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的现状及策略探讨范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40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经过前期的访谈了解到人文类研学旅行是目前开展的研学旅行的主要类型,占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的最大比重。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作为目前中小学研学旅行众多类型的一种,固然有其广泛的代表性,但在研究过程中尚难见专门系统的研究资料。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参考了大量研学旅行的研究思路和资料。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周易》对人文的表达认为“文明以止,人文也”。①《辞海》中:“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②文化是人类或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拥有的符号、价值观和规范。文化的基础是符号,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规范包含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及法律规范。人文是人类文化的先进部分、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简洁的说,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保有坚定信心。习近平说: “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文化自信。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用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
2016 年 11 月 30 日,教育部等 11 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根据本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安排考虑,推动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学校要结合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的时间,小学一般安排在四至六年级、初中安排在七年级至八年级、高中安排在高一至高二年级,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和地区的地域特色,逐步建立起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在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背景下,可以预见中小学以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为主题的人文类研学旅行将逐步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意见》下发三年多,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工作推进得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学记》中“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所以,有教养的人对于学习,务必做到:在掌握了已学的东西之后,进而修习未学的东西;在完成了一个阶段学习之后,进而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做到得心应手。这样才能巩固学习,亲近教师,交好朋友,恪守信念,将来即使离开了师友,学业和政治上也不会走回头路。
(一)国内研究
1.国内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
(1)古代的人文类研学旅行
作为书本学习之外的重要补充,人文类研学旅行在中国从古代开始,各个时期都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他们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人文类研学旅行经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在告诉人们知识学问并非只在书本之中,更在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先秦孔子、汉代的司马迁、宋代的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等,都是中国不同时期“人文类研学旅行”的代表人物。孔子周游列国,以游传学、以游致学。他曾率领弟子不畏艰辛,遍访列国都城明贤,广求知己,考察政风民情,传播礼乐文化长达十几年,可以被后世看作是“人文类研学旅行”的典范和先师。孔子认为这不仅可以怡情、广志,还可以增加社会交往。司马迁在其自述中记录自己“二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后归。”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漫长而大范围游历和实地考察,司马迁获得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只有通过实地考察,追本溯源,纠正错误,才能为还原与揭示历史的本原奠定基础。不仅如此,通过游历和考察,司马迁还丰富了对政风民情的体验和认识,亲见了“天下苦秦久矣”的社会现状,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著书立作。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随时待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杜甫曾用壮游诗描述了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的惆怅。②唐玄奘于贞观元年独自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后十七年,亲身游历 110 多个国家,学遍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翻译佛经 75 部。沈括自幼随父游历,成年之后游遍祖国各地,访学问术,最后写成梦溪笔谈。徐霞客更是古代人文类研学旅行的代表人物,他的旅行生涯前后长达三十五年之久。他游历了包括今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和江西省等在内的十九个省市和自治区,基本上走遍了当时明朝的大部分统治区。他的旅行把陶冶性情、开阔视野、探险考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让旅行成为一个综合性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性与求知性,其以旅行经历为基础写的游记具多方面的价值。在明代,游学成为一般士子成长的必要历练。
.....................

第二章 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现状与分析
(一)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认知
为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这门课程的认知,以“你知道人文类研学旅行是一门必修课程吗”作为调查题目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知道人文类研学旅行是必修课选项的中小学生的百分比是64.94%;选择不清楚人文类研学旅行是必修课的中小学生的百分比是 19.58%;选择不知道人文类研学旅行是必修课的中小学生的百分比是 15.48%。能够从数据中看出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在扎实的推进,60%以上的中小学生知道人文类研学旅行是一门必修课,接近 60%的中小学生记得教师讲过人文类研学旅行是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可以看出,中小学人文研学旅行课程是受到重视的。同时也反映中小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认知不足,有待教师及学校和教育部门进一步宣传引导。
(二)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意义认知
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小学生是怎么认知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意义的呢?
根据调查结果,94.42%的中小学生认为人文类研学旅行有意义。从对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你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有哪些建议”的开放性问题整理的情况看,有不少中小学生认为参加人文类研学旅行活动很有意义,能让自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收获很多在校园内不曾感受的快乐和开心。这表明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中小学生是有正面认知的。看到中小学生对人文类研学旅行的意义调查结果表明,性别、户籍维度上的差异显著。具体来说,男生对于人文类研学旅行意义的认知不及女生的认知深刻,城市和城镇学生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认知比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认知深刻。原因可能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于人文类研学旅行的宣传力度大,学生认可度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受限于经济、家长支持度等原因,对人文类研学旅行的意义认知不够深刻。
.......................

二、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师资培训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了解程度
课程的学习靠教师引领教授,中小学教师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的了解程度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 2-1 中小学教师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了解程度在性别、户籍、年级的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中小学教师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的了解程度在性别、户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下表。


表 2-2 中小学教师对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的了解程度在户籍上的事后多重比较

...........................

第三章 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开展的策略 ...............24
一、加强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建设 .............24
二、注重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师资培训 .............24
三、强化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组织保障 .............25

第三章 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开展的策略

一、加强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建设
(一)遵守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原则要求
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应因地制宜的作为学生课程中综合实践课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地域特色,积极引导中小学生有组织的走出校园,让学生们在跟平常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中开拓视野、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要紧密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与实际需要,课程内容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及体验。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要加快完善政策,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确保课程的规范操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课程的实施。
(二)落实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统筹指导
确保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够参加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各地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把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切实纳入到本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做到既进课表又有课时保障。加强将人文类研学旅行校外课程学习和校内课程学习有机融合,并和学校的德育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使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的功效最大化。中小学校要切实重视人文类研学旅行的育人功效发挥,精心选择好主题,精心设计好活动的计划与方案,充分发挥人文类研学旅行课程和校内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相互补充的育人功效,做到校外和校内密不可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有机结合。
.....................

结语


人文类研学旅行能够让中小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近年各地积极探索开展人文类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一些地区仍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到位等现状,制约了人文类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
当前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较重,推进人文类研学旅行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积极意义。人文类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兴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类型,对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益于这门课程的推进,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通过本文,希望能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人文类研学旅行的学者提供数据及资料,更为中小学研学旅行及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的积极健康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经过前期的访谈了解到人文类研学旅行是目前开展的研学旅行的主要类型,占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的最大比重。中小学人文类研学旅行作为目前中小学研学旅行众多类型的一种,固然有其广泛的代表性,但在研究过程中尚难见专门系统的研究资料。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参考了大量研学旅行的研究思路和资料。可以预见,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①在全国的贯彻落实,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策的深入人心,人文类研学旅行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将会是中小学研学旅行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开展类型,相关的实践与研究会逐渐深入和丰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