要选择适合、适当并具效益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安之.浅谈电子琴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艺术教育Jj.ZOO7年第4期.第34页和37页.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
[4]江有标.中小学音乐课器乐学习状况、价值与实践调查研究[D口.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美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8]刘启武刘启文.电子琴原理、使用与维修[M].1991年.
[9]罗传开.电子琴的发展轨迹.
[11]全国中小学器乐教学研讨会纪要.中国音乐教育.1995年.第5至6页.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