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报学》专刊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34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在我国近现代报刊史上,《中央日报》伴随南京国民政府大陆政权的始终,是代表国民党政府的发言机关,在国民党党报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南京《中央日报》于 1929 年 2 月 1 日发行,发刊词公开表示:“本报为代表本党之言论机关,一切言论,自以本党之主义政策为依归。”迁宁后的《中央日报》主要充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喉舌,为巩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地位服务。抗日战争胜利后,报业经历了恢复和迅速发展阶段。国民党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持党营新闻事业的垄断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实施党报的企业化经营管理,南京《中央日报》的企业化改革规模和力度最大。

1945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马星野担任中央日报社社长。他希望“党报”摆脱“传单”与“官报”的陋习,朝着“真真实实地报道新闻”,“公公正正地伸张正义”,“诚诚恳恳地为读者服务”这三个方向发展。马星野本着对“报纸杂志化”的追求,为《中央日报》规划了《报学》、《妇女》、《儿童》、《食货》、《山水》等九个专刊,以周刊或双周刊的形式出版;另又开设《中央副刊》和《泱泱》,《中央日报》的副刊阵容气象一新。

​《报学》专刊 1946 年 6 月 10 日出版第一期,为双周刊,每期以一整版篇幅随《中央日报》刊行。1947 年 2 月 19 日出版到第 18 期暂时停刊。1947 年 5月 3 日,续出第 19 期,一直到 1948 年 4 月 18 日出完第 44 期,再次休刊。专刊设有固定的“报坛清议”栏目,时常刊发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是国统区主要的媒介批评阵地。44 期共刊载 239 篇文章,每期大概 12800 个字,共约563200 文字。

​作为国名党大陆末期的一份新闻学刊物系统地传播国民党新闻观,为整顿和建设该党新闻事业、构建党报话语体系服务是该刊原则上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相对于《中央日报》下的其他专刊,《报学》专刊中刊载了许多有关新闻学的知识;报道并探讨其他国家的新闻自由;报道当时国内外的报业发展与困​难;刊登报人撰写的新闻学术文章等。这些内容是了解民国末期新闻环境以及报业与报人生存图景的重要资料,更是管窥国民党大陆末期新闻观建构历程的窗口。

......................

​1.2 文献综述

经细致检索,目前以专题形式研究《中央日报·报学》专刊以及国民党晚期新闻观建构的书籍尚未发现,也没有以此专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发表。关于《报学》专刊的论述散见于一些书籍及期刊论文中,内容相对较少且不全面。对于国民党大陆末新闻理论建构的研究也都是关于民国新闻史、民国时期新闻制度、立法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对国民党大陆末新闻理论观进行深入、详细、系统的研究。有关《中央日报·报学》专刊以及国民党大陆末期新闻观建构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2.1 书籍

国外没有关于《中央日报·报学》专刊的著述。

国内对于《中央日报·报学》专刊以及国民党大陆末期新闻观建构的专门著述亦没有,但是很多的教科书,像专门史、专题研究史只要提及专刊、副刊都会简单提及《报学》专刊。

方汉奇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一书中提到“从日本投降到 1947 年 12月的两年多的时间内,新闻学刊物仅有:南京《中央日报》的《报学)>双周刊,1946 年 6 月 10 日创刊,1948 年 4 月 18 日终刊,马星野主编”;蔡铭泽编著的《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中提及“同时,为了加强新闻学术研究、推动中国新闻事业进步,该报还创办了《报学双周刊》和《报学杂志》半月刊”;李秀云撰写的《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中提到“1946 年 6 月 10 日,国民党南京《中央日报》出版《报学》双周刊”,并对该刊的停休刊时间做了简单介绍。

倪波、穆纬铭主编的《江苏报刊编辑史》一书中将《报学》专刊定义为“专门研究新闻学的《报学双周刊》”④;王云五编写的《报人·报史·报学》中提到《报学》双周刊、《报学杂志》是“如果我们要研究胜利以后的报业,除了凭借当时所出版的报刊以外,就只有这几种报学专刊了”;胡正强编著的《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一书中将《报学》专刊定义为“国统区主要的媒介批评阵地”。​

.........................

第 2 章 《报学》专刊概述

2.1 创刊背景

《报学》专刊的出现及命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报业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布从“训政”阶段进入到“宪政”阶段,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党党报在大量收购敌伪新闻事业和侵吞民营新闻事业的基础上迅速膨胀,建立起《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等几大报系。到 1946年 5 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南京时,已重建起一个较战前更为庞大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在国统区所有地区执当地新闻业之牛尔。

日益膨胀的发行使得国民党的宣传经费庞大,不堪重负。为维持党营新闻事业的垄断地位,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国民党直辖党报实施企业化改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参与报业竞争,以谋求独立自主的发展和争取读者。

南京《中央日报》的企业化改革规模和力度最大,当时中央日报社有 12 家分社,在 12 个大城市同时出报。其实,党报企业化的构想在战时就开始酝酿,并在抗战结束前夕已成定案。1945 年 5 月 17 日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宣传问题之决议案,第二项第四点即表示要“实行党报企业化,以巩固本党新闻事业之基础”。

从国际关系方面看,战后国民党当局迫切希望获得美国援助。美国在经济上向国民党施加了巨大压力,美国政府曾声明:不承认新闻自由的国家不予以救济贷款。宪政开放是必要条件之一,于是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做出表面上的民主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新闻界的控制。

​从《中央日报》自身来说,战后《中央日报》社内部亦产生自由化倾向。由以往的“先中央后日报”转向“先日报再中央”,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这与 1945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担任中央日报社社长的马星野密切相关。马星野希望“党报”摆脱“传单”与“官报”的陋习,朝着“真真实实地报道新闻”,​“公公正正地伸张正义”,“诚诚恳恳地为读者服务”这三个方向发展。本着对“报纸杂志化”的追求,马星野为《中央日报》规划了《报学》、《文史》、《儿童》、《食货》、《地图》等九个专刊,以周刊或双周刊的形式出版;另又开设《中央副刊》和《泱泱》文学副刊,《中央日报》副刊阵容气象一新。所有专刊、副刊可以说都是马星野对于新闻事业设计和《中央日报》副刊规划的一部分。

......................​

2.2 发展历程

著名报人孙如陵称《报学》专刊是“生不逢辰,时乖命舛”。短暂的一年十个月时间里该刊共出版 44 期,两度休刊。这与当时的国家政策和报业发展滋养的环境密不可分,专刊休刊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马星野正式将中央日报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体制转变导致其内在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休刊前后《报学》专刊的编辑记者有相应变化,专刊呈现出两个比较明显的不同发展阶段。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的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动摇了国民党党报的生存根基。从 1947 年 2 月 16 日开始,南京《中央日报》开始减张、加价和裁员。由原先日出的 3 大张改为 2 大张半,包括《报学》在内的《食货》、《科学》、《文史》等周刊纷纷被迫停刊,《报学》专刊在 1947年 2 月 19 日第 18 期出后休刊。由此可见,《报学》等专刊的休刊与它们自身的内容、质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报业受到严重的物价影响,纸张成慌,《中央日报》报缩减篇幅的结果。正如孙如陵所说“她是本报的一个专刊,自然与本报休戚相关。”

​二次休刊的原因“完全和上次一样:白纸限制入口,京沪各报都缩小篇幅。”1948 年 1 月,行政院颁布《非常时期取缔日用军需品囤积居奇办法》,纸张被列为囤积取缔物品,对纸张库存数量及报馆白纸储存量严格限定。同年 3 月,国民党政府实行第三次变更限张,再次缩减报纸张数。但从《报学》专刊两次被迫休刊不难看出,虽然国民党党报迈出了企业化发展的第一步,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党报的依附性,它不可能摆脱党报与党共荣共损的规律。作为依附党报的《报学》专刊更是摆脱不了必须无条件接受政府政策要求的命运。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报业,自始未走上健全合理的道路。报业所赖以发育滋长的交通系统、造纸工业、机械工业、无一有规模,无一有基础。

......................

第 3 章《报学》专刊作者群体分析................... 14

3.1 主编马星野....................... 16

3.2 主要编辑和记者................. 21

第 4 章《报学》专刊内容分析........................ 27

4.1 关于“新闻自由”的讨论.................. 27

4.2 对国内外新闻业发展的评介............... 32

​第 5 章 《报学》与国民党大陆末期的新闻观................. 41

5.1 国民党大陆末期主导性的新闻观............ 41

5.2 《报学》所建构的新闻观................. 42​

第 5 章 《报学》与国民党大陆末期的新闻观

5.1 国民党大陆末期主导性的新闻观

南京《中央日报》于 1929 年 2 月 1 日发行,序号接上海《中央日报》。发刊时就明确强调了其国民党机关报的身份。发刊词公开表示:“本报为代表本党之言论机关,一切言论,自以本党之主义政策为依归”。南京《中央日报》特别强调以“拥护中央,消除反侧,巩固党基,维护国本”为职责。①这表明,迁宁后的《中央日报》主要充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喉舌,为巩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地位服务。②1932 年程沧波出任《中央日报》社长后,在领导体制上改总编辑制为社长负责制,由社长直接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负责。虽然形式上成为了独立的法人,但仍然是国民党中央的喉舌。抗战胜利后社长马星野提出实施股份制企业化体制,希望通过企业化经营淡化“党报”色彩。

​南京《中央日报》1945 年 9 月 10 日恢复,经历了从抗战结束到 1946 年底的中国报业“复兴时期”和 1947 年起所谓的“扩充时期”。但其实从 1937 年到 1949 年,国民党报业的发展与国民党的统治呈现同样的态势,基本走的是条下行线。国民党报业的核心,所谓的“一报”——《中央日报》,“一社”——中央通讯社,“一台”——中央广播电台构成国民党的“主流媒体”在国民党大陆末期建构的新闻观呈现出明显的“党国”色彩。

......................

​第 6 章 结论

中国最早将新闻学列为刊载内容的期刊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 1919 年4 月 20 日创办的《新闻周刊》,以日常新闻报道为主,涉及新闻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少。1927 年 1 月,由北京新闻学会出版的《新闻学刊》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种纯粹新闻学术期刊。最早发行与《报学》专刊一样依附于报纸上的新闻学专刊或副刊的是《新闻学刊》的姊妹杂志——《新闻周刊》,1927 年 1 月由北京新闻学会出版,黄天鹏主编了三期后改由张一苇主编。在《报学》专刊创刊前,以此形式发行的专刊并不多,列表如下:

从内容上看,天津《大公报》的两期是为庆祝燕京大学的新闻学盛事而刊发的特刊《新闻教育特刊》、《燕大新闻学系新闻学谈论会特刊》,探讨的主题与新闻学有关,但没有连续性和固定出版周期,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学专刊。两期分别刊载了三篇文章,前三篇为《中国新闻教育之现在与未来》、《国内几个新闻教育机关的概况》、《报纸的教育功能》;后三篇为《今日中国报界的使命》、《从目前报界的使命谈到燕大新闻系》、《如何造就领袖的报人》。《文艺新闻》的《集纳版》,即为新闻学专版,目前唯一一张能查阅的《集纳版》,内容丰富。“有对上海报界进行批评的文章,有国际新闻纸展销会的消息,有对新闻界及新闻学术界名人黄天鹏、曾虚白等人进行介绍及批评的文章,还刊登了苏联报童的衣服照片与中国新闻学会的研究纲领。”①刊出90 期的《记者座谈》,到 1936 年 5 月 7 日宣告停刊,由于出版期数较多,探讨内容也十分广泛。《报学半月刊》由瞿冰森、谭邦杰、张铁笙负责编辑,内容多为外国报人及报业介绍,有几篇翻译作品涉及新闻学理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