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吧出征中的表情包传播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36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研究背景

1.1问题提出

2016年1月初,台湾艺人周子瑜在韩国某电视节目中高举"青天白日旗",此举引发了大陆网友不满,强烈要求其就"台独"立场公开道歉。而周子瑜的道歉反引来台湾网友粉丝的抵触和抗议。在大陆演员林更新转发视频并评论后,其facebook主页惹来了台湾网友的漫骂。为了保护大陆偶像回击"台独"分子,百度李毅吧集结网友"翻墙"远征facebook,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民进党主席、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及《苹果日报》、"三立新闻网"等媒体的facebook主页发布了海量的"反台独"言论和"反台独"图片、表倩包,制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爆吧效果,形成了浩大的舆论风波。本来是"反台独,促统一"的严肃政治问题,却被两岸网友以整治娱乐化的形式进行创新包装,积极运用幽默、恶搞的网络符号进行挥卫国家利益的"骂战",大陆网友通过网络亚文化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爱国主义,既是一起网络民族主义的集体行动,也是网络亚文化社群的狂欢。参加此次行动人员多来自90后和00后,其行动目标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发起一次"抗争"事件来表达爱国主义和"打击台独"的政治意向。两岸网民的冲突不仅仅是情绪的自我宣泄和漫骂,主要以戏植调侃的"表情包"作为主要的辩论武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网络对抗中,我们看到了网络亚文化群体的集体狂欢。

​此次网络行动的主耍诉求本是反"台独",然而在看似攻击性的表情包的掩护下,政治性的抵抗味道式微,反而呈现出了政治娱乐化的集体狂欢景象。事件的尾声,这次网络上的"政治对抗"以无厘头的恶搞和轻松的互动氛围结束。比如,最后,大陆网友发布了大陆美食风光照,甚至两岸在香港艺人的FB下面玩起了棋牌游戏。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基于表达或反对某种价值、道德、生活方式或身份认同等目的来参与文化性的抗争。网络行动促使我们思考抗争的方式、图像、符号、话语和仪式,其与吏广泛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关系。帝吧出征facebook是一次互联网上的网民集体行动,而它形成的关键就在于此次两岸网友话语中的模因传播。在此次行动中,表情包就是这样的模因,树友通过模仿和混搭不断制作表情包模因变体,实现表情包的轰炸效果。​

......................

1.2研究意义

该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现实意义:该研究独辟媛径,开创性地模因理论为架构,探究互联网亚文化群体的群体认同塑造,有助于进一步讨论网民参与政治活动形式上的新规律,对于日后研究新媒体时代下模式和政治传播具有启发意义。

理论意义:国外学者率先提出了数字模闲的概念并开展了其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而以往国内对于模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翻译学,对于其在传播学上的研究少之又少。2015年以来陆续有学者开始探索模因(也译作米姆)在新闻舆论、政治传播与公共领域的作用,研究成果寥寥无几。该研究将首次系统介绍数字模因理论,并借其分析此次表情包大战,为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模因理论

2.1.1模因的定义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很难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对于内容生产的内容也无法转发、编辑、修改。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后,用户已经完成了从consumer到producer的转变。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有效互动,同时,用户可W对信息内容进行改编,同时自由转发信息。这时,模因的概念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根据文献回顾,在本文,我定义网络模因为在数字互动平台上由网民创造、转化和传播的在内容、形式和立场上有共性的条目集合。

2.1.2研究互联网文化的重要手段

使用者可以通过对"动志模因"的模仿进行再生产。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动态模因"进行编辑,复制等"包装"。互联网上最流行的两个"包装"方式分别为模仿和合成。模仿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人们总是乐于模仿他人。然而在web2.0时代,公共领域中每天都诞生着大量的模仿实践。诸如youtube这类网站充斥着海量的模仿,几乎任何原创视频传递的观点都会掀起模仿浪潮。第二个策略是合成。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轻松地下载、改编和传播流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被复制越多,改造越多的那个文化要素就是强势模因。和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类似,模因的进化和发展也严格遵守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那些经过自然选择而最终存活下来的模因就是网络强势模因。网络强势模因具有强大的模仿力、感染力和传染力。用户驱动的模仿和合成成为研究当今参与文化非常有价值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超级模因"逻揖下的时代。

......................

2.2网络亚文化

亚文化,也称作次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独立存在。它既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只被少数群体推崇而居于边缘地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当前社会最主耍的亚文化便是网络亚文化。90年代后,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不断普及,青少年的文化系统呈现着割裂的态势。除了盛斤的主流青年文化,在网络媒体推波助涧下,亚文化在我国青少年中蓬勃发展,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2.2.1亚文化

​对于亚文化的追溯,其源自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学者们对迈缘"越轨"群体行为的研究为亚文化理论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实证经验。而随后的伯明翰学派在借鉴以往芝加哥学派的研究的基础上,又汲取了葛兰西霸权理论和威廉斯"文化与社会"传统,对60年代欧美"跨掉的一代"青年亚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亚文化是少数人的文化,相对主流文化而言是弱势文化,其不备重视的状态决定了其边缘性。青少年以另类的言语和行为标新立异,以表示和主流文化的对立,充分体现了其抵抗性,而其运用服装、音乐等文化符号形成的独特风格也是自我认同,向主流抵抗的一种方式。关于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Dick Hedbige作为伯明翰学派霍尔的徒弟,他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延续了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向,对亚文化的抵抗、收编和风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文化并不是直接且正面地挑战对主流意识形态,而是通过"符号"学中的风格来进行抵抗。但是,亚文化却始终摆脱不了被主流文化收编、整合的结局,和马克思主义类似地,他认为,青年亚文化总是要经历抵抗、缓和、被收编和再反抗的循环发展。有学者认为脊年亚文化始终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而这种消解体现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抗和沟通精英与草根的冲突和交流,边缘的恣意扩大,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对時和妥协几个方面。

.......................

第三章理论框架...............9

3.1个案分析............9

3.2内容分析.................9

第四章研究设计............11

4.1研究样本收集与抽样................11

4.1.1表情包样本收集................11

第五章发现、分析和理论建构...............16

5.1"模仿"和"混搭"的表情包...............16

5.1.1表情包模因的构成、形式、内容..........16

​第五章发现、分析和理论建构

5.1"模仿"和"混搭"的表情包

在对表情包进行内容分析之前,我犹豫良久,不知道要以何种方式进行叙述。因为研究对象实在太特殊了,它并不是艺术品,不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符号,也不是相机拍下的照片,没有深思熟虑的构图技术和美学意义,它们甚至没有折射出时代背景,尽管起初出于政治目的被亚文化群体生产出来,却始终是边缘群体,没有"阶级斗争"般的深刻意义。​

​5.1.1表情包模因的构成、形式、内容

​这次事件中的表情包模因基本可归纳成二个形式,即纯阁像、纯文字及图文结合形式。纯阁像是指网络上流行的没有文字的单纯表情阁片,可读出其情感态度却没有任何指向性。而纯文字,顾名思义指文字信息,如被大量复制粘贴的余光中的《乡愁》和毛泽东诗词《长征》,经过技术处理后文字格式变成圏片格式。图文结合则是指纯凶像源搭时下流行网络用语,经Photoshop拼接组合而成。如下图所示:

........................

第六章反思与结论

6.1研究回顾

​纵观该研究,笔者以青少年亚文化视角和模因视角切入了帝吧出征这个揉杂了新媒体研究、社会运动研究、视觉研究等多视角复合的议题,归根结底正是因为行动参与者自身的青少年亚文化性。在这样一个文化融合、冲突的现实世界中,采用文化视角再合适不过。

研究发现,表情包模因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青少年亚文化的抵抗意义弱化、政治意义消解和政治娱乐化等特点。随后笔者探索了"人"和"表情包"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图像使用者通过表情包的生产和传播不断进行身份建构和权力诉求,而表情包括为受到制作者的生产行为和特点产生了意义的消解和流变。也就是说,图像制造者和使用者通过模因生产大量传播表情包,在群体内部进行了个体身份建构,在外部进行了社会身份建构和政治权力诉求。而通过恶搞、戏谴讽刺、复制、拼贴等手法制作的表情包,消解了其携带的政治意义。而深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发现网络赋权、商业利益使得表情包大战的参吾者在生产、复制和传播表情包时更加高效和便利,使帝吧出征在互联网空间形成了长达10余天的集体狂欢。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