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教育,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其重要性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个人来说,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其成才、成功与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国家来讲,有没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一个阶段和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
现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进程是很快的。现在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新课程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变,增加了很多原来课程没有的内容。这样,我国基础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新课程改革凸显着两个价值—实践与协作。它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群体协作意识的培养。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群体意识的教育。在现实的情况下,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强。
群体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群体目标实现的拥护、支持和责任意识。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形成的特定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除了受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群体意识教育。马克思说:“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这并不排除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条件起作用。”①由此可见,学校的群体意识教育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养成是不容忽视的。一种积极有效的群体意识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忽视群体意识教育或者学校群体意识教育是无效的,则不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养成。
二、相关概念分析
1.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一个社会学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之一。在一般情形下,人们习惯于把某群体的群体意识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并把它和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甚至集体主义结合起来理解和运用。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群体意识概念的表述大.致可分为为如下几类:
把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群体意识是人群联合体的意识,反映了社会某一部分人共同的思想倾向。这些人群联合体可分为家庭、集体、团体、阶层、阶级和民族等。某一个体可以属于不同的群体,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群体意识。这些不同种类的群体意识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是社会情绪的信息库”。①
把群体意识等同于集体意识。它是一个集体对它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群体意识由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两种形式构成。②
把群体意识是看成一种心理认识。这种观点认为群体意识群体人员的共同心理特征的认识。这种意识会让该成员认识到自己所属的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他们会有明显的“我们”和“非我们”的心理状态,并在成员间形成一定的认同情感,依赖心理和帮扶行为。群体意识的形成会极大地约束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规范成员间的行为。③
把群体意识看成群体共有心理过程的综合。群体意识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它是成员个体意识逐步汇集与趋同的一个过程。群体意识包括行为目标取向、志趣符合、道德协同和价值观念趋同等方面。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①
结合高中生群体的特定情境,我倾向于采用过《社会学大辞典》里的解释。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的认识”。群体成员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并由此产生特定的情感和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关系”,成员间的活动“发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和规范”,以此约束每个成员的行为。②群体意识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群体性。马克思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统计学研究表明:“合群是人的一种本能,正是人的乐群性驱使人们互相亲近”。③群体意识离不开群体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正是这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活动和“互相亲近”人们才会在群体意识中达成基本相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是独有性。群体意识是该群体区别与其他群体的为该群体所独有的一种“意识集合”。这种意识是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下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我们”或“我们的”,对“他们”或“他们的”具有一定的排异性。
三是价值趋同。群体总是以特定的目的存在的。在这种目的的达成中,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群体成员的对外活动统一为了“目标”服务,并把实现目标的各种要求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心理尺度,约束着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四是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群体意识并不是个体意识的简单相加。每一个个体成员的意识是多种多样的,群体意识是“交集”。这种群体意识会让成员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衍生出一定的责任感。他们会在这些情感的驱动下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持续不懈地奋斗。
2.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
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是指对高中生群体进行的有关群体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旨在培养高中生在群体中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让他们具备处理自我与群体关系的良好素质,并学会从群体中找到自我认同感、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要让高中生具备一种在群体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鲜明指向性。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必须把握好这个方向。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要把群体意识教育主动地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是要把群体意识教育很好地武装到人民的素质中去,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如何面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群体意识教育不但要立足于国内领域,还要把事业投放到世界领域中去,要有“世界眼光”!随着现代社会的交通、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在时空上大大缩短了,人与人、物与物、事与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我们对高中生进行的群体意识教育不能局限于小小的班级群体、学校群体等,要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群体意识的扩展性。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为什么要面向未来?这是由教育的超前性决定的。这种意识教育必须考虑到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的关系,考虑到当前形势与将来形势的关系,考虑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①
二是较强渗透性。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要取得一定的效果,就要让这种教育做到渗透性。把教育的思想巧妙地渗透到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不带有强制性的熏陶。我们的群体意识教育可以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日常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形式贯穿群体意识教育;可以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如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娱乐活动、学生游戏活动等穿插群体意识教育;还可以把群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还可以把群体意识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群体意识。
三是双向影响性。群体教育会影响个人教育,个人教育也会影响群体教育。马卡连柯在研究集体主义教育时提出过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他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而在教育单独的个人时也应想到对整个集体的教育,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②这一点对我们所研究的群体意识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不论是群体意识教育还是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均可以按照马卡连柯的这个方法来进行。该思想把对群体的教育与对个人的教育平行地看待,看到了群体影响下的个人教育;也看到了个人教育与群体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实质上,这种特征说明了群体意识教育是以群体为介质来影响个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群体意识教育应当正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是简单地针对个别的个人进行教育,才会培养出较高素质的集体主义者。
四是不同层次性。对高中生进行群体意识教育要认识到教育对象的意识并不是一样的。不同地区、学校、班级,以及不同年代的高中生群体具有不同的意识构成;他们的意识性质也不尽相同。根据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群体意识分为积极型群体意识、中间型群体意识和消极型群体意识。根据程度不同,可以把群体意识分为激进型群体意识、中庸型群体意识和保守型群体意识。我们在进行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时,要考虑到某一个群体成员的构成特点,分析他们的层次性,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
三、研究概述
1.对群体意识的研究
目前,对群体意识问题进行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在企业管理领域。像庞新的《关于企业管理与职工群体意识的几点思考》文中,主要谈论了企业民主管理效力发挥与企业员工群体意识的积极引导的相互关系问题;王学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家文化与群体意识》,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人文管理要从家族和宗族这些传统的群体结构中寻找灵感,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陈百强的《日本企业文化的群体意识的特色及其启示》一文中则把企业的群体意识的特色归纳为参与意识、归属意识、亲密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并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企业应当如何从中得到启发。
2.对群体意识教育的研究
例如周宗超的《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及管理》,探讨了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发展机制,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群体意识管理和教育的必要性;袁志发等的《群体意识与学科发展》讨论了群体意识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要从学生不同群体特点角度来制定学科的发展规划。江若尘、陈宏军的《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意识》研究了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作用,找到了如何由群体意识角度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王延信的《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就是要使他们具有现代人所必须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并指出要教育学生明确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协作精神在成材过程中的作用,并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自觉地以大局为重,发挥群体意识的功效。还有《浅谈在音乐活动中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论语文教学中语文群体意识的培养》, 《试谈群体意识与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分别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了中学生的群体意识的重要性,提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群体意识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
四、理论基础
要发挥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就要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理论体系。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它又要吸收、借鉴和采纳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第一章 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17-20
一、加强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是适应教.........................17-18
二、加强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是..................18-20
第二章 高中生群体意识...................20-34
一、高中生群体意识不强.......................20-28
二、高中生的群体意识教.......................28-30
三、学校对群体意识教育..................30-34
第三章 高中生群体意............................34-55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34-47
二、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提.....................47-50
三、用有效的路径强化高..................50-55
................................................
结语
“群体意识要对个体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并内化为个体意识的一部分是一个信息的传播和接受的历程。”①我们研究群体意识的催化路径,就是要去探讨优秀的群体意识如何向学生个体意识的传播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Le Messurier ,Mark.《Teaching tough kids》. . 2012
[2] Haynes,Norris M.《Promoting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 2012
[3] Zubrowski Bernard.《Exploration and meaning making in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 2011
[4] Henderson,Patricia.《The new 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in counseling》. . 2012
[5] Clark,Richard E.《Learning from instructional media》. . 2011
[6] 胡克森. 中国国民群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关系考察[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7] 黄微. 论语文教学中语文群体意识的培养[J]. 教育艺术. 2007(01)
[8] 许双毅. 浅谈在音乐活动中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9] 黄俊杰.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主体觉醒与群体意识:教学理念与实践[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3)
[10] 郭锄非. 合唱教育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J]. 中国音乐教育.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