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全口制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国全口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理学、工学、农学在内的共12个专业。为更好的进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在读的包括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在内的人文社科类全口制硕士研究生。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 1研究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教育在整个社会的创新过程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只有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大批创新型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整体创新和各方面的进步。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我们应清醒的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质量上,特别是在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型人才上仍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针对这一问题,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要求。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 1. 2研究意义
第一,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并结合实证调查联系当前高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现状,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作总体评价,有利十明确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路和方向,丰富和完善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理论成果,对高校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制约我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对策,对引导研究生自觉主动的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用重大。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由十目前研究生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国家对大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对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研究,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不断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十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1. 2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 2. 1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涵
当今社会人们经常引用的“创新”一词来源十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7罗斯·熊彼特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问题研究也逐步深入,创新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从现代意义上讲,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与突破,是大胆批判和破除对前人的迷信的过程。
创新教育是随着社会创新的不断发展产生的以培育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在西方,创新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真正作为一种思潮则是在1998年之后,研究生创新教育在我国还处十初始阶段,存在着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然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概念界定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综合目前的说法,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以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它具体包括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的培养。研究生创新教育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研究生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注意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
1.2.2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特征
第一,重视情感因素的发挥
注重研究生情感因素的发挥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往往偏重十对研究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很少在教育过程中调动研究生的情感因素。教育不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二者情感活动的过程,教育目的的策划、教育过程的持续、教育结果的产生都蕴含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强烈的情感因素。研究生创新教育不仅仅重视对研究生智力和知识的开发,同日寸也高度重视培养研究生具有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个人情感。
第二,重视个性因素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爱因斯坦指出的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即是人的个性,阐述了个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生创新教育要充分允许和鼓励研究生张扬个性,具有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不同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创新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是充满个性化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研究生创新教育要大胆鼓励研究生发展个性化创造思维,特别是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研究生个性化的观点和思维进行充分的认可,同时也要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在个性化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保护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章 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现状 15-20
2.1 调查问.........................15-16
2.2 调查对..........................本 16-17
2.2.1 调查对象 16
2.2.2 调查样本 16-17
2.3 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 17-20
2.3.1 参与研究课题较少,研究成果较少,不同院校和年级之间课题参与度........................17-18
2.3.2 原创性成果稀少,学术论文质量较低 18-19
2.3.3 合作精神不强,不重视............................. 19-20
第三章 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 20-26
3.1 主观原因 20-21
3.1.1 知识积累量普遍不足 20
3.1.2 学习科研兴.....................20-21
3.1.3 创新能力不强,......................... 21
3.2 客观原因 21-26
3.2.1 教育体制对研究.......................21-22
3.2.2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 22-23
3.2.3 科研环境对研究.....................23-24
3.2.4 社会环境对研......................................24-26
第四章 我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对策分析 26-36
...............................................................
结束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学科体系越来越齐备等。但由十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文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教育发展缓慢。面对此问题,国家提出了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计划,polo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也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要求。
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国家、学校、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国家、学校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一个科研资金充足、具有创新性氛围的学习平台,导师要严把质量关,研究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创新的能力,只有通过四者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目标,我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才能得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