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萧红传记涌现出如《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从异乡到异乡》、《漂泊者萧红》等的优秀之作。这些传记作者企图摆脱如《萧红小传》、《萧红评传》的影响,探索萧红传记叙述新的可能;而另一面,由于媒体炒作的介入,萧红传记叙述也出现了为了迎合市场而表现出庸俗化的趋向。
第一章 萧红生平的文字叙述
第一节 女性视角的烛照:《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
季红真著《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于 2013 年出版,这本传记是在 2000年出版的《萧红传》的基础上,对以往存疑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同时增添了一些新的史料和图片。该书凭借翔实的材料,学理性的考订,以及特有的女性主义视角而成为关于萧红生平叙述的一部重要作品。正如在序言《错动历史中的文学飞翔》中,作者所提到的那样:“把萧红从所有意识形态的简单逻辑中剥离出来,发现一个真实、完整的萧红,是我多年的努力”。
在以往对萧红生平的梳理与叙述中,她常被置于左翼文学的脉络中,而有时又被去政治化、去历史化。这显然都不符合传记文学的应有原则,即将传主还原到所处的具体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在这本书里,季红真突破了塑造一个传奇女性作家的局限,力图通过对萧红艺术创作学理性观照,再现历史与文学史话语中萧红。她认同萧红的艺术理念:“萧红在对民族与民众的苦难认同中,以血书写了生命的诗篇,在错动的历史中完成了自己的文学飞翔,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这就是她永生的价值所在。”如同孟悦、戴锦华在其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中对萧红“大智勇者”的评价一般,季红真用自己的女性立场,力图达到对萧红超越时空的认同。
《萧红全传》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叙述萧红走上文坛以前的经历,对传主的成长环境、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极为细致地呈现,重点评述萧红童年时光与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用以分析萧红性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潜入传主内心,解析萧红的内心活动及其变化,借助大量材料极力还原真实。在探究与萧军的关系及二人感情破裂时,季红真指出萧军、萧红“一个是为情主义者,一个则是专一爱情的信徒”,“这就是两萧爱情的悲剧性因素”。萧红虽然被囚禁,并陷入爱情的牢笼,却依然心怀对文学热爱。“这种精神成为她日后创作从始至终的潜在主题,透过阶级、民族、文明这些表面的话语 超越自己的时代,在向死而生的挣扎中,建立起自己抗争的理论诗学”对于萧红与端木蕻良的结合,季红真则认为“萧红是坦然的,认准要走的路就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她并未将二萧的分手简单归为是萧军的过错,也并未因萧红此刻的处境而叹息,反而坚定认为她在走自己的路。
....................
第二节 重塑萧红形象:《漂泊者萧红》
《漂泊着萧红》出版于 2009 年,作者林贤治是一位诗人、评论家。书写者的双重身份直接影响了这本传记的写作风格。区别于学者型传记的是,《漂泊者萧红》以优美如诗般的语言,将萧红短暂而丰富的一生娓娓道来,在如实记录萧红生平的过程中,时而插入极具浪漫主义的内心独白,时而以评论家的身份对萧红作品进行客观而冷静的分析,时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论证萧红的性格,对二萧关系的影响,时而将萧红置于女性文学写作的格局中进行对比分析。林贤治以包容、悲悯的情怀动情讲述着萧红的生平,用“萧红式”的笔触从多个层面再现了一个多维度的萧红。对于萧红生平中的疑团,他则以浪漫的笔调一笔带过。关于萧红订婚时间与汪恩甲的名字,作者并未在这一问题上做过多学术考证,直接采用“萧红在小学期间就与未婚夫王恩甲订下婚约”这一后来经考证为错误的说法。但是《漂泊者萧红》的意图显然不是做这考证与纠错的工作。“传记之作再严谨,再丰实,最多也只能视作后人的一种感怀而已。一个灿烂的生命,如今零落成泥,即使绘得当年的些许影痕迹,便能重播其内质的芬芳吗?” 作者极力去体会萧红漂泊的生命中不断变化的心境与其作品所呈现的风貌,并透过文字叙述,细腻地加以呈现,从而完成了一次极具个性的关于萧红的文学想象。
..........................
第二章 萧红影像呈现研究
第一节 精致的美学符号:电影《萧红》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于 2012 春年在全国公映。霍建起是国内比较有建树的文艺片导演,常选取当代作家的小说进行改编创作,莫言的《白狗秋千架》被拍成影片《暖》,方方的小说被拍成同名电影《生活秀》,备受海外市场好评的《那人,那山,那狗》也来自同名小说。他擅长关注生活中的温情故事与平凡人的悲欢离合。在驾驭这些影片时,美术专业出身的霍建起用优美电影语言构建起了一个个带有浓郁人情味的中国本土故事,在业界享有比较好的口碑,所以观众对电影《萧红》抱有很高的期待。
电影《萧红》一如既往地展示了导演对于色彩、光线的调度的能力。电影以萧红在香港病榻上的回忆作为叙述切入点,用倒叙的手法串联起萧红的生平。全部画面几乎都是冷色调,这与萧红的际遇相互印衬,整部影片弥漫着浓浓的忧伤。为了贴合作者萧红形象,片中萧红由哈尔滨籍演员宋佳出演;精致的构图展现出“黄金时代”的哈尔滨与萧红文字里的呼兰河,而对于北方的“雪色浪漫”,导演更是极力渲染,力图做到极致。很多人都认为,萧红生平经历是极为优质的影视素材,其人生际遇充满戏剧性,如实呈现就足以震撼,这也是多年以来萧红生平叙述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但仅就影片《萧红》而言,毋庸讳言,霍建起却陷入某种对萧红的“浪漫”臆想之中,他企图在短短的 120 分钟里竭力铺展萧红生平,却失去了对传主内心特质的探索与构筑角色的能力,未能成功展现萧红的性格特质。无论传记文字还是传记电影,能否表现传主性格是评价一部传记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在电影中,人物本就是叙述的主体,传记电影中的人物更应成为这部叙述的灵魂。然而,遗憾的是,电影《萧红》里观众看到的只是“浪漫”的萧红,还有她那些“浪漫”的故事。通过前文对萧红的传记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萧红是一个矛盾混合体。她既坚韧内敛,又脆弱敏感;既有东北女性的豪爽又有对自己身世的自卑,但电影《萧红》对传主人物形象的刻画,却不能免俗地落入传奇女作家的窠臼之中。
........................
第二节 多维度的讲述:电影《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于 2012 年上映。作为一部传记片,《黄金时代》的片名,可能受制于电影《萧红》,未能用传主名字来命名,稍显遗憾;但用“黄金时代”一名却也另有深意。1936 年 11 月 19 日,萧红给萧军的信中称:“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的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37。此前,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得到鲁迅先生认可,她也凭借天分与努力在上海文坛一鸣惊人,并通过鲁迅先生结识了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的确是她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用颇具先锋意义的叙事手法,打乱了萧红生平叙事的时间顺序,人物角色间或抽离出主题叙事与观众“对话”,从而带来叙事节奏的陌生化与离间感。情节与叙事节奏的弱化,使得观影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在传记人物电影中,这应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电影《萧红》相比,《黄金时代》更重视史实,在细节的处理上足显“许氏风格”。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大多带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从《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桃姐》,这些电影中的女主角大多个性鲜明。在《黄金时代》中,导演更是用“我叫萧红”的第一叙述视角拉开电影序幕。黑白中景镜头为观众带来一种肃穆的稳定感。在影片开场短短 10 几分钟内,电影已将萧红在遇到萧军前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笔带过,接下来,节奏放慢,开始讲述二萧相遇的故事。
.......................
第三章 共生与重构:关于萧红生平叙述的思考....................... 30
第一节 共生:萧红生平叙述的多元化................ 31
第二节 重构:萧红生平叙述的“再经典化”.................... 36
本章小结...................... 41
第三章 共生与重构:关于萧红生平叙述的思考
第一节 共生:萧红生平叙述的多元化
从具体文本来看,季红真《萧红传》自2000年出版后,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6年不断再版。无论内容还是封面、前言等副文本,都不断实践着“全传”这一概念。叶君自《从异乡到异乡》后,又推出传记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萧红生平叙述。整体来看,通过电影、戏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萧红生平叙述显然从学院派走向大众化,其生平叙述传播的维度得以扩展。“萧红百年”之际,又先后有章海宁《萧红画传》、袁权《萧红全传》、王亚平《萧红画传——呼兰河漂泊的女儿》、郭玉斌《诗与梦·百年萧红》、刘乃翘《萧红印象:呼兰河女儿影像传》、秋石《呼兰河的女儿——献给萧红百年》等多部传记问世,标题大多含有“纪念”、“百年”的字眼,打上了特定的标识。
....................
结语
新世纪以来的萧红生平叙述呈现出多形态发展的特点。一方面,萧红生平叙述依托媒体扩大了传播渠道与受众群体,在与媒体共生的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多种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摆脱萧红生平经典叙述所带来的“影响的焦虑”,新世纪以来的萧红生平叙述通过各种“修正”手段,实现了对萧红形象的重构,树立了一部部萧红生平叙述的新“经典”。
萧红生平叙述历史已久,从“论事”到“知人”,随着萧红生平资料的完善,其文学史地位的提高,萧红生平叙述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一种现象。而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之后的萧红生平叙述,则是通过萧红荧幕形象的树立,继而引发的又一轮叙述热潮。这背后无疑是市场经济与文化消费或曰“偶像热”引发的独特现象。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萧红形象势必不断随着大众文化趋向媚俗化,扁平化,这种“逆崇高式”的重构无疑会使萧红生平叙述再次陷入“贴标签”式的窠臼之中。纵观萧红生平叙述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左翼女性”到90年的“启蒙者”,萧红形象一直被赋予各种单一化的印象。新世纪以来不乏优秀的萧红传记出现。他们正是祛除了所谓“左翼”、“启蒙”等标签才在新世纪将萧红生平叙述“再经典化”。
参考文献(略)
共生与重构——论新世纪以来的萧红文学生平叙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