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内鉴藏类栏目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 电视鉴藏类栏目的兴起和发展
一 大众传媒的责任大众传媒有三大基本功能: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文化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传播的特性。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传承古典艺术,通过一件件的具体藏品,让观众了解鉴定的知识,鉴赏的方法,提升受众的艺术品位。
文化不仅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往往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方式以及它所处时代的科技水平,而这些恰恰是大众媒体所应该宣扬和传承的。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应多下功夫。鉴藏类节目一方面应当加大传播与保护的力度,另一方面,还应对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讯息和内涵进行宣传和保护,二者都要加强宣传力度,缺一不可。
二 文化遗产的传播属性
就根本性质而言,物质文化遗产自带传播能力,它与当今各种传播方式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共性 。“符号”是文化遗产及传播的表现工具。二者的符号性质具有一致性,均是通过符号表达相应的内容。某种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是民众所共有的财富,而民众也是传播的主要对象,基于这种关系,可知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的方式是重中之重。鉴藏类栏目包含着多种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佛像、铜镜、木器、杂项等可移动文化遗产。每一个类项的文物都由专业鉴定的专家老师来进行详细的点评,通过鉴定每一个器物的年代,引出器物背后的时代特征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科技发展,进而影响藏品的制作技艺,这些审美和手工技艺,都在具体的器物上留下了印记。了解每一件藏品,准确把握藏品的年代,需要的是对文化的准确把握。
民众的思想往往受大众媒体的影响,该媒体通过对外公布信息并加以评论等方法,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促使民众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
..........................
第二节 电视鉴藏类栏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形式同质化严重
当下,电视节目发展迅猛,与娱乐沾边的节目更是数不胜数,当文化与其相结合时,就产生了鉴藏类栏目。纵观全国的鉴藏类电视栏目,虽然栏目数量很多,但是框架结构无外乎几种模式。CCTV1 推出的《寻宝》,陕西电视台推出的《华山论鉴》等众多节目均不断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它们之间均有共性,就环节而言,均可分为如下部分:文物展览、文物解说、真假鉴定、价值估算。栏目的角色设置包括:藏宝人、嘉宾、专家、现场观众。
藏友:从全国各地而来鉴宝的藏友,都想对自己的藏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他们把自己的藏品带到节目的录制现场,讲述自身与藏品之间的故事及其历史背景。在此过程中,若能运用一些专业术语,将会大大增加藏品的内涵,观众对藏品的兴趣将随之增大。不可否定的是,藏宝人在此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贯穿一系列环节的基石。而在各个环节中,藏宝人通常需要回答来自专家、主持人、观众的各类刁钻问题,这也是此类节目的趣味性所在。
嘉宾:就《天下收藏》这档节目而言,除了藏宝人之外,每一期都有三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名人参加,其中以影视界、体坛人物居多。在文物解说完成后,三位嘉宾可以走到文物前进行鉴赏,同时可阐述自身的观点,并加以是非的判断。由于跨行业的原因,三位嘉宾在此方面的了解显然欠缺,因此在判断过程中往往伴有诸多主观因素,而这,也正是节目的娱乐性所在。这就犹如相声中的捧哏与逗哏的关系,在嘉宾的配合下,使得整个节目更加生动有趣,于欢快中完成各个环节。甚至连知名主持人王刚也表明:若没有嘉宾的存在,仅靠藏宝人自身,是难以将气氛活跃起来的。
专家:在诸多环节中,专家往往并无太多话语,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藏品的结果究竟如何、藏友的投资是否成功由专家说了算。他们是判定者,在藏宝人与嘉宾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知识与经验,对藏品进行真假的断定以及价值的估算。而在上述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相关设备。然而,受节目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观众们所能看到的,也仅是最终的断定结果罢了,至于具体的鉴定环节,我们难以了解。
..........................
第二章 《华豫之门》栏目的优势和特点
第一节 《华豫之门》的文化特色
一 突出文化定位
《华豫之门》立足电视文化的特质,强化受众对文化的理解认知系统。电视文化的出现,对我国乃是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额影响,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华豫之门》最初的栏目确定的灵感,是吸取了河南博物院一进大厅墙上的壁画含义,壁画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华夏文明,中原的尊贵地位,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华豫之门》。
《华豫之门》作为鉴宝类电视栏目,立足河南本土文化,进而面向全国,并被世界所认可,是有它的原因的。首先,河南处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本地的物质遗产非常得丰富,据统计,河南省所拥有的地下文物总量在国内位居首位,地上文物总量位居国内第二,博物馆内所收藏的总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二有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五十余处。由相关数据可知,当下该省可移动文物总量多达 280 万件。《华豫之门》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突出点就在“文化”上,传递的内容就是中华文明,方式方法就是采用古器物作为载体。在鉴定器物新老的同时,把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传达出来。在藏品的选择上,《华豫之门》栏目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移动物质文物,例如:瓷器类、青铜器、玉器、书画、佛像、铜镜、木器、杂项等。每一个类项的文物都由专业鉴定的专家老师来进行详细的点评,通过鉴定每一个器物的年代,引出器物背后的时代特征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科技发展,进而影响藏品的制作技艺,这些审美和手工技艺,都在具体的器物上留下了印记。了解每一件藏品,准确把握藏品的年代,需要的是对文化的准确把握。
二 多元价值的融合
电视文化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表达的文化,电视文化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华豫之门》具有声画并茂、视听合一的审美特质。《华豫之门》舞台上,不仅仅是单一的汉文化,更多的呈现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物和收藏故事。来到舞台上参与节目的持宝人,不仅有中国人,还有热爱中国文化、专程从国外赶来参加鉴宝的外国人。在舞台上,不仅仅是专家的一言堂,还有持宝人对藏品、对文化不同解读的表达。往往在现场,持宝人和专家会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探讨甚至争辩,主持人引导和支持参与者能够表达自己的不同理解。藏品的种类更是包罗万象,瓷器、玉器、青铜器、石雕、书画以及杂项等等。场上呈现的藏品,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诸如钟表、瓷器、铜壶、雕塑等等,充分展现不同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
..............................
第二节 《华豫之门》的“鉴”与“藏”特色
一 把握鉴宝底线 强化专家作用
本着为藏友负责、确保节目质量的原则,《华豫之门》栏目组在选择专家上,不仅仅局限于河南本省,而是放眼全国,不断强化专家团队伍,寻找具有资深学术研究背景的专家老师,有深厚理论基本的老师,如社科院的博士生导师、故宫博物院鉴定专家;同时也积极邀请具有一线实战经验的专家,如瀚海拍卖行、保利拍卖行、嘉德拍卖行的从业者;专家团也包括常年活跃在一级市场的资深藏家,他们对造假、仿古技艺尤为熟悉,对藏品的真伪有着“独家本领”。《华豫之门》栏目组之所以要如此多维度的组建“专家团”,无非是想把节目做到精益求精,将最为准确的藏品判断传达出去。
在藏品的选择上,采用多领域、多视野、全方位把握藏品的“真假关”。《华豫之门》栏目采用“一票否决制”,凡是同类鉴定专家,对某一件器物存在异议,那么就取消藏品上节目的资格,目的就是谨防“高仿品”误导观众。正因为《华豫之门》严谨的制作态度,所以多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也培养出了众多眼力好、口才好、形象好的“三好”明星专家。
二 立足收藏价值 引导受众消费
在节目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家务事”,诸如:究竟是花钱买房子还是买藏品?究竟是卖藏品还是继续收藏?玩收藏怎么挑选藏品,出多少钱合适?节目组会给出一个客观的市场参考价格,并且给广大观众不断提醒收藏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骗局,一定要谨慎的投资。比如说,古代艺术品需要有一定的鉴定技巧,很多普通的藏友并不具备相应的眼力和知识,于是非常依赖“鉴定证书”。只要藏品开具有某某“鉴定证书”,证书上写的是什么年代,价值多少,藏友就如同获得了一个保障,照单全收。殊不知,此类证书并不具备法律效应,有的还会是行里人常说的“埋地雷”现象——为了卖出藏品,而有意炮制出所谓的“证书”。面对这样的事情,栏目中多次提醒,收藏一定要看藏品本身的新老,理性收藏、防范风险,根据证书或者所谓拍卖行承诺的拍卖价格去购买往往会“走眼”。
........................
第三章 《华豫之门》的创新....................................................31
第一节 “新媒体”对《华豫之门》栏目的冲击.................................31
一 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使用时间和空间的主导支配权...............................31
二 新媒体满足了自己情感交流的需求 ......................32
第三章 《华豫之门》的创新
第一节 “新媒体”对《华豫之门》栏目的冲击
新媒体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随着新媒体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新媒体,并且从多维度进行了学术范畴的研讨和尝试。“新媒体”的概念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演化而产生的相对概念。就上世纪初期而言,电台是新兴的媒体形式;而如今,微信、QQ 等则取代了传统的方式,成为新兴媒体形式。纵向对比而言,无论是哪个阶段出现的媒体,都可定义为新媒体。现阶段,“新媒体”的概念特指网络媒体和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为主,它和其它时期的“新媒体”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新媒体现在已经不仅是一种媒体,而是越来越多媒体化了。广播是传统媒体,但是很多广播开辟了手机平台,大家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收听或者收听回放,例如喜马拉雅或者 YY 平台,都是以语音资讯的形式为主,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喜爱的节目,并且实时在线互动,数字化和移动化可以被认为是新媒体的一个根本特征。
鉴藏类电视节目,在经历乐 02 年到 07 年的市场探索期之后,08 年到 11 年可谓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段, 09 年《华豫之门》全国同时段收视率最高达到第二位。《华豫之门》近半年的收视率徘徊在 0.3 左右。2016 年收视排名降为 17 名,如此巨大的落差,由此可见鉴藏类电视栏目所受到的严重冲击。
..........................
结语
通过本研究,作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崛起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需要增加国人普遍的文化艺术修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悠久深厚的艺术,是媒体人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急于追求物质利益,浮躁的收藏心态影响着人们对文物继承与保护的态度。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如何更好的把欣赏文物、正确保护文物的知识传递给观众,是电视工作者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当前社会追求目前鉴藏类的电视栏目,除了在灯光舞美上有所不同之外,形式上大同小异,主持人、专家、藏友的鉴定环节模式化太强。传统媒体的节目制作,存在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缺少交流互动、时效性差等因素。网络新媒体的加入,充实了多种表达方式,更加灵活的和受众沟通和交流,也更为人性化。
作者作为一位常年工作在电视一线的媒体人,对新媒体的冲击有着深深的体会,期望在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电视节目的表达效果。传统媒体正不可避免的经历着网络等新媒体的竞争和冲击,新媒体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挑战和机遇向来都是事物的两面,一方面如果仍旧固步自封,看不到时代的发展,势必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另一方面,如果正视所存在问题,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会对节目起到正面积极的宣传和推广的作用。而新媒体也同样有着自己的劣势,例如传播内容碎片化、浅薄化、速成化、观看方式私密性强等特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具有它存在的必然优势:内容深入化、平台权威性,观看方式可以更为开放,多为全家人收看等特点。作为电视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对内容及形式加以创新,使得冷门内容也能令观众眼前一亮,而这,也可成为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电视鉴藏类栏目创新研究——以河南卫视《华豫之门》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