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自 1987 年对外开放至今,我国凭借“中国速度”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以 GDP 为代表的经济指标每年都在刷新着历史记录,年增长速率一直在 10%左右,持续的经济增长依靠的是被誉为“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至 2014 年 3 月 1 日,据世界贸易组织初步统计数据,2013 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这标志着我国外贸出口的时代到来。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其外贸依存度很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的态势,当全球大环境出现问题时,我国的出口贸易领域势必会受到打击,由此产生的不利因素会像病毒一样在我国经济层面蔓延。纵观近三十多年来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2007 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成为大萧条之后最为严重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2007 年初,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破产,这一事件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次年九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破产标志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到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额下降。美国国内消费的萎靡和对于进口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的缩减。据测算,美国 GDP 每下降 1%,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额就会下滑 5%-6%。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8 年我国出口额回落 8.5%,11 月出现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使我们意识到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对的波及并不遥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感觉出金融危机犹如在我们身边发生一样,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冲击已无法完全避免,因此,我们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正常运转。
…………
1.2研究现状
Kiyotaki&Moore(1997)提出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是以金融机构和贷款人之间的资金链传递为基础的,金融危机在扩散的过程中,资本相互关联起着重要的作用[1]。Caramazza 等人(2010)从理性预期的角度解释了在经济上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两个国家也会产生经济危机的现象,一旦一个国出现经济危机,他国可能会出现危机国的资本抽逃,进而引致群体性抽逃,从而出现悲观的市场预期[2]。李小牧(2000)认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溢出效应包括贸易溢出和金融溢出,贸易溢出分为直接双边贸易型和间接多边贸易型,金融溢出也分为直接金融溢出和间接金融溢出[3]。范恒森、李连三(2001)在研究金融危机扩散的基础上,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把危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输就是扩散的过程,将金融危机的传导总结为即偶发性传导型和非偶发性传导型两大类[4]。范爱军(2001)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过程后,提出传导机制主要有 4 种,分别为:第一种是外贸和汇率层面;第二种是金融市场与游资层面;第三种是国际范围内债务层面;第四是产业间的联动机制层面[5]。安辉(2004)提出:金融危机从危机爆发国影响到其他国家主要凭借四种效应:贸易溢出效应、金融溢出效应、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等[6]。韩勇(2005)等将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净传染效应分为以下三种,这包括经济基础或政策相类似的经济型传染、政治情况和政策相类似的政治型传染、文明和文化相似的文明型传染[7]。吴耀友(2009)指出,金融危机的传导包括狭义上的传导和广义上的传导,狭义上的金融危机传导是指一般性的接触传导;广义上的金融危机传导泛指金融危机的传播与扩散,既包括接触性传导也包括非接触传导[8]。综上所述,关于金融危机传导的研究成果很多,归纳一下,通用的渠道为贸易、金融、心理预期三个。
………..
第 2 章 金融危机传染理论及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影响机制
2.1 金融危机传染理论
在当代国际经济交往中,国际贸易是其重要组成之一。全球贸易的发展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它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球经济因此而紧密地联系起来,仿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地存在。贸易传染是指贸易密切关联的国之间,由于其中某个国家因其自身原因爆发了危机,进而对于其在贸易往来上关系密切的一个或者几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本面造成了恶化,以致于引发这一个或者几个国家的经济发生危机。基于国际贸易这一载体,其传染渠道可以分为直接双边型贸易渠道也称为贸易伙伴型传染渠道和间接多边型贸易渠道也叫作贸易竞争对手型传导渠道。顾名思义,直接型双边贸易传导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直接贸易联系,而间接型多边贸易传染的渠道基础是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中进行直接竞争。金融危机发生国在其国内的经济出现下滑,进口需求减少,从而导致该国的进口量缩减。以典型的贸易伙伴关系的甲国和乙国作为例子,进行传导过程的阐述。甲国发生危机,进而影响到其贸易伙伴乙国:甲国发生危机→甲国的进口需求减少引致进口量下降→乙国的出口量减少→乙国的企业经济下滑→乙国的企业效益下降→乙国社会投资缩减→乙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乙国对甲国的进口需求也相应的减少,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
2.2 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
本文中所指的收入效应是通过影响危机输出国的国民收入实现的。当一国爆生金融危机后,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不管金融危机是由什么原因而引发的,或是属于什么类型,它都会对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出现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的现象,致使本国国民收入下降,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可知,保持其他因素恒定时,消费是收入的正向函数。当民众的收入不足时就会理性地减少日常的花销,与此同时,本国处在金融危机发生期必然会恶化人们对经济未来走势的看法,也会使该国居民缩减现期的花销。因此,该国民众对进口物品的购买欲望下滑,使得该国进口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贸易伙伴国出口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迹象。以 2007 年的这次危机为例,中国对外依存度较大,尤其是依赖于美国的进口,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是有所加强,因此,我国出口贸易始终没有与美国经济的增长相脱节。当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该国的经济下滑,信贷紧缩的局面导致全体民众收入不如从前,进而降低了对国外商品的购买欲望,导致我国贸易出口在国际市场的萎靡。
………
第 3 章 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12
3.1 指数的概念......... 12
3.2 指数指标体系的建立..... 12
3.3 指数分析方法的选取..... 14
3.4 指数指标权重的确定..... 17
3.4.1 层次分析法.... 17
3.4.2 B-P 人工神经网络..... 18
3.4.3 小结.... 19
第 4 章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传导路径分析....20
4.1 数据的选取......... 20
4.2 路径的分析结果....... 21
第 5 章 金融危机扩散的出口贸易影响指数的构建....28
5.1 指标的选取......... 28
5.2 金融危机扩散的出口贸易分指数评价....... 30
5.3 金融危机扩散的出口贸易影响指数综合评价....... 36
5.4 金融危机扩散的出口贸易临界值的确定......... 38
第 5 章 金融危机扩散的出口贸易影响指数的构建
5.1 指标的选取
实际有效汇率常常是以外贸比重为权重而获得的一种加权的平均汇率。实际有效汇率既将全部的名义汇率上的相对变化情况涵盖其中,又消去了因通货膨胀而对货币原有价值变化的影响,可以全面地反应本国货币对外的相对购买能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市场是受影响最大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两年时间里,金融市场指数成小幅度波动,可以看做是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但是从2007年开始,金融市场指数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到了2008年,金融综合指数的下降速度为这几年之最, 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2010年,这三年的时间里它一直表现低迷,看不出会反弹的痕迹。解释了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市场在出口领域中受到了重创,表现为对出口企业贷款利率上调,信贷紧缩,致使我国中小出口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汇率市场是第二大受到严重波及的市场,在2007年就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在受影响最为严重的三年时间里没有一丝回暖的迹象,直到2010年才开始攀升。汇率市场综合指数在2007年-2009年期间下降幅度达到0.6,为历史最大值,从2010年才开始回暖。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汇率市场的总得分从2007年的峰值一直滑落到2009年的谷底,实际有效汇率也表现出攀升的态势,从2007年的三年上升了11.7,2009年达到了100.71。中国汇率的上升直接表现在出口价格的变化,实质是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给中国的出口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
结论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使外商投资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科学地引导外商投资。政府应引导外商进行合理的投资,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进行外商投资的方向性转移。积极推进外商投资进入我国重要贸易行业,加强出口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把外商投资作为企业新的贸易增长点。同时,要注重多形式的外商引资。如果一种投资形式比率过高,会限制该外商投资企业的自身技术性发展,因为没有来自其他企业的技术挑战,就会降低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技术外溢。因此,利用引资的多种形式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同时能够缩短我国企业研发的时间,深化企业内部分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合理地利用外商外资。充分发挥外资在我国企业中扮演的合作角色与竞争角色的作用,通过与外商的融资合作,不仅使企业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还有力地增加企业的出口产能比例。合作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同样,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竞争压力也是一股推动力,本地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增加技术革新的投入,使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这样一来打破之前落后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