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基于信贷渠道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4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导 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能否起到预期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又有多大,对我们的经济生活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是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通畅,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就是把货币政策从金融领域传导到实体领域当中去,从而影响实体经济。如果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通畅,中央银行或者决策当局的政策意图就可以被顺利得从金融领域传递到实体经济中去,影响经济变量;否则,一旦传导渠道不通畅,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就难以对经济产生预期的作用。

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有多种形式,但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尚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不同于国外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还不密切,所以资本市场对投资与消费的作用有限,利率和非货币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信贷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利率渠道以及汇率渠道等多种渠道并存的传导方式,但由于以上这些问题将在短期内持续存在,所以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仍然是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主要还是通过信贷渠道来直接体现,具体传导过程如下:当实施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M)时,央行提高(降低)存款准备金率(DR),此时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L)下降(上升),从而加剧(减小)了银行的信贷配给(CR),那么依赖银行来满足融资需求的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将下降(上升),从而收缩(扩大)其经济活动,造成投资(I)和产出(Y)的减少(增长),如下所示:

就货币政策信贷渠道而言,企业是其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并且政策的最终受体还是以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由于来自银行的信贷资金(下文也称之为“银行信用”)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货币政策会通过信贷渠道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然而在现实中,绝大部分的企业还会使用另外一种短期融资方式——商业信用,并且商业信用在企业融资中同样占据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寻找研究思路,提出问题,从逻辑上寻找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并首先从理论层面对该课题进行分析研究。

2、选取研究样本,搜集数据,确定相关研究变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3、根据文章的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前提和假说;设计模型,采用Hausman检验等相关检验确定模型的可行性及具体形式,再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上文提出的假说;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和前文的分析研究得出最终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2.2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为导论,在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整体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等。

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及介绍与文章相关的经典研究理论。文章研究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商业信用对信贷渠道可能存在的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的产生正是由于企业较易受到来自银行的信贷配给,而商业信用对于企业同样具有融资作用,并且较易获得。在这部分通过对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并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也使得文章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模型的设计有据可依。

第三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介绍了我国货币政策主渠道是信贷传导渠道、信贷渠道不畅的原因、我国信贷配给的现状以及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情况等。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论证了商业信用存在的必然性、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用的可能性以及本文以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当货币政策紧缩时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合理性。

第四部分介绍本文实证分析所需选取的研究样本及实证变量,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文拟选取的样本研究周期为1998年至2007年这10个经济年度,之所以选择这一区间,是因为在这段期间内我国的货币政策整体是经历一个从紧缩到宽松的变动过程(1998-2001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2002年为过渡期,2003-2007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可以对紧缩时期和宽松时期进行一个对比,来研究在不同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替代性的差异。研究样本来自沪深证券交易所,选取在1997年之前上市并至少存续到2007年的制造业A股企业,并剔除ST类以及这10年间有经营异常或数据有缺失的企业。借鉴国内外文献对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变量的选择,本文用企业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及应付票据之和来衡量商业信用;用企业的短期借款来衡量银行信用。通过描述性统计来反映在现实中样本企业对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整体使用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潜在关系。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商业信用的范畴及其融资相关理论

这部分主要是对商业信用的范畴及商业信用融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介绍。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之所以可能会存在某种关系,主要是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商业信用同样具有重要的融资作用。而与银行信用相比,商业信用又在融资的获取、动机等方面有着诸多显著的不同。

2.1.1 商业信用的范畴

商业信用历史悠久,早在中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了商业信用的简单形式,在当时的交易市场上,顾客被允许先得到货物,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清款项。而在我国,秦朝的时候便出现了赊销这种早期的商业信用形式,而后在唐宋时期又得到广泛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逐渐演变成为上游供应商以商品让渡的形式为下游企业授信的一种盈利信用或者投资信用。如今,商业信用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间成熟的商业交易方式,还逐渐成为被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商业信用的定义可以概括总结为: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正常的经营交易的基础上,以延期支付或预收账款等形式产生的信用借贷关系。

商业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预付货款、经销代销、分期付款、补偿贸易和赊销商品等。按照信用的供求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赊销商品、预付货款等形式为代表的商业信用的供给,另一类是以赊购商品、分期付款等形式为代表的商业信用需求。本文主要是从商业信用需求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商业信用形式:

(1)应付账款

在所有的商业信用形式中,应付账款是最典型的一种,它是企业以赊购的方式从上游供应商那里获得的信用。在整个赊购过程中,企业向上游供应商购买货物或服务,经过约定企业并不需要立即付清货款,而是可以有一定的期限。这样作为买方的企业就从作为卖方的供应商那里获得以应付账款形式体现的商业信用。提供商业信用的主体是作为卖方的供应商,使用商业信用的客体是作为买方的企业,商业信用的对象是货物或服务,商业信用通过卖方供应商提供给买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需要立即付清货款,买方等于获得了对应付账款资金的占有与使用,缓解了自身的融资压力,而卖方虽然提供了信用,但也扩大了自身的销售,因此理论上这是买卖双方双向收益的过程。这种以应付账款形式出现的商业信用通常在买方市场较为多见。

2.2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理论

2.2.1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一般原理

Stiglitz(1987)在《不完全信息、财务约束与商业波动》一文中强调了信贷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他认为市场是存在缺陷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因此除了利率传导渠道之外,货币政策还应该有信贷渠道等其他传导渠道。1989年Berlank和A·S·Blinder在《信用、货币与总需求》一文中对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如何传导这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他们建立了CC-LM模型,也就是银行信贷模型。该模型是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银行贷款与债券不是完全替代的,借款人和贷款人根据银行贷款利率的大小与债券收益的高低在这两种资产工具中进行选择。因此,要想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清,除了需要商品市场(IS曲线)和货币市场(LM曲线)的均衡外,还需要信贷市场的均衡。所以IS曲线需要被更正为CC曲线,CC曲线是商品(Commodity)和信贷(Credit)的合称,代表商品市场和信贷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该模型中CC曲线会随着货币政策和信贷市场的变化而变化,CC曲线和LM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的债券利率和国民收入。在CC-LM模型中,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如下:当货币政策紧缩(扩张)时,银行的活期存款(D)将减少(增加),LM曲线向左(右)移动(LM1到LM2),从而使利率升高(降低),产出也将减少(增加);而此时CC曲线也将随着银行贷款供给的减少(增加)而左移(右移),最终导致产出的减少(增加),由Y1到Y2。该传导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

货币政策紧缩(扩张)?货币供应量↓(↑)?信用供应量↓(↑)?投资↓(↑)?总产出↓(↑)

基于CC-LM模型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意义在于,即使存在“流动性陷阱”致使利率传导机制完全失效时,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变化信用供给量来使CC曲线移动,进而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

如图2-2:

第三章 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18

3.1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18

3.1.1 信贷渠道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18

3.1.2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不畅的原因............. 19

第四章 变量的选取及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25

4.1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分析.............. 25

4.2 样本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27

第五章 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5.1 实证方法.............. 31

5.2 研究前提和假说.................. 31

5.2.1 研究前提................... 31

5.2.2 研究假说........... 32

第五章 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商业信用对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是否存在阻滞作用,结合上文的理论分析,文章的实证将这个问题转化为研究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之间的替代关系。在模型中本文采用商业信用作为因变量,而将银行信用作为自变量,在具体的实证模型中又将替代性问题转化为检验银行信用系数的符号及其显著性,如果银行信用的系数为负且显著,则说明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具有替代性,替代关系是成立的。

5.1 实证方法

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为 1998-2007 年具有 10 年跨度时间的 A 股市场制造业企业的数据,由于本文需要对这段时期内相关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需要用到时间序列与截面的混合数据,即面板数据(panel data),因此本文采用的实证方法就是基于一个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面板数据模型相对于普通的时间序列模型或者截面模型具有以下的优势:(1)降低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2)能够更好得掌握截面个体之间的差异;(3)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适合分析某个因素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估计的效率更高。

5.2 研究前提和假说

5.2.1 研究前提

本文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一个前提:商业信用本身是一个独立变量,不受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商业信用与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一样都是从非正规渠道获取的融资,有别于银行等正规渠道融资,属于正规金融市场以外的“体外循环”。但与其他形式的体外循环不同,商业信用的存在又有其合法、合理性,它不仅是一种融资行为,也是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央行很难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调控。Ge 和 Qiu(2007)以及石晓军等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也有学者例如于泽和龙伟(2012)通过设计模型,来验证商业信用的外生独立性。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全文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在我国商业信用在企业融资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商业信用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如上文分析所示,通过对样本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有使用过商业信用,并且商业信用在其总负债中所占的比重也达到 35.01%,并且该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近几年甚至有超过银行信用的趋势。在本文研究的同时,笔者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过苏州太仓地区的八家中小企业,与企业主或财务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谈。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所有被调研企业都有使用过商业信用,当被问及到使用商业信用的动机时,企业主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支付方式、质量保证以及资金紧张等,大部分企业也都认同商业信用所具有的融资功能。与银行信用不同的是商业信用对于企业来说期限短、周转快、可以循环使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获取也相对容易,因此商业信用可以很好地缓解企业所面临的短期融资压力。如果政策当局能制定完善的扶持措施鼓励和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那将对缓解我国企业,尤其是许多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也正是由于商业信用在我国企业融资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商业信用可能会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会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

商业信用在企业融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与银行信用相比,其在融资期限、资金来源、获取方式、获取难度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因此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可能会存在某种关系。通过对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当企业能够获得较多的银行信用时会减少对商业信用的使用,而当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用时也会使用较多的商业信用,说明关于商业信用能够替代银行信用的替代假说是成立的。按照文章的理论分析,替代假说主要来源于企业受到的信贷配给现象。当企业面临来自银行的信贷配给时,其获得的银行信用就会减少,资金缺口就会产生,为维持正常的经营生产,企业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而商业信用作为企业日常使用最频繁并且获取相对容易的一种融资来源,会更加受到企业的依赖。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