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体系选择——以持续贸易顺差为背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2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1.1.1 国外有关贸易收支的理论与观点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出发,经常项目包括了贸易项目、要素收益和经常转移三项内容。因为经常转移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无关,可以作为外生变量看待。而国际范围内的劳动力流动相对有限,在资本流动受限,贸易流动相对自由的时期,考虑经常项目问题时只需关注贸易项目即可。因此,在文献当中,有关贸易收支的研究与有关经常项目的研究其实是混同的,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传统的贸易收支理论认为,一国的贸易项目应该实现平衡。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世界上各国的贸易项目很少实现平衡,相对而言,“失衡”反而是常态,即要么出现顺差、要么出现逆差。近年来,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持续的贸易逆差,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持续的贸易顺差。就这一现象,学术界做出了很多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持续贸易项目失衡的原因、可持续性、以及调整措施。其中,国外的文献主要关注美国的贸易逆差状况,国内的文献主要关注我国的贸易顺差状况(这部分内容将在下一节讨论)。

1.1.1.1 持续贸易项目失衡的原因

目前,对失衡原因的分析,概括起来主要存在着三种观点:储蓄-投资失衡、汇率错配以及国际收支收入弹性差异。

(1)储蓄-投资失衡

储蓄-投资失衡的观点建立在对实体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贸易赤字就等于储蓄减去投资。储蓄-投资缺口分析指出失衡的产生是因为美国存在巨大的储蓄缺口,外围国用其储蓄剩余为美国的储蓄缺口融资、支持美国居民过度消费而造成,即美国自身结构性因素是造成失衡的内在原因。

1.2 国内文献综述

1.2.1 国内有关贸易收支的理论与观点

贸易项目失衡的调整同样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其影响是负面的。李向阳(2006)认为无论是采取哪一种调整方式,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都将是首当其冲的。原因至少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虽然2003年以来美国对石油出口国的逆差大幅上升,但那是油价上涨的结果。除非美国能够抑止油价的上涨,否则他就不能要求石油出口国为失衡的调整承担责任。第二,中国处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最末端——加工组装阶段。东亚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因此,只要东亚地区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不做根本性调整,中国对美的顺差格局将很难发生改变。第三,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由此也决定了中国是美国逆差融资的主要提供者。第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尚未完成,这也为美国向中国施压提供了口实。总之,贸易项目失衡的调整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外部风险。

大部分文献在提到政策选择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国内的结构性改革政策。如解俊贤、徐伟欣(2007)认为应该加快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包括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进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降低储蓄率,分流储蓄资金。张燕生(2006)认为应将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提升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毕吉耀(2006)必须加快调整内外需求比例,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这是抵御贸易项目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冲击的最有效途径;

2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体系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和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然而,直接达到最终目标是不大可能的,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通常需要用某些指标来表明现有政策手段的方向和程度,并让公众了解货币政策立场。原则上,这些指标相对来说必须是能够控制的,而且它们对最终目标变量的影响必须是能够合理预计的,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它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最终目标运用政策工具所要达到的中间调节目的。利率水平和各种货币总量经常被用作中介目标变量。除中介目标外,中央银行还常常设立操作目标,即货币政策操作要达到的短期直接目标,如基础货币、短期利率等。而用于实现这些货币政策目标的手段即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刘艳武,2004)。

以上几个方面通常只是考虑封闭条件一国的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我们不得不考虑汇率制度,因为汇率制度既是货币政策本身的一部分,同时也极大地影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有效性。

2.1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分析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最终调节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把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作为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标准,那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必然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也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2.1.1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的相互关系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在共存的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要同时得以实现是不可能的,往往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在失业过多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扩大信用,增加投资,刺激需求等措施,增加就业人数。但是信用扩大后,需求就会增加,货币供应量随之增加,容易导致物价上涨,加剧通货膨胀。英国学者菲利浦斯在研究中发现,失业率与物价及工资上涨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即失业率低物价上涨率高,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低,二者通常不能兼顾,而是此消彼长。

2.2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析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最终目标运用政策工具所要达到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中介目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与最终目标有着合理的、可预测的关系。货币当局为了经常掌握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利用一些反映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金融变量,作为观察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实现过程和效果的信号,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中介指标,货币当局可以比较各种政策工具对最终目标影响程度的尺度,从而根据最终目标的实现情况、在各种政策工具之间进行取舍和选择;二是中介指标可以表明工具因素和政策工具以外的因素究竟对中介目标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从而把政策工具因素变动效果与政策工具以外的因素变动效果区分开来。

从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由信贷计划向货币供应量转变的过程。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单独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后,于 1985 年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这实际上是把现金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看待的。但是由于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可以多贷多存,或通过同业拆借来扩大贷款规模,所以现金和货币供应量很难控制,于是从 1987 年开始把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993 年 12 月 25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1994 年,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开始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并按月对社会公布货币供应情况。在货币供应量层次的选取上,中央银行以 M1 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是因为 M1 与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密切相关,同时以M0 和M2 为观测目标。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 1998 年 1 月 1 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这说明,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传统指令性计划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已无可争议。

3 持续贸易顺差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 44

3.1 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理论视角...... 44

3.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回顾............ 44

3.1.2 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 ...................... 47

4 持续贸易顺差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59

4.1 稳定汇率:外汇冲销干预的可持续性分析 .............. 60

4.1.1 外汇冲销干预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60

5 汇率、利率调整与贸易收支 ........... 79

5.1 传统的贸易收支调节理论 .................. 79

5.2 从出口结构视角看汇率调整与贸易收支的关系 ...................... 81

5 汇率、利率调整与贸易收支

通过第五章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我国的持续的贸易顺差;二是现行货币体制(主要是汇率体制)。因此,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是减缓贸易顺差状况,二是改革现行的汇率体制。本章将沿着第一条思路,探讨在货币政策框架内调整贸易收支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本章将分别探讨汇率、利率的调整是否能明显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第二条思路留待下一章探讨。

5.1 传统的贸易收支调节理论

传统的通过汇率调节贸易收支的理论包括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理论、弹性分析理论、斯旺模型。而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最为常用,因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体现的是市场机制,而不是主动调节,斯旺模型是从内外平衡的角度出发,而弹性分析则直接考察汇率的变动将引起国际贸易的变动。弹性分析中最著名的理论包括马歇尔-勒纳条件、J 曲线效应。

5.1.1 J 曲线效应

最初的弹性分析理论忽略了时间因素,它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从动态角度看,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还取决于贬值后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的调整时间及程度。所谓“J 曲线效应”,即在一国货币实际贬值后,其经常项目是立即恶化的,往往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调整之后,这一状况才开始好转。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经常项目的变化就类似一个英文字母“J”,所以称之为J 曲线。

6 政策建议

依据前面各章的分析,本章将提出在持续贸易顺差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如前所述,在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范围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汇率体制与调整、资本账户自由化政策等。就货币政策目标来说,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稳定币值,尽管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除了稳定币值以外,还要促进经济增长,但作为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合理的,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在执行货币政策的时候都不会无视经济增长的情况。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不需要做大的调整。再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目前西方国家普遍把利率当作中介目标,而我国目前是把货币发行量作为中介目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从货币政策的工具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用利率工具,而我国目前更多的提高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在我国受到很大的制约,这一点我们将详细分析。

汇率体制的选择与汇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困境中的焦点,如前所述,它不仅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关,而且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关。因此,汇率的调整与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做出详尽的分析。与汇率政策选择密切相关的是资本账户政策,因为两者将互为影响、互相牵制。

货币政策的选择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货币制度的选择,比如把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这是长期的影响;二是货币政策的调整,比如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这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选择应该从近期和远期分开来考察,在近期,应该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在远期,应该是货币制度的选择。具体来说,本章将分析汇率政策、利率政策、资本账户政策在近期和远期的选择。

汇率体制的选择与汇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困境中的焦点,如前所述,它不仅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关,而且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关。因此,汇率的调整与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做出详尽的分析。与汇率政策选择密切相关的是资本账户政策,因为两者将互为影响、互相牵制。

由于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困境的根源之一,即持续的贸易顺差,并不能通过货币政策本身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根本解决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除了使用货币政策之外,还需使用其它手段缓和贸易顺差状况,这些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市场发展政策、价格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