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因地制宜的缓解教师压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现实困境,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正如本研究在绪论对教育均衡的概念界定时提到,教育均衡的本质并不是在城乡各级教育系统中达到的一种绝对平均的状态,而是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来实现城乡教育事业更和谐、更稳定的发展。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教育均衡的研究
关于教育均衡的研究,苌景州(1994)从教育均衡视角探讨了义务教育资金保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并指出当时现行的义务教育保障体系不能适应我国城乡典型二元经济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基本国情①,这解释了我国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历史渊源。随后,朱永新等人(2002)从教育非均衡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形态做出总结,一是城乡间的生均经费存在差异,二是城乡间的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三是教育资源分配在校际之间存在差异②,这篇《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对教育非均衡的现状进行了一次整体把握。叶玉华(2003)则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作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关注义务教育的投入,关心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倾斜等③,这也是从教育均衡视角看城乡教育发展的较早的对策性研究。近些年,对教育均衡的研究角度更加细化,范先佐(2013)通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师资队伍还远远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不高,优秀教师大量流失;二是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三是英、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四是教师职称普遍偏低④,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制约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周凤霞(2016)等人从教师队伍建设角度来分析城乡学校统筹发展:并指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以此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⑤。这再次把基础教育的均衡问题落实到了教师队伍的层面上。此外,张亚星(2017)等人提到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的向好发展。由此可见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对国外关于教育均衡的相关经验梳理后发现,世界各国对教育均衡的关注主要放在对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的特别扶持上,所谓均衡是指满足所有人最基本的学习需求,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发展起点不同,实现教育均衡的手段和途径上也是多样的①。杜洪琳(2006)从历史发展趋势指出美国基础教育始终保持着一种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动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建立了政府间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经费保障、专项培训以及相关的政策导向,来解决教师人数不够,素质不高等问题;以及一系列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法律、法规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教师压力理论模型
教师压力理论模型是研究教师压力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师压力测量工具确定的依据。拉扎罗斯(Lazarus,1978)在研究中指出,压力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并提出了“压力相互作用模型”(transactional model of stress)。这个模型体现了压力和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的两个认知评价过程,首先是评价外界事件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或挑战,其次是对自己所获得的应对资源进行评价,如果个体应对资源不足以应对威胁性事件,压力就产生了。在拉扎罗斯压力相互作用模型的基础上,吉里亚科和萨克里夫 (Kyriacou & Sutclifft,1978)最早提出了“教师压力理论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工作的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潜在的压力源,潜在压力源通过教师自我的认知评价转化为实际压力源。实际压力源会对教师身心以及行为产生影响,但教师能通过适应机制来处理压力环境,减少对压力威胁的感知,但如果适应机制不恰当或是应对资源缺乏,教师压力就产生了①。
在此基础上,泰勒(Taylor,1999)提出了“压力应对过程理论模型”(如图 1.1)。在这个模式中,个体会对实际压力源产生应对的行为反应。成功的应对需要很多的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应对风格和人格特点,外部资源包括金钱、社会支持以及其他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发生的生活事件②。
.......................
第二章 城乡小学教师压力测评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 城乡小学教师压力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在设计问卷之前对 13 名城乡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教龄、职称、所任教学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对这些教师的压力总体感受和压力来源进行了记录,其中:检查、评比等非教学性事务太多、工资与付出不成正比、职称晋升困难、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生家长不配合、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太高成为访谈中集中体现的问题。
关于国内教师压力的实证研究近几年有所增加,但是教师压力问题由于地域、学段以及校际之间都存在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因此本研究所用的问卷在已有教师压力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调查以及前期的文献整理形成的自编问卷。
问卷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学历、教龄、职称、所属学校的地理位置、薪资、每天的工作时长以及非教学性事务的工作时长等。第二部分共 30 个题目,包含一组测谎题,根据教师压力来源的文献综述以及访谈调查结果将量表分为七个维度,分别为工作负荷、学生因素、专业发展、人际关系、学校管理、社会期望以及家庭负担,采用里克特量表来表述,量表中列出的潜在压力源,被试可选择“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完全符合”等态度来表明这些潜在压力源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压力的程度,并分别记为 1、2、3、4、5 分。问卷的第三部分关于教师压力的总体评价,第四部分是关于教师压力的开放性问题。
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在初步拟定问卷后,笔者分别邀请 7 位一线的小学教师进行问卷的修改,以确保问卷的表述无歧义以及问卷的调查内容符合实际。修改后的第一版问卷于2019 年 10 月进行初测,并根据试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随后正式发放问卷,发放对象为 A 市所辖范围内的城市小学教师、县直小学教师、农村小学教师,共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原始问卷 834 份,回收率为 83.4%,剔除了空缺较多的问卷和经测谎题排除后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 691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85%。问卷数据回收后,将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A 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包括 4 个市辖区,5 个县(1 个县级市、1 个省直管县),常住人口 517.6 万,根据河南省政府网站公布的 2019 年河南省前三季度GDP 排名来看,A 市前三季度总 GDP 为 1816.58 亿元,位于河南省第 12 位,人均 GDP 为 35096 元,位于全省第 11 位。
根据 A 市教育局公布的最新教育概况,截止到 2018 年 5 月 15 日,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3437 所,其中小学 1302 所。本次调研以河南省 A 市所辖范围内的城市、县直、农村公立小学的一线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社会声望优质、一般、薄弱的学校均有所涵盖,共发放问卷 1000 份,收回原始问卷 834 份,问卷回收率为 83.4%。剔除了空缺较多的问卷以及经测谎题排除后的问卷,最终剩余问卷数量为 691 份,其中城市小学教师 234 份、县直小学教师 210 份、农村小学教师 247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85%。
..........................
第三章 城乡小学教师压力调查结果分析.................................22
第一节 城乡小学教师整体压力比较分析.....................................22
一、城乡小学教师压力的统计学差异分析.......................23
二、城乡小学教师压力总体评价分析...........................23
第四章 城乡小学教师压力比较的结果及原因探讨.......................35
第一节 城乡小学教师压力比较的分析结果.........................35
一、城乡小学教师压力共性问题........................35
二、城乡小学教师压力存在差异.........................35
第五章 减缓教师压力促进教育均衡的对策探讨.................................42
第一节 减缓城乡小学教师压力的对策探讨.............................42
一、加强社会支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42
二、落实减负政策,减少非教学性事务.................................43
第五章 减缓教师压力促进教育均衡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减缓城乡小学教师压力的对策探讨
本节将根据泰勒(Taylor)的“压力应对过程理论模型”以及赫兹伯格(H.Ferzberg)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从社会、政府、学校、个人角度提出减缓教师压力的相关对策,进而解决城乡小学教师目前压力普遍偏高的实际问题,以此减缓城乡小学教师过高的压力,稳定教师队伍。
一、加强社会支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缓解目前城乡小学教师社会期望过高、社会支持不足的问题,关键就是要加强社会支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一方面,教育的价值观应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这种价值转型是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减负的重要前提。因为教育有其特有的规律,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用一定的策略与方法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果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不改变,那么教师所背负的职业压力也得不到本质上的改变,所以首先应转变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尊重教育的规律,注重教育的过程。另一方面,要从各方面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而要保障教师队伍稳定首先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日本社会,中小学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圣职”,教师职业被人们尊重且向往,这是因为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应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优待。所以要想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就一定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尊师重教的理念,认可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价值与社会贡献,给予教师应有的职业幸福感。同时,还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因为只有让教师感受到实际的福利和支持,才能逐步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才能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
结语
从教育均衡视角对城乡小学教师压力进行比较,是对目前 A 市城乡小学教师压力现状的一次整体把握,通过相关比较,发现了城乡小学教师压力存在共性问题和差异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因地制宜的缓解教师压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现实困境,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正如本研究在绪论对教育均衡的概念界定时提到,教育均衡的本质并不是在城乡各级教育系统中达到的一种绝对平均的状态,而是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来实现城乡教育事业更和谐、更稳定的发展。
本研究经过前期的文献查阅、整理,中期的访谈、调研以及后期的数据整理、论文撰写,最终形成以下结论:
第一,从城乡小学教师总体压力值来看,农村小学教师大于县直小学教师大于城市小学教师,城乡小学教师整体的压力水平较高,且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由于压力的观测指标不一样,此结论和国内学者邵光华(2002)等人的“农村小学教师压力大于城市小学教师压力,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较为一致,但与闫芳芳(2014)得出的结论:“城乡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总分差异显著,农村压力最小,城市压力最大;城市和城乡结合部教师的职业压力高于农村教师。”存在差异。
第二,从教师压力的各个维度来看,城乡小学教师在各维度压力来源上突出问题一致,分别为专业发展、社会期望以及工作负荷,与国内学者研究的教师主要压力来源一致。
第三,城乡小学教师压力存在差异性问题,表现为:城市小学教师在各维度压力均值上均为最低,县直小学教师在家庭负担维度的压力均值最高,农村小学教师在除家庭负担压力均值外其他维度的压力均值上均为最高。
参考文献(略)
教育均衡视角下城乡小学教师的压力比较——以河南省A市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教育论文,教育均衡,城乡小学教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教育论文文章
- 面向生态旅游产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
- 高职院校学生“校园贷”问题研究——以Z高
-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项目课程《童车设计与制
-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底蕴余杭》校本课
- 中等职业学校教务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改
- 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
- 南宁市初中研学旅行教育促进策略研究——以
- 小学高年级语文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探讨——以
- 小学高年级英语家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探讨范
- 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探讨范文——以祥云一
- 中学生学业情绪稳定性及其调节
- 高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提升的策略思考
- 私立寄宿制学校小学低段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
- 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调查探求
- 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个案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