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初《爱国白话报》述略
第一节 启蒙路径的转向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大体都以“启蒙”为立身之本,从 1897 年创刊于上海的第一份以启蒙为要旨的《演义白话报》,到此后延续二十余年的白话报刊莫不如此。但由于政治立场、地域环境、民众素养不同,尽管几乎所有的白话报刊都宣称开通民智,启迪下层民众,但其实质的启蒙对象、效果、策略却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创办白话热潮起于上海,但是白话报纸真正深入下层民众并造成巨大影响,却是在京津两地。
早期南方白话报的创办者多是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较为出名的有举人裘廷梁,于
1895 年 5 月份在家乡创办《无锡白话报》(第五期之后改为《中国官音白话报》),要人通过阅读白话报而“当尽天下之民而智之”,多维新改良的论调。项藻馨 1901 年 6 月份在杭州创办《杭州白话报》,也标举“开民智”、“作民气”的宗旨,论调趋于激进,有民族主义和革命倾向。革命志士林獬于 1903 年 12 月份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宣扬民族意识、民权意识、科学意识,以此来启蒙大众,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此外,还有陈独秀在家乡芜湖,于 1904 年 3 月份创办的《安徽俗话报》,鼓吹爱国思想和民族民主主义精神。1906 年 10 月份竞业学会在上海主办的《竞业旬报》,表面大体标榜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的主张,实质上是要鼓吹民族主义革命。上述的报人报刊无论其政治立场如何,用新思想、新观念或旧知新解的方式,来启蒙民众的主张是一致的。但也正是受到报人的身份学识、报刊政治立场的影响,报刊内容呈现的整体风貌与一般下层民众还有一定距离,报刊的受众还有很大局限。
........................
第二节 民初政局与《爱国白话报》的生存环境
戈公振评价民初报界时称:“民国以来之报纸,舍一部分杂志外,其精神远逊于清末。盖有为之记者,非进而为官,即退而为产业所化。”确实,进入民国之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一些报刊沦为党派机关或者个人机关,一些记者利用舆论作为进官的手段,报刊的商业化愈发浓重,甚至沦为金钱主义至上,启蒙精神渐趋滑坡,报刊趣味性、娱乐性的内容增多,多迎合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爱国白话报》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创刊的,不可避免有以上报刊的共性特点,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延续晚清以来启蒙爱国的立场,同时为了生存也引入消闲策略,注重下层市民阶级的市场。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人们沉浸在共和初建的兴奋之中,极大的鼓舞了民众建设民主富强的现代国家的愿望。人民期盼 1913 年早日到来,因为国会将在是年召开,宪法将在是年制定,正式总统将要选出,正式政府将要取代临时政府,中国将迈向正式的政治民主化道路。但这种愿望很快被粉碎,实行政党政治,结果全国突然出现众多以追逐自己小团体私利的政党,没有原则和公心,缺乏使命意识和政治担当,同时国会议员也大多不能为选民负责,很容易为金钱收买,被时人讥讽为“猪仔议员”,再加上宋教仁被杀,以及随后的二次革命,使得人们对政治普遍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也加紧了对舆论界的控制,通过办御用报纸、金钱收买报人、摧残报业迫害报人达到个人目的。对新闻界舆论界迫害最为严重的是 1913 年“癸丑报灾”,据新闻史家记载,袁世凯为压
制反对其称帝的舆论,在 1912—1916 年间全面迫害报刊,这期间至少 71 家报刊被封闭、49 家受到传讯、9 家被军警直接捣毁,至少 24 名记者被杀害、60 名被捕入狱。全国报纸 1912 年有 500 多家到 1916 年已不足 130 家。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报人受难事件,有江浙《江汉日报》的主笔邵飘萍被捕入狱,北京《正宗爱国报》主笔丁宝臣以“受贿赂造谣,为秘密机关”等罪名,被判处死刑。混乱的政局与恶劣的舆论环境,使得《爱国白话报》在创刊之时就面临严峻的考验。
..........................
第二章 小说类型与代表作家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的小说类型
清末民初北京出现大量的白话小报与文言大报,以不同的受众为对象,共同承担传播新闻、启蒙民众的任务。但在初始阶段它们对小说并不是很看重,甚至把小说当做报刊附属的小玩意,随着小说地位的提升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认识到小说版面对促进报刊销量的重要作用,小说渐渐成为各个白话报刊不可缺少的栏目。不同于同一时期的上海,北京一直处于专制等级体制政治统治下,社会风气相当保守,中下层市民阶级的欣赏趣味与思想状态比较传统。正如有学者指出:“北京与上海不同,北京从未成为上海那样国际化的商埠,工商业者和城市平民的生活也从未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过长的政治化历史严重地遮蔽和剥离了北京作为都市的存在,它的主要身份是高度政治化和符号化的‘首都’。”由于处在政治的中心,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北京一些文人感受到新思想新观念,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所以北京白话报刊小说在主题、题材、宗旨上都较为偏向传统,《爱国白话报》上的小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
从总体上看,清末民初的小说,基本都会受到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无论是响应梁氏早期南方报刊上的政治小说、谴责小说,还是随后疏远政治、远离崇高的文艺期刊上的言情小说,在小说观念或者宗旨上,都有意无意的回应梁氏小说理论与宗旨。当然北京白话报刊小说也不例外。有学者指出,彭翼仲是清末北京报纸刊载小说的发起人,并且刊载白话小说已被其时的报纸所效仿,较早刊载在《京话日报》上的白话小说是《猪仔记》和《侦探记》,明显有新小说的路子,宣扬合群、新民、反帝爱国,以小说为改良社会的利器。进入民初之后,小说有一个很大的转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小说家对小说的认识与晚清不尽相同,有着比晚清更强的“拟古”色彩,似乎向传统小说回归。的确,随着政治热情的消退,之前小说被赋予的改造社会的神话,被社会实践所否定,小说的地位出现了由中心向边缘转移的趋势,小说的政治、社会功能被弱化,而娱乐、消闲的传统小说观念抬头。把小说作为遣情游戏的工具,是进入民初部分文人的选择,但是毕竟民初作家都是经历过“小说界革命”的洗礼,那种借小说唤醒当世、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烙印还是很明显的。
........................
第二节 “报界小说权威者”徐剑胆
20 世纪初年,北京形成创办白话报的高潮期,围绕着各个白话报刊也出现了报刊小说家群,比较著名的小说家有文实权笔名市隐、王咏湘笔名冷佛、蔡友梅笔名损公、庄荫棠笔名耀臣、徐仰宸笔名剑胆、程道一等人,他们活跃在各个白话报刊上,有着共同的创作宗旨,虽创作大量作品,也很少有主流文学史提及,但他们在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正如管翼贤指出的“按报纸上之小说,乃占社会教育最大部分,提倡良风美俗,奖励忠孝节义,发挥深远奇妙思想”,不难看出这批小说家在青年教育、引导风俗、提倡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一、白话报通俗小说大家
关于徐剑胆本人的详细介绍,目前学术界还未见专门学术论著,只能从前人的记录和发表的小说中,那些具有“自传”性质的“插话”来大致了解。管翼贤在《北京报纸小史》中讲到:“徐仰宸,笔名剑胆。三十年来,在各报著小说,其数量不可计。堪称报界小说权威者。”另外还有几个常用报刊笔名,如涤尘、自了生、亚铃、哑铃。《爱国白话报》第 6 号到第 11 号推出小说栏目时,在报头“阅者注意”中谈到:“增刊小说一种,已延定大小说家剑胆先生担任撰述,一二日内即可登出。先生理想绝高,笔力尤活泼跳脱,雅俗咸宜,所撰小说理趣饶多耐人寻味。”尽管有吹捧之意,但也看出徐剑胆的影响力,据导师胡全章教授考证,徐先后在《爱国报附张》(1906 年 11 月至1913 年 7 月)、《天津白话报》(1912 年 7 月至 8 月)、《正宗爱国报》(1906 年—1913 年)《爱国白话报》(1913 年 8 月至 1923 年)、《京话日报》(复刊时)、《实事白话报》(1923年—1925 年)等创作小说总量当在 650 万字以上,篇目总数约在 200 至 300 部之间。这一创作实绩,堪称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小说大家。从创作时间上看,跨越了清末至五四时期,从作品呈现出的面貌来看,前后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十年笔耕不辍,对于一位职业报刊小说家是难能可贵的,但遗憾的是徐却没有一部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这固然与报刊的散轶和受众的对象有关,但也与作者本人的创作定位有关。作家曾自述道:“在报上作小说这件事,看着容易,内中的苦处,凡我们这一行都能知道,反正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遇见不知道的,一定吹毛求疵,楞拿着石头记、水浒传来比,说瞧瞧人家那个才叫笔墨呢,那才叫作小说呢。
.........................
第三章 主题意蕴与文体特征 .......................... 25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的主题意蕴 .................. 25
第二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的文体特征 ................ 36
第四章 伦理焦虑与“京味”文化因子 .................... 45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背后的伦理焦虑 ......................... 45
第二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的“京味”文化因子 ............. 48
第四章 伦理焦虑与“京味”文化因子
第一节 《爱国白话报》小说背后的伦理焦虑
民国成立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兴奋,但很多人甚至还来不及为新时代欢呼,就发现进入了更加令人沮丧的时期。正如一些学者所讲的:连“民国”怎样来的还顾不得弄清楚,中国人已经生活在“民国”的旗帜下。翻阅《爱国白话报》“新闻”栏目,清晰可见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宋教仁被刺、内阁丑闻、江西事件、以及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等,可谓乱象丛生令人眼花缭乱。另外,由于西方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上到下都受到波及,不仅物质生活上模仿西人,而且还刻意追求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尤其对下层市民阶级来讲,学到的仅仅是皮毛而已。一方面是中国现实的动乱,官员腐败寡廉鲜耻,流氓无赖专营投机混迹官场。另一方面西方自由、平等等诱人的观念,使得部分人以此为招牌,招摇过市,实为跳梁小丑。在这双重的压力下,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维持社会秩序的观念受到冲击,由此带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本身就属于市民阶级的作家,必然回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寻求改良救弊之法,但是现实社会土壤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苦口婆心的为传统伦理道德摇旗呐喊,究竟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这些报刊作家们也不得而知,但又不得不以此作为回应,来捍卫传统伦理道德所形成的稳定秩序。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