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日本留学论文,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日本文化的核心》中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首先笔者陈述了该翻译实践报告的意义,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频繁的交流,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中国的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
第1章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当今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更是催生了中日两国民众双方之间的探索求知欲,因为交通工具的变迁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日本旅行,在新冠疫情出现前,中国赴日游客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访日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多,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一些社交媒体认识、了解日本的文化,中日两国间的民间交流愈发活跃。
日本留学论文怎么写
而对于日本的研究,中国学者们也从未中断过,其中,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也并不少见,截止至2021年9月,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日本文化研究”的主题,出现的相关文献数量则达到1831篇,分别从各种角度以及领域对传统以及新兴的日本文化进行分析论述;但将主题限定至“日本文化的核心”或是“日本文化的本质”等字眼时,出现的论文数量则大大减少,截止至同样时点,文献数量降至248篇和6篇。由此可见,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中,中国学者对于日本文化的核心、或是本质的内容相关研究并不多见。
......................
第2章翻译实践简介
本次笔者翻译实践所选取的素材为《日本文化的核心》,此书由株式会社讲谈社于2020年4月1日出版,作者为松冈正刚,是日本著名实业家、编辑以及论述学者,历任东京大学客员教授、帝塚山学院大学教授,被称为日本文化研究第一人,亦被喻作精通日本文化的“知识巨人”。全书共分为十六讲,前三讲内容较为重要,讲述了日本初期阶段的文化发展,是对后文的铺垫,因此笔者选择了前三讲部分内容作为翻译实践的对象文本。
第一讲以“立柱”为题,先是介绍了中国的水稻、铁器以及汉字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接着引入日本的柱文化,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生活,用大量具体的事例阐述“柱”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第二讲以“跨越和汉边界”为题,例举从古至今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往来事例,接着介绍日本学习汉语、并将其与日语结合的具体过程,随后论述出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将其融入自身、发展出独特的日本文化的过程,以及近代大量引入西方文化、致使日本出现问题的结果;第三讲以“祈祷与收获”为题,提到了大米对日本人的重要性,以及日本改良培育出新水稻,最后介绍了有关大米、水稻、秧田的祭祀仪式活动。
......................
第3章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3.1文本分析
笔者所译文本为《日本文化的核心》中前三章部分内容,主要描述日本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日本、发展出自身的日本文化的过程,具体包括古代日本共同体的原点“柱文化”、汉语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于日本人来说极其重要的“大米信仰”。
该文本的特点如下:首先,作者在介绍日本文化时,提到较多人名等专有名词、地理方面的专业术语和大量文化负载词,且相当一部分文化负载词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说法;其次,在该文本中,小标题众多,在每个具体内容前都有小标题进行概括,不少小标题内涵丰富,表面上看很难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最后,该文本中大部分句子较为平实并且非常简短,少有长难句,但较多句间逻辑复杂、且有大量重复词句出现,并且在部分章节中还出现了用日语解释相关日语文化的现象,若是按照原文简单处理则会造成译文不自然、冗余难懂的问题。
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将各类文本体裁分为三大种文本类型,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且纽马克认为同一文本可能兼具多种文本类型特点。根据该类方法划分,笔者所译《日本文化的核心》以讲述日本文化事实为主,属于信息型文本类型。
...........................
3.2译前准备
为了保证此次翻译实践活动顺利完成,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译前准备。笔者首先对全文进行通读,大致把握作者对于全文整体的写作风格与具体内容,同时阅读一些与日本文化相关的平行文本,例如《日本文化研究》(荆苗苗、刘晓昱、张华.2020)、《日本文化史研究》(内藤湖南.2018)等著作。
其次,笔者整理罗列出该文本中出现的所有小标题,以便笔者更好地把握全文走向。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使用纸质词典和互联网等辅助工具来查找专有名词和相关资料。纸质词典主要包括《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互联网主要包括雅虎日本、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在线翻译网站,在此基础上开始正式翻译。
日本留学论文参考
...............................
第3章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3
3.1文本分析.................................3
3.2译前准备.............................4
第4章案例分析......................................5
4.1词汇的翻译................................5
4.1.1专有名词.........................5
4.1.2专业术语.............................7
第5章结语...........................21
第4章案例分析
4.1词汇的翻译
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作者在介绍日本文化时,提到较多人名等专有名词、地理方面的专业术语和大量文化负载词,且部分文化负载词无法在汉语当中找到对应的说法,笔者认为具有探讨的价值。因此在本节中,笔者将词汇部分分为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和文化负载词,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
4.1.1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是指人名、地名、公司名、机关名、报刊名等名称(李铭,2014)。该文本作为讲述日本文化的信息型文本,读者为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作者在讲述日本文化时,经常提到一些与之相关的专有名词,笔者在初译时就直接将专有名词按照其固有的意思翻译了出来,但笔者注意到,部分专有名词是为了凸显作者想达到的某种效果,因此,对于专有名词部分,笔者采取了增译、意译的翻译方法。
例1
【原文】岡本太郎を驚かせた火焰土器は中期の長野県や新潟県に集中しています。
【译文1】使冈本太郎为之惊叹的火焰型土器就集中在中期时的长野县和新泻县。
【译文2】使日本建筑大师冈本太郎为之惊叹的火焰型土器就集中在中期时的长野县和新泻县。
此处的专有名词为人名“冈本太郎”。原文主要讲述了隆线文土器经过前期、中期、后期和晚期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绳文土器,而使冈本太郎为之惊叹的火焰型土器就集中在中期时的长野县和新泻县。笔者在初译时将“岡本太郎”直接翻译为“冈本太郎”,但在笔者校对时查阅资料发现,原文中提到的“岡本太郎”是一位在日本极负盛名的建筑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日本民族特色。他以日本历史上发掘出来的上古时代的出土文物为素材,创作出了一批富有现代审美意义的作品,为日本人名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王焕,2017)。因此,作者在此提到的“岡本太郎”在日本应是广为人知的,并且火焰型土器能让“岡本太郎”为之惊叹是很难得的,此处突出了火焰型土器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在纽马克交际翻译的理论指导下,采用增译的手法,将“岡本太郎”的身份地位补充了出来,使中国读者能够看到“岡本太郎”时能够达到与日本读者相似的效果,既可以认识到“岡本太郎”的地位、又能感受到火焰型土器的重要性。
.............................
第5章结语
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日本文化的核心》中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首先笔者陈述了该翻译实践报告的意义,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频繁的交流,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中国的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但出现“本质”等词语的文献并不多见,而笔者所译文本为被称为日本文化研究第一人的松冈正刚所编写,有助于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化进行更深刻、更本质地研究,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其次,笔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及译前准备,该文本为信息型文本,作者介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变化。笔者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小标题以及句群三大问题点,并做了相关的译前准备,在纽马克关于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并且在译后进行了自主校对与他人校对的工作。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笔者探讨了专有名词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某些专有名词可以进行适当增译,以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达到和源语读者接近的阅读效果,对于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说法的文化负载词,笔者采用了解释性翻译与加注的方法,使读者在原文中阅读负担小,同时又能明白词语的含义;对于小标题的翻译,笔者没有局限于原文的形式,而是将每个标题下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该标题,译出符合标题特点的译文,使读者一目了然;笔者也重新组合的源语句群中的语序,使其译文看起来更加自然易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