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1研究缘起、意义与可行性
1.1.1研究缘起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日益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科学传播为人类建构了一个科学技术的信息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关科技的信息与知识以其环境化的渗透力,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数,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1%,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多,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使得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下提倡用户分享、信息聚合的互联网环境,为各类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生态化的土壤,某个单一事件通过SNS社交网络的传播,影响放大,可能成为具有极高关注度的社会热点事件。
其中,由于相关部门对某些热点事件科学认识不足,处置不当,以至于转化为社会危机事件,导致公众的恐慌,对社会安定造成负面影响。然而,对以往的诸多案例进行仔细分析可以总结得出,很多热点事件中明示或暗示着很多科学知识或常识,如果能够通过深入研宄网络热点事件科学传播的要素、过程与问题,形成对热点事件科学传播的科学认识,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但能破解相似事件的盲目传播,为政府管理提供建议,更能有效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然而,就目前各方学者对当下web2.0的互联网生态中,着眼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研究来看,近两年的学术文章涵盖面也稍显不足,这与当今互联网虚拟空间对于公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与以web2.0为代表的信息聚合与意见爆炸的网络现实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当下微博生态中研究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十分重要。
......................
1.2研究内容
本研究是针对互联网web2.0的网络空间与技术背景,将集web2.0技术优势于一身的新浪微博,同时也是最大的汉语语境自媒体平台作为研究依托,进而借助发生发展于该微博生态中的网络热点事件作为研究支点,提取其中的科学事件,并借助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展开分析与研究,研究重点集中于该空间内的科学传播现象,以期对当下互联网空间内科学传播研宄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研究web2.0时代网络热点事件与科学传播的关系
主要进行概念的梳理和关系的确定,包括对web2.0时代概念与特点的分析;对网络热点事件概念的确定,及其特点和性质的探讨;科学传播概念的确定,及其模型、作用和特点的研究。
(2)分析科学传播视角下网络热点事件诸要素
本文以2016年中与科学技术、科技信息、科学理念、科学思想相关的热点事件为例,以传播学理论为支撑,对以上案例要素进行内容分析与个案分析,研究互联网环境中科学传播的诸多要素的特征。
(3)网络热点事件科学传播的传播过程和特点研究
传播模式会随着传播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通过分析相关实例在相关平台的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的特征与新的模型,用以研究科学传播与网络热点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以上特征与模型的具体成因。
.....................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2.1相关文献综述
在web2.0时代,网络热点事件与一般公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很多热点事件往往潜在或显在地包含着科学信息、科学知识,本研究以分析2016年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尤其是其中的科学热点事件为切入点,故而,本节分别针对网络热点事件与科学传播这两个学术名词,对相关国内外研宄成果,进行文献综述。
2.1.1网络热点事件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生态向web2.0的时代性过渡,web2.0的时代背景与网络环境下共同合力而形成了网络热点事件这一新的概念。从逻辑与本质上来看,网络热点事件是从属于社会热点事件,是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其中一种。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网络热点事件为主题进行搜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数量如图1所示:
有关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于2008年开始快速增长,于2013达到峰值,而后开始缓慢下落,近年来趋于平稳。
其中,南京大学丁柏铨、郭舒然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概念界定一一网络热点事件是指经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事件。与传统媒介的环境不同,在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并不是网络热点事件的始发点。互联网作为网络热点事件的始发点,显示出互联网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如信息内容可靠性不易辨别等。
........................
2.2相关概念界定
2.2.1网络热点事件概念界定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普及,当今世界已成为真正意义的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向各处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与此相伴,一些焦点问题因互联网的介入而迅速传播、发酵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进而演变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大部分的网络热点事件往往都与当前社会、政治、民生等的具有广泛关注度的方面有关,有些还带有曝光、追源、质疑甚至批判倾向。对于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学理上的探宄,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关于“网络热点事件”(也称“网络热点问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在网络上短时间内产生消极社会影响的事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指在网络上引起极大关注且有较多网民参与的事件,这类事件既可能产生消极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影响。相比之下,前一种观点侧重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消极影响”;后一种观点则不以是否产生“消极影响”为分界,而是根据关注度、参与度作为判定与研究的重点。
由于科学传播的中立性,本文采取后一种观点,即所研究的网络#点事件,是指某个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发生后,在网络上引起较多民众的关注,他们基于某些利益或情感的诉求,或情绪感染,或意见交锋,其主要讨论场域以网络为主,主要参与方式包括发布、转帖、评论、点赞、提醒(@)、微话题(#)等,其结果是产生一定的意见与表达场域效应,进而在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场域中产生规模性的传播事件。
....................
第三章web2.0时代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现状............14
3.1前web2.0时代科学传播概述.........14
3.2web2.0时代概述及其时代特征............15
第四章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要素与特点...........46
4.1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要素分析............46
4.1.1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传播主体...........46
第五章微博平台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55
5.1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问题与原因...........55
5.1.1科学传播主体与热点事件联系模糊..............55
第五章微博平台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5.1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问题与原因
目前,虽然微博平台的活跃气氛与社交盛况对科学传播有很大的推进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科学传播主体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基于微博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其中还是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阻碍。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受到传播主体自身、微博生态、传播技术、相关政策、资金基础以及其他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效果尚不如人意,或不如传播者之意。
5.1.1科学传播主体与热点事件联系模糊
科学传播主体与热点事件联系模糊,传播效果暧昧不明。
正如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的研究发现,在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其信息并非直接传递到受众,而是首先到达各类意见领袖,经意见领袖中转后到达一般个体,这就是拉扎斯菲尔德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从微博平台的意见生态来看,存在数以万计的用户,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等领域充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这些意见领袖之间也存在着关联。从一般用户的视角来看,每天可能接收到不同意见领袖的信息与意见,而同一信息也可能来自不同的意见领袖,多级传播在微博平台中是确实存在的。在前文中搜集的26个科学传播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微博平台的大V们在以上科学事件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作用,认证用户一一王于京、李开复、姚晨等,媒体网站——人民网、东方网等,仍然在科学传播事件充当着第一波信息流的闸口。
....................
结语
从前文的数据搜集与案例分析来看,我国公众无论是对国家重大科技突破、医学进展的肯定与认同感,还是对食品安全、生活中的科技的讨论与反馈,都对科学传播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关注。然而由于科学传播资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传播人才队伍短缺以及科学传播手段方式的滞后,我国的科学传播在当前的web2.0时代,仍然存在科学信息无法到达受众、科学信息无法真正为受众所用等问题,在网民占比逾半数的今天,以上问题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国民科学素养水平。
文章中介绍了我国最主要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一一微博上的科学传播。由于其社交属性以及web2.0技术中介的应用等优势,使得该生态中用户间主体间性的空间被扩展,业己被多内众多科学传播组织和个人所有效地运用,传播范围涉及到科学传播各个领域。在我国,科学家和官方科学组织代表着科学研宄和信息的权威;而通过对本文中的传播主体、热点事件的梳理和研究发现,非官方的科学机构和个人擅长在日常微博中,渗透式地时时、事事开展科学传播,击破科学谣言。非官方的科学机构和个人的科学传播,内容亲和力强,形式创新多样,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而官方科学机构却常常为“权威形象”所束缚,“权威包衹”过重导致不擅长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平台,未能在用户中产生积极强烈的影响,未能将真实、可信、专业的科学信息传播给大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