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7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研究,本文即从 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文本及相关评论文本出发,研究“一体化”文学体制的开端、发展与形成过程,考察不同文学力量、多元文学思想立场的冲突、斗争及融合、统一,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那段时期小说的发展、文艺思潮、社会背景的演变等,这是本论文展开研究的预期目标。小说文本创作及小说批评推动文艺思潮的演变,文艺思潮反过来又折射到小说文本和批评文本之中,所以以当时权威理论刊物《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及批评文章为研究对象,既可知当时小说发展,又可洞察当时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的演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949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军事斗争都基本取得全面胜利后,共产党领袖及革命文艺的主要领导者都意识到文艺工作也应与社会时势、国家政治、军事实力对比等转折同步,并与其都保持高度一致,也应取得全国范围内的控制性的、压倒性的“胜利”,

应全力推广延安文艺整风确立的工农兵文艺新方向,着力推介解放区文艺工作的经验与成果,旨在形成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延安文艺模式为学习模板、以无产阶级文学形态为绝对主体、主导的“一体化”的文学形态。
作为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在谈到 1950 年代开始形成的主流政治话语与文学“一体化”现象时,我们不应流于一种简单的贬斥、决绝的批判,或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全部否定,而应持客观的、研究的态度。我们对“一体化”概念的阐释和运用,不应忽略在这种“一体化”文学格局下“多元化”力量、各种文化派别、不同文学权力之间的抵牾与冲突;而这些力量的产生、力量间的冲突与博弈,是如何一步一步最终归于“一体化”的形态,即“一体化”的具体演变、形成过程、呈现样态等,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本论文拟通过深入分析 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文本及围绕其产生的评论文章,探究“十七年”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内部话语如何从多元、冲突到同一与和谐。本文锁定热议聚焦点,并解析聚焦点产生的原因及周围文学生态环境,从而更深地理解小说热议背后的社会思潮变化、意识形态冲突、文化背景冲突、文学权力博弈、文艺政策演变等,着力探讨文学“一体化”的具体形成过程、演变阶段、具体分期等问题,以及其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分布、抵牾、冲突、消解及最终如何被体制所规训的“一体化”文学发展进程。
............................

1.2 基本概念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一体化”的概念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洪子诚最早使用“一体化”的概念,是在 1996 年他那篇《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 年第 5 期)中。作为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成熟的、新高度的洪子诚 1999 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回到历史现场、深入某种政治历史情景的“里程碑”式文学史著作。在该作前言中,洪子诚再次谈到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问题。在《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一书中,洪子诚又一次指出“一体化”这个概念包含如下三层含义:第一,“一体化”是一种演化过程和生产方式;第二,“一体化”是一种文艺生产和组织方式;第三,“一体化”是一种文学形态。
笔者正是在洪子诚“一体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他的思路进一步展开,并对其部分结论予以修正或补充。本论文具体展开的是洪子诚“一体化”含义中的第一点,这也是本论文寻求的创新点所在;试图修正补充的是洪子诚“一体化”要点中的第二、第三点,尤其是第三点。笔者认为,在十七年时期,虽然总体来说文学生产是统一组织的,但作家、批评家、文学编辑作为个体还有一定活动空间,或自由发挥空间。只是这种自由发挥若有逾越毛泽东文艺美学理想之处,就有可能被“紧跟”的批评家和读者理解为错误而予以批评或批判,吻合者则被表扬、推崇。到了 1966 年《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发表,一切不完全吻合毛泽东文艺美学理想的作品不再具有公开发表即合法存在的可能。此时,文学“一体化”才真正形成。这种“一体化”,并非原先意义上的“左翼文学”或“革命文学”一体化,实际是以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为基准的“一体化”。

..........................

第二章 “一体化”开端期: 批判与希冀(1949-1955)

2.1 真实、多元的文本世界:“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1949-1955 年,从社会性质发展上看,基本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从文学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属于解放区个别地域的文学形态向全国范围推广的时期,而从小说创作实绩上看,作品大都属于以革命历史和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作品。考察该时期《文艺报》,“热议小说”共有 11 篇,具体篇目如下:

......................

2.2 层级与体制的建立:“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该时期 11 篇“热议小说”,为 10 位小说家(其中有两篇小说,都是路翎创作的)所创作,创作主体的具体情况如下:

2.2.1 文艺界“会师”队伍构成
1949 年全国基本解放后,文艺界也实现了跨区域(解放区、国统区、海外各地等)、跨阶层(工农作家、部队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等)、跨文艺形态(延安新文艺、左翼革命文艺、愿意改造的旧文艺等)的文艺工作者的胜利“会师”,该“会师”队伍主要包含三个作家团体,从作家身份上考察,这三个团体属于三种类型,从解放后所处的文坛位置上考察,这三个团体又处于三个高低不同的层级。
..............................


第三章 “一体化”发展期:中断与推进(1956-1962) ................................... 70
3.1 超越现实的理想与浪漫:“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 72
3.1.1 高大理想人物形象的出现 ..................................... 73
3.1.2 理想烛照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书写 ............................... 77
第四章“一体化”形成期:统一与确立(1963-1966) .................................. 114
4 4.1 完美与纯粹:“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 115
4.1.1 完美典范“超人”形象的出现 ................................. 115
4.1.2 阶级斗争主题的一致表现 ......................... 12
第五章 结语 ............................................................... 160
5.1 1949-1966“热议小说”创作再认识 ................................. 160
5.2 1949-1966“热议小说”批评新思考 ................................... 163

第四章“一体化”形成期:统一与确立(1963-1966)

4.1 完美与纯粹:“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由于国家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日益政治化、同一化,与前面两个时期相比,1963-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不仅数量少,而且文本内容趋同,具体情况,请参看下表:


4.1.1 完美典范“超人”形象的出现
1963-1966 年间,《文艺报》曾分七次在主要版面上讨论、批评了创作中“中间人物”的问题。参与讨论的人员认为“写中间人物”的理论主张,是同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最主要、最中心的任务——创造英雄人物的任务相违背的,将“写中间人物”作为文艺创作的最中心任务,明显地是反对党的主流文艺方针,反对以塑造社会主义英雄人物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最重要的任务。所以,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反动的,是打着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招牌,贩运资产阶级的、修正主义的私货。当时讨论的最后定论是:社会主义文学,不应将“中间人物”的塑造当作主要任务,而应将塑造正面的、先进的、优秀的、高大的、完美的人物形象当作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这一时期,“热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不再是历史中的英雄,而多是现实中先进、优秀的人物,并且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提高和升华,是完美的、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的正面人物形象。塑造出社会主义英雄人物的高大、完美与光辉形象,是这一时期“热议小说”的主要创作目标,孟繁华在相关论著中指出:
20 世纪特殊的历史环境,孕育出了无数的时代英雄,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战时,还是风和日丽的今日,英雄形象总是层出不尽。作为时代精神的表征,他们在转述中被重塑和再造,他们不是平凡的普通人,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超人。不止他们的壮举令人不能企及,他们的精神也令人难以追随。

..........................

第五章 结语

5.1 1949-1966“热议小说”创作再认识
《文艺报》作为国家级、重量级期刊,对当代小说的创作是有极为关键的影响的。《文艺报》通过对某部小说作品的推崇和鼓励或批判和否定,来塑造社会主义小说应有的、符合规范的创作模式,为文坛树立小说创作规范,构建一种创作秩序。
“热议小说”作为小说中被集中关注的一部分,其作品本身存在着文本张力,“热议小说”自身具有题材的先锋性、内容的复杂性、人物的引领性和主题的时代性,大都是充满话语冲突和文化张力的文本,其中的人物形象刻划、故事情节设置等也都反映着时代精神和社会主流,作者对生活、对文学的理解和思考也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他们所反映的革命战争故事和现实生活(包括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工业建设、知识分子改造等题材)都是历史上真实、客观存在过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