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论文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语文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高等院校德语专业蓬勃发展,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统计,目前开设德语专业的公立本科院校达80余所,民办院校及独立学院超过20家,办学规模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扩大近十倍。在中等教育阶段,近年来随着德国外交部委托歌德学院、德国海外教育司以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在华开展“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德语语言推广项目,我国已有百余所中学开展将德语作为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的教学,中学德语教育渐成规模。社会培训机构的德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像歌德学院、歌德语言中心、新东方学校、北京莱茵春天德语学校等知名培训机构德语教学已达相当大的规模,并形成各自的特色。然而,德语教育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德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模糊、德语文教育质量及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人才培养从原来的“德语技能的培养以及文学、语言学领域的学术内容的传授”转变到“培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能熟练运用德语从事一般翻译、教学、科研和外事工作的德语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的变化,造成语言学和文学等课程遭到排挤,取而代之的是跨文化交际课程、多元复合型课程或其他特色课程。
............
1.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1861年至1976年期间的中国德语文教育历史。“中国德语文教育”指的是在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大陆地区针对非德语母语者开展的德语文教育,范围不受教育实施主体国籍、身份等因素的限制,但不包括德国学校为在华德国学生开设的德语作为母语的课程。本文之所以用“德语文教育”这一概念来代替“德语教育”,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1.晚清时期,学堂章程和课程设置一般使用“德文”和“德国语文”这两种说法,而民国时期,高等学校与德语专业教育有关的系科一般称为“外国语文学系”、“外语文学系”或“外文系”,直接开展德语专业教育的组别叫做“德文门”、“德文组”或“德文系”,划归在“外国语文学系”之下;2.学界对“语”和“文”的区分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区分方式是“语为语言,文为文学”;另一种区分方法是“语为口语,文为书面”。前者源于晚清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开办的新式教育,当时从西方引入“语文”这一学科,指的是一门语言的语言学与文学的统称。后者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出“语文”这一概念的新定义,“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
............
2 晚清时期的德语文教育(1861-1911)
2.1 德文教育在中国的起源
2.1.1 外文教育的起源
我国外语教育史研究界普遍认为,中国外语教育发轫于元代教授波斯语言文字的“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创建于1289年,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明朝时期,1407年创办的“四夷馆”则是我国明朝时期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设立的专门机构,下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和暹罗二馆。创立初期,主要从事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直到1426年才招录官民子弟,教习诸蕃语言文字,培养外交、翻译人才。清朝康熙年间,中俄政治和经贸交往与日俱增,与俄方的沟通与交流主要依赖俄方翻译。为防止我方利益受损,康熙皇帝授意建立一所俄文学校,以培养中国人自己的值得信赖的俄语翻译人才。在此背景下,170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俄文学校——俄罗斯文馆正式成立,由此开创了我国俄语教育历史的先河。
..........
2.2 教育政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掠夺的不仅是政治和经济利益,还有教育主权,使我国丧失了教育自主权,外国势力纷纷在华开展教育活动,无论是中外势力之间,还是西方列强之间都形成了一定的力量博弈。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均惨遭失败的晚清政府认识到,只有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才能拯救中国。清政府在各种对外谈判中,基本依赖外国翻译,这样很难最大程度保障中国的权益。要改变这一状况,清政府急需大量精通外国语言的外交、翻译人才,来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更好地抵抗外国列强的侵略,尽可能避免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洋务改革派提议应积极兴办新式学堂,设立官办翻译机构,开展各类外语教育和实业教育活动,培养中国自己的军事、外交、翻译及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冲破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倡导学习洋文,向西方国家学习各类科学技术知识。随着官办外语学校的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教育开始萌芽,其中外语教育正式诞生,并很快达到一定规模.
.............
3民国时期的德语文教育(1912-1949)......................62
3.1教育政策.....................63
3.2实施主体.....................66
3.3教材编写与出版.......................98
4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德语文教育(1949-1976).............124
4.1教育政策...................126
4.2实施主体...................135
4.3教材编写与出版.....................147
5 三个历史阶段:德语文教育的对比考察
5.1 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期。闭关锁国的晚清政府在德文教育政策方面并不拥有绝对自主权,在德文教学方面实际上始终听命于外国人的安排。洋务运动初期,随着中国社会“西学东渐”之势,洋务改革派提倡在教育方面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德国学习,创办各类方言学堂、武备学堂和实业学堂,开展德文教学,培养外事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技术人才。这些旧式学制下的学堂自行制定章程及课程安排,同类学堂之间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这就导致各学堂的办学自主权较大,学制上存在较大差别,办学水准和办学成绩都处于不同水平。即使有这么多方言学堂、武备学堂和实业学堂开设德语课程,学部也没有颁布真正意义上的德语教育政策。直到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学部才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学习西方各国教育制度后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因此开始提倡向邻国日本看齐,废除科举,颁布了一系列学堂章程。
.............
6 结语
本论文属于中国德语文教育历史范畴的实证研究,笔者考察了1861年至1976年期间的中国德语文教育历史,针对中国德语文教育历史开展溯源、理顺和厘清工作。笔者采用文献梳理法,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梳理和考订,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夹叙夹议,从教育政策、实施主体、教材编写与出版三个维度勾勒了我国德语文教育晚清至“文革”结束的历史发展轨迹。笔者在史料的挖掘过程中,进入笔者视域的不仅有官方记载的各类史料,还有私人领域的一手文献,本文较多地关注了历史上那些与德语文教育有关的活生生的“人”,如参与德文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仔细分析他们所撰写的各类回忆录、游记、日记、家书、随笔、散文等,尽量不随意涂抹,不添油加醋,以便较为客观、真实地再现我国德语文教育的历史概貌。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