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象世界到艺术符号--论沈从文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的体验性描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48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以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对湘西自然景物的体验性描写为对象,以符号学为切入点,结合心理学、语言学、叙事学等内容,旨在从发生学角度剖析沈从文如何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情感体验对湘西自然景物进行绘画式和音乐性的描写及美化,从而将湘西自然景物上升为一个具有视觉、听觉审美特征和特殊情感意义的符号系统。

第 1 章 视觉体验与沈从文作品中景物描写的绘画式表达

1.1 对湘西自然景物的视觉体验与作品中景物描写的画面呈现
中国传统绘画跟西洋画相比,在“外师造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得心源”,即更加注重画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意”,这里的“意”指画家赋予其作品、图像所具有的寓意或象征含义;王维也曾在《山水论》中说,“凡山水画,意在笔先。”因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意象造型,意在前面,意在笔先,作家往往是先有一种观念、一种体验,再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传递出来。沈从文在将湘西自然景物描绘成画卷之前就是先有一种“美如画”的视觉体验。

1.1.1 沈从文眼中之湘西:美如画卷

著名画家郑板桥在论画时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述,生动地概述了艺术发生过程中行为主体在艺术行为中的心理创造过程。从视觉体验到的客观形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面塑造出的形象,是绘画作品完成的关键步骤,也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再现客观事物的重要过程。沈从文的湘西画卷能够得以完整呈现,首先在于他对湘西自然景物产生了画卷般的视觉体验。此外,受作家本人文化、生活态度、艺术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画卷又带有自身的独特性。

湘西景色构成灵动的美丽画卷。泛生命意识是苗族人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在苗族人看来,自然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是像人一样也具有思想和情感,具有无穷的精神力量。受泛生命意识的影响,沈从文在通过视觉观察自然景物时会赋予自然一些人格化的精神内涵,让自然环境灵动起来。于是,湘西的自然景物在沈从文的视觉体验中成为了具有灵气的“美丽画卷”:

........................

1.2 沈从文景物描写的视觉构成及其特点
沈从文笔下的自然景物(即心中之湘西)和中国山水水墨画具有相似的视觉特征,沈从文将自己对湘西世界的视觉体验(即眼中之湘西)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加工,完成了对自然景物的绘画式描写,使自然景物成为了一副“水墨画”(即手中之湘西)。

1.2.1 画之色彩:浅中藏深

色彩是中国画特有的语言。水墨画采用中国画特有的材料——墨为主,加以不同比例的清水形成“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不同的浓淡层次。用墨的精妙之处在于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留有余白。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呈现出朴素淡雅的水墨色彩,在一些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沈从文“用墨”浅中藏深,善于用平淡的色彩描绘丰富的自然景物,具有“笔简意繁”的笔墨美。如沈从文作品中一些有关色彩的词颇能激发人的想象:“秋天节候华丽了这一片大坪,农事收获才告终结,田中各处皆金黄颜色的草积,同用白木作成的临时仓库,这田坪在阳光下便如一块东方刺绣。城堡后面所依据的一支山脉,大树千章,葱茏郁合,王杉向天空矗去,远看成一片墨绿。”沈从文在描写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景物时,仍然用的是简单素雅的词语,如“金黄颜色”、“白木”,“一片墨绿”等简洁明了地概括出了景物的特征。作家直接写“草积”、“临时仓库”而没有去刻意描绘农人们收获时的场景,留有想象的空间。把田坪比作一块东方刺绣,是因为东方刺绣特别是湘地的“湘绣”实为生动逼真,在民间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让人联想到农人们在田坪间躬耕劳作的辛苦和大获丰收之后的喜悦。黄色的田坪作为“刺绣”的底色,金黄的草积和白色的仓库则作为“绣花”点缀其间;城堡后的众多大树和矗立的王杉融成一片墨绿,衬托着这块黄色的精美刺绣。这一副丰收图,色彩雅致,浓淡相宜,寓意深远。
..........................

第 2 章 听觉体验与沈从文作品中景物描写的音乐性

2.1 沈从文乡村生活体验与作品中田园牧歌的音乐呈现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具有“力的图式”,而“正是外部事物与内在情感‘力的图示’相似,才有可能激起人对外部事物的审美经验,从艺术作品的形式中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生命运动形式。”1沈从文有过难忘的乡村生活体验,湘西牧歌般的自然环境和美妙的音乐氛围激起他心中对“世外桃源”的美好向往,也与他的审美观、文学观联系密切。

2.1.1 湘西牧歌般的环境与沈从文的“和谐”审美观
一个民族的艺术特征、审美意识与该民族所处的地域、气候、哲学观、宇宙观、人生观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到的:希腊天气温和宜人使得民族发展和谐,加之大小适中简单明了的自然景物特征——海水明亮,空气纯净,天空湛蓝,山峦和谐,使得他们的宇宙观亦倾向和谐、有序……因而他认为这种民族性格影响下的审美观必然会赞赏自然、和谐、健康的美。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是苗民们繁衍生息之地,沈从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湘西牧歌般的自然环境、人们充满诗意的生活与沈从文一直秉持的“和谐”审美观在“力的图式”上具有相似性,激发了他谱写“田园牧歌”的创作动机。

湘西牧歌般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是《后汉书》中记载“五溪蛮”居住的地方,一直被外界认为是蛮荒之地。此地多为犬牙交错的山地,地理环境比较封闭。然而,也正是因为其原始、封闭,使得湘西成为了“世外桃源”,拥有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环境。
........................


2.2 沈从文景物描写的听觉构成及其特点
沈从文结合湘西牧歌般的自然环境和环境自身的音乐性,通过自己“乡下人”的听觉体验和对湘西人诗意生活的体会,将湘西的自然景物进行了音乐性的描绘,使其成为了一曲人事调和、充满牧歌谐趣的“田园牧歌”。

2.2.1 歌之音符:天籁人音

这曲“田园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牧歌的主要内容,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天籁”是指自然界的声音,如水声、风声、鸟鸣声等非人为的声响;“人音”主要是指沈从文所生活的湘西,随处可听到的乡民们所唱的歌谣。

沈从文由于从小喜欢亲近大自然,善于捕捉大自然的各种细微声音,在他后来的创作中,也有大量对于自然界中鸟兽虫鱼等声音的细致描写,这些景物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我们在阅读时仿佛已听到鸟儿的鸣叫声,虫儿的演奏声,感觉自己已然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在炎热的六月,如一个人睡倒在院子里,能听到这样一番声响:“树顶上,杈杈桠桠间,可以听到一批小村牛样吵吵嚷嚷闹着的蝉,正如同在太阳的督促下背它的温书。远远的,可以听到母牛在叫,小牛在叫,又有鸡在咯咯咯咯,花台上大钵子下和到那傍墙的树根边,很多高高兴兴弹琴的蛐蛐……你以为它是在做些什么?那小东西,新娶了太太,正是在那里调戏它的新夫人!”1蝉鸣是夏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沈从文说蝉鸣像小村牛一样“吵吵囔囔”,实际上并未说它恼人,相反作家对这乡间的蝉鸣持欣赏态度,认为蝉儿是在温习书本所以发出了声响,字里行间透露着温爱。远处还有母牛的叫声,小牛的叫声,估计是母牛在喊她的儿子,或是儿子在找妈妈,鸡“咯咯咯咯”的叫声则可能是母鸡下了蛋被人追赶或是公鸡在提醒人睡中觉、烧夜饭,这些声音都显示出乡间生活的惬意、悠闲。最奇妙是蛐蛐的声音,作家将他形容是在弹琴,并打趣说他是在调戏新娶的太太,弹琴是一门技艺,蛐蛐的声音在作家听来生动悦耳,因而可以和琴声媲美。在寒冷的下雪的冬季,则听到的又是另一番声音:“雪在融化。田沟里到处有注入小溪河中的融雪水,正如对于远海的向往,共同作成一种欢乐的奔赴。来自留有残雪溪涧边竹簧丛中的山鸟声,比地面花草还占先透露出春天的消息……窗后竹园的寄居者,全身油灰颈脖间围了一条锦带的斑鸠,作成的调子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离奇。”
...........................

第 3 章 情感体验与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审美表达 ............... 28
3.1 互为对象、物我混一的审美认知 .......................... 28

3.1.1 自然景物的人格化生命化 ......................... 28

3.1.2 人物的自然化拟物化 .............................. 30

第 3 章 情感体验与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审美表达

3.1 互为对象、物我混一的审美认知

.....................

结语

在沈从文九岁时,继武昌起义之后不堪压迫的凤凰民众也发动了起义,这场失败的起义使得苗乡“人头如山,血流成河”。沈从文跟随父亲站在城头,看到的只有一批批血淋淋的人头和上面附着的怒目圆睁的双眼,还有大批无辜的百姓因为被疑与革命军有关而遭到血腥的屠杀。这场愚蠢的杀戮持续了约一个月,后来由于杀人太多,清军对人数实施了控制,而方法就是掷筊,即把“犯人”押送到天王庙前的院坪里委托神灵来裁决生死。官方用这样随意的方式来决定人的生死,可知在他们眼中苗人的性命是多么微不足道。后来革命成功了,沈从文回忆说:“革命印象在我记忆中不能忘记的,却只是关于杀戮那几千无辜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辛亥革命这一课使幼小的沈从文见识到了生命是多么的轻贱,清军只需给这地方冠上一个“造反”的名目便可以对这里的苗民进行毫无人性的大肆屠杀。正是因为认识到生命的轻贱,沈从文才把生命看得更加贵重,也因之,“生命”逐渐成为了沈从文唯一的信仰和文学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沈从文的许多作品之所以选择用绘画和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在于音乐和美术与生命关系密切,能够表现生命情绪的起伏、连续和生命的复杂多方。沈从文曾说:“对音乐和美术爱好,来得实源远流长。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的发展,即完全密切吻合。”2美术和音乐已经侵润进沈从文的生命,成为沈从文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沈从文通过自己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来感受生命的存在,正如作家自己所说:“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3沈从文一生最愉快的时光是在湘西度过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宛如一首“牧歌”,使他感受到生命旋律的齐整,也从中获得了人生扬帆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