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体制传导主体差异产生的区域效应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2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及实现特定的预期目标,而在货币信用领域内所釆用的政策工具及各种措施。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也越来越倚重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关于货币政策效应在时间及空间维度上的不一致性问题却一直存在,其中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政策的空间非一致性)就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1.1.1选题背景

在有关货币政策同质化经济的假设中,货币政策通常具有统一性,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社会通常不可能满足经济学中的假设。即便在一国范围之内,由于各个区域间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差异,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难免会产生空间上非一致性的效果。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因地理区位、社会发展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等存在地区差异,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区域不均衡现象。在央行实施统一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各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就会导致货币政策调控难以达到一致性的效果,这就削弱了宏观调控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近些年来,为达到稳定宏观经济发展的目的,我国政府频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但政策效果却差强人意。如自2010年以来,物价大幅上涨、银行信贷规模快速增加等问题一直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央行也曾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收到的调控效果甚微,现实经济中的流动性依然宽袼。

在最近几年的政策实践当中,我国央行开始关注区域层面上的问题。中央银行于2012年6月发布的《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我们正处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之中,全国各地应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保证各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尽管该报告只囊括了区域金融运行的部分数据,但充分表露出我国货币当局己开始关注到货币政策的区域层面。

1.1.2选题意义

在如上所述的经济背景之下,本文准备从我国各区域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差异的视角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展开研究。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及汇率渠道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本文主要以信贷渠道中各区域传导主体的差异为核心,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分析区域间传导主体的差异来解释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不仅是理论上的尝试,还进一步从微观层面解释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在现实意义的层面上来说,通过传导主体差异化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也为消除我国各区域间经济金融差异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参考。

1.2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1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通过对各区域传导主体的差异分析及实证检验去证实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首先确定了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路径,因此信贷传导渠道的最终传导主体——居民与企业,即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然后通过规范分析及实证检验证实了我国各区域间的居民与企业确实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的存在会造成货币政策实施的非一致性效果,即区域效应。

本文通过对各区域传导主体的差异分析及实证检验去证实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主要是按照如下的技术路线展开:首先阐述最优货币区理论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接着根据所确定的主题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并从现实的角度利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理论论证区域传导主体差异是造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最后通过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而验证规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基于此本文关于传导主体差异所引发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2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出现后,经济学家们逐步放弃了原有的惯性思维,开始研究统一货币区内货币政策的不同反应。由于经济学家们釆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就使得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解释也有所不同,但以上分析几乎都将关注点放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

本章首先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简述,并将其作为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简述,作为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理论基础。

2.1.1最优货币区理论

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一般都是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展开的,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非对称性问题却很少得到重视。最优货币区理论是统一货币政策下常采用的理论基础,其内容是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且在这个范围内实施单一或是统一的货币政策,那么对于微观经济的效率及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而言它都是最优的。但如果在一个非最优货币区內,釆用统一的货币政策也可能产生区域非对称效应,因此本文将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

蒙代尔曾于1961年提出了著名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从此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随后许多的经济学者,如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等对该理论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并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上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最优货币区理论,他们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最优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分析上。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最优货币区理论也有了新的飞跃,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欧盟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最优货币区,并利用该理论去指导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并促进了欧元的产生。

最优货币区指的是在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内,一般性支付手段是利用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具有无限可兑换性的几种货币之间进行。基于此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发展如下:

蒙代尔所提出的流动性标准。蒙代尔在其1961年发表的论文《最优货币区理论》中提出要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去划分最优货币区的设想。此处所指的最优货币区范围既可大于一国国界,也可在一国国界之内。在最优货币区的范围内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可以完全流动的,而在范围之外则会存在流动性障碍。最优货币区内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种差异可以利用生产要素的流动去弥补区域间的差异,而在最优范围之外则可通过货币政策或汇率政策来平衡国际收支,以达到宏观经济稳定的效果。

2.2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有关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学者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法国、德国等也存在一定量的研究成果。尽管研究比较局限于西方国家,中国同样也是一个具有多样化区域特征的国家,伴随着经济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区域问题需要去解决。该如何制定与实施最有效的货币政策,用以缓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对于构建和谐统一的经济体系意义尤为重大。

2.2.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中起步较早,Scott(1955)在其发表的“货币政策区域影响”一文中提出:美国的信贷政策在从纽约像其他地区的传导过程中存在时滞性,并建议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协调整个调控体系去改变政策传导的速度与效率。即使其研究重点并未放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上,但却被经济学者们认定为开启区域效应研究的先河。Toal与Garrison、Chang的研究结论均发现美国各经济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Carlino和Defina通过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利用SVAR模型获取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的产业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大小相关的脉冲响应。他们还对新英格兰等五个核心区域也做了相同方式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五大区域的货币政策变化响应与美国整体的平均响应非常接近。Owyang和Wall(2006)研究了美国的各大经济区,结果表明,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都可以解释美国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1)国外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成因的文献综述

有大量文献探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这些原因大体上可归结为三类:

一是产业结构的差异。不同产业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和反应程度都不相同,Carlino和Defina的研究发现不同产业对利率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利率渠道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二是金融结构的差异,不同的金融结构受货币政策影响存在差异,而货币政策冲击必然会影响到各地区金融市场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融资的能力,从而影响到各区域的经济产出,Kashyap和Stein(2003)认为,银行大小主要体现在融资能力上的区别,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可以更多地发行长期债券来赎回短期债券,因此一个小银行组成份额大的地区要比一个由大银行组成份额大的地区更容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Cecchetti(1999)承担的LMF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如果信贷成本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贷款利率是否一致则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根本因素。

3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途径判断.......15

3.1货币政策传导途径......15

3.1.1货币渠道传导......15

3.1.2信贷渠道传导.....16

4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主体的区域差异分析......19

4.1金融机构差异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19

4.1.1金融机构影响区域效应的理论分析.......19

5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区域划分及区域效应的实证检验.......37

5.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区域划分和变量选取......37

5.1.1区域划分方法.......37

5.1.2变量选取......38

5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区域划分及区域效应的实证检验

5.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区域划分和变量选取

我国中央银行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却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的需求,从而引发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出现。本文将我国三十一个省市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采用1980年到2012年货币政策有关传导主体的年度样本数据,通过对我国八大经济区货币政策响应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

关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传统经济学家的研究中都将关注点放在是否有效上,而统一货币区内不同区域是否会产生不同反应的研究只是在近几年来才开始。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在同一货币区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区域的界定。

5.1.1区域划分方法

在区域划分方面,本文抛开了文献中传统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划分,而根据《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2005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提出的新综合经济区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分别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这种根据经济发展程度所进行的区域划分使得其更贴合区域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现实情况,选取的数据也更具有针对性,使实证分析更能准确反映现实问题。

6研究结论及不足的讨论

6.1研究结论

本文落脚在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下,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针对微观传导主体差异引发的区域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本文釆用1980-2012年各省的数据样本,按照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将其分类。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通过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居民信贷与企业信贷额的变化率展开对货币政策响应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效应。

(2)居民的贷款行为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我国不同经济区居民的消费与储蓄现状,得到了不同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性。再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居民贷款的变化率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各经济区居民贷款行为差异是引发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因素之一。

(3)本文又通过分析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企业结构差异的现状,定性研究了企业结构不同引发的贷款能力差异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再利用构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各经济区企业贷款数量的变化率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各经济区企业贷款行为差异是引发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又一因素。

6.2研究不足与讨论

由于本人学术能力有限,在加之时间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相关研究是个较新的课题,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还不多,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资料及数据不全等问题。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适合我国现状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完善,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历史数据比较缺乏。

(2)本文是限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贷渠道条件下,从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区域差异性来研究区域效应形成原因的。以上分析框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各经济区之间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通货膨胀的差异及地区经济开放程度差异等等,所以只是通过居民与企业这些微观因素去研究其对整个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显然在去除掉信贷条件假设之后显得不是很全面。

(3)在研究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传导主体差异时,本文是单独分开进行研究的。这主要是考虑到了构建模型的复杂性问题,但是分开分析不免会忽略掉传导主体之间的内生关系及共同作用下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差距。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