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学思想研究概述
(一)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
陕甘宁边区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从地域上来说,它包括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甘肃北部,宁夏东部的部分地区。从时间上来说,它指1935年10月19日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起至1948年3月党中央撤离延安止的一段时期。这十三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有力抗击了口本侵略者,挫败了国民党的封锁和攻击,以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数百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军事、思想基础。回顾这段历史,认真检视一下这十三年中,在陕甘宁边区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走上胜利的道路,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获得的最大财富是思想和信念。
当思想和信念只是个别人头脑中的产物时,是不可能产生多大的历史作用的,只有经过传播,转化成众多人的思想和信念时,才能够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发生在陕甘宁边区这块土地上的这个传播过程,多少带上了一些传奇色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这里本是一片文化和教育的荒漠:文盲占总人口的90%以上,2000多个巫医神汉,仅有一所中学、七所小学,其落后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基础上,短短的十几年中,竟然建起了十数所高等院校,培养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各类人才数十万人,打碎了国民党的封锁,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进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遍览历史,可谓前无古人。何以取得如此成就,我们翻看一下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共产党并非有七十二变的本领,也没有强大的经济资源做后盾。靠的是思想!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思想己经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我们也发现,陕甘宁边区教育特别是干部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形成如此大的规模,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背后的办学思想是什么,尚未有研究涉及。造成这一结果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陕甘宁边区办学思想只是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二是思想研究本身需要大量史料的支持,而现在可以集到的资料又比较分散,得到较系统的资料比较困难;三是建国后我国教育模仿苏联,延安时期的经验未得到系统的总结,改革开放后倾向于欧美的教育模式,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己成历史,少人问津的历史;四则有人对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持否定态度,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多数只经过短训班性质的培训,并不能称为真正的高等教育,且这些人才在以后的发展中少出大师级人物,不可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等高校相提并论。
造成以上结果的种种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成为不进一步深入对陕甘宁边区办学思想研究的理由。在没有对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历史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就得出一些结论不是科学的态度。在做比较时,只有对事物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有全面详细的理解,才能做出合理的结论。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有其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背景,笔者拟在此基础上做初步的探讨。办学思想是学校领导者一个根本方向性问题。
办学思想可分为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两个不同的层次,学校层面的办学思想一般指对办学育人的看法和主张,或者说是有关办学育人的教育观念、办学目的、办学主张、治校策略和领导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2国家层面的办学思想从逻辑上来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办学目的;二是办学思路,即办学目的的具体实施,包括学制、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
陕甘宁边区的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是两个有交集的概念。按《简明教育辞典》中的定义,高等教育指中等教育以上的教育,陕甘宁边区的高等教育类的学校大部分是为培养党的军事、政治干部而设立的,如抗口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中国女子大学、新文字干部学校等,而有的学校则重在培养专业人才,如中国医科大学、自然科学院等。按这些学校的发展方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抗口军政大学由于其在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下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据估计有十几万人,在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随着军事政治环境的变化而自然结束;二是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自然科学院等学校后来并入延安大学的一批学校以及中国医科大学继续得到了发展,它们培养的人才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为目的,这些人才在战后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针对抗口军政大学的研究己有很多,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讨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规律,以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纯粹培养军事人才的抗口军政大学,由于其发展的历史环境不复存在,故不拟纳入本研究的范围。而如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成为延安大学的前身,鲁迅艺术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学校,后来并入延安大学,这些学校是本研究的主要部分。
(二)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学思想阶段划分
据统计,陕甘宁边区先后成立的高校有二十多所,大致情况如下表:
二、文献述评
陕甘宁边区办学思想研究是史的研究,必须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延安时期的教育史料主要包括边区政府发布的文件,《解放口报》、《新中华报》等报纸以及《解放》等杂志上发表的社论、报道、文章等。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境,我们可以推测,边区政府发布的文件在转移和保存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散佚,但现在我们根据掌握的情况可以说大部分资料还是保存下来了。这些原始资料现在主要保存在陕西省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教育的相关部分汇集整理成了《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一套十二册,分为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上下)两册,中等教育部分(上中下)三册,小学教育部分(上下)两册,社会教育部分(上下)两册,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下)两册和在职干部教育部分。这套资料对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方针政策、会议、报道等做了较为全面的分类整理,又尽可能的忠于原始资料,是研究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的极好资料。与本研究相关的部分主要是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与教育政策,其中教育政策的收集整理较系统,其中包括边区政府、边区教育厅、中央书记处、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问题的工作计划、会议报告、提案、指示等,以及延安时期分管教育的领导干部如罗迈、徐特立、周扬、董纯才等人针对当时教育问题发表的总结、看法类的文章,另外尚有在《解放口报》上发表的一些社论等,基本上涵盖了当时中央及教育领导者对陕甘宁边区教育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是本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这套资料的干部教育和高等教育部分则记录了抗口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安吴堡青训班、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八路军医科大学、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等干部学校和高等教育类学校的情况,录性的文章,活学习情况,也有一些是记者采访的通讯稿件,其中有当时各样教员撰写的生活实为我们真实再现了当时各学校的生虽然这些描述不够系统,但其可贵之处在于真实,是我们了解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情况的宝贵资料。总的来说,《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给我们研究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办学情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其地位是其它文献不可替代的。同时也应该指出,由于时代的原因,这套书籍的编写由于受时代影响的原因,部分地方对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有所删节,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相关资料要进行对比参考,以免失于偏颇。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刊行的《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口战争时期上册》与《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内容上多有交叉,我们可以两本书一同参考。这本书在资料的整理上也有它自己的特色,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有关教育的论述和社论,二是有关教育法规,三是各解放区的教育概况,四为干部教育部分。第四部分又分成了在职干部教育、干部学校教育和中等学校和地方干部教育三部分内容,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在其干部学校教育部分。另外,还有陕西省延安地区教育局教研室1978编写的《陕甘宁边区教育革命资料选编》则收录了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教育政策文件及部分教员的事迹、总结类的文章,其大部分篇幅集中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于本研究有参考价值。
《解放口报》是老解放区党的机关报,是当时解放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研究边区史的第一手材料。过去由于这些报纸非常珍贵,难以全面收集和查阅,幸运的是延安大学把《解放口报》、《红色中华》、《新华口报》做成了电子版,并按题目、关键词、作者等进行索引,创建了国内唯一一家“红色数据库”,极大方便了查阅。《解放口报》上发表的一些有关干部教育的社论及文章多数被各种资料所收录,通过电子查阅,我们能还原真正的陕甘宁边区生活全貌。如自然科学院在《解放口报》科学园地栏目上发表的190多篇论文让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延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方向和水平,也可以了解到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时期的各学校的师生的生活动态。
黄正林著的《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系统研究了陕甘宁边区各时期的经济状况,由于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收集资料全面丰富,立论扎实,对我们做陕甘宁边区的高等教育办学时的经济政治环境情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他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的分期有独特的看法,也是陕甘宁边区教育发展史分期的重要依据。
研究陕甘宁边区的办学思想,收集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类的专著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搜集到的主要有曲士培著《抗口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陈元辉著《老解放区教育简史》,雷甲平著《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等。总的来说,这几本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描述较为系统,对本研究亦有参考价值。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 17-27
一、 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 17-18
(一) 军事环境................... 17
(二) 经济环境................ 17
(三) 文化环境......................... 17-18
二、 对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18-20
(一) 毛泽东...................... 18
(二) 罗迈......................... 18-19
(三) 王明..........................19
(四) 徐特立 ..........................19-20
三、 红军到延安之前的.................20-21
(一) 办学目的..................... 20
(二) 办学实践 ...........................20-21
四、 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萌芽...................21-27
(一) 办学目的................... 21
(二) 办学思路...................... 21-26
(三) 办学思想萌芽时....................... 26-27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学....................27-37
一、 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 27-29
(一) 军事环境..................... 27
(二) 经济环境......................... 27-28
(三) 政治、文化环境.......................... 28-29
二、 对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发展................... 29
(一) 毛泽东..................... 29
(二) 吴玉章 ...................29
(三) 周扬........................... 29
三、 陕甘宁边区走向成熟................... 29-35
(一) 办学目的.................... 31-32
(二) 办学思路......................... 32-35
四、 陕甘宁边区办学思想..................... 35-37
(一) 培养了大批行政..................................35
(二) 教学和科研取得了许多.......................35-36
(三) 创作了大批有影响的.................................36-37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办............................ 37-42
.....................................................................
结语
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在管理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管理人员选择时注重其政治思想,徐特立吴玉章周扬李敷仁以及延安大学整风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宋侃夫,既是教育家,更是革命家。这种环境很容易形成一种革命的氛围,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则有其不利的一面。学术研究需要在自由的思想氛围内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西南联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思想上实行兼容并包,而对教员的学问上则要求极严格,一教员因念错一个字而面临辞退。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在延揽学术人才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做得很出色,这也与边区高等教育重政治而轻学术的环境有关。要办成一流高校,就必须以学术为重,营造自由的思想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钢,袁磊.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1(05)
[2] 高慧娟,任晓伟. 国外学者关于延安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观点评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3] 谢同祥,刘瑞儒. 解读延安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及其历史价值[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01)
[4] 李卓颖,楼世洲. 徐特立“教劳结合”思想研究[J].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5] 吴君吉. 抗日时期解放区、国统区和日伪区的高等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11)
[6] 李志松.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J]. 教育评论. 2010(05)
[7] 王海军.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运动历史考察[J]. 党的文献. 2010(05)
[8] 侯绍英,陆现臣. 吴玉章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J]. 黑龙江史志. 2010(17)
[9] 徐厚道. 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精髓及其现实意义[J].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10] 李培根.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意义与视野[J]. 大学(学术版).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