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背景
非虚构写作,出现于20世纪前期的美国,其中并于60年代在《时尚先生》、《纽约客》为代表的杂志上达到顶峰。2010年,从《人民文学》设立"非虚构写作栏目"开始,"非虚构写作"正式借由具有官方属性的文学期刊进入中国。此后推出《中国在梁庄》等多部作品,引起社会较大关注。但早在2002年,新闻业就开始了相关的实践操作,尝试写作一种名为"特稿"的文体。
2011和2012年《纽约客》驻中国记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先后出版了其两本非虚构作品的中文版《寻路中国》和《江城》,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应,其中《江城》已印刷十二次。2012年《人物》杂志改版,李海鹏出任主编,而后一批中青报记者加入,开始了相关的写作尝试。2014年主编李海鹏离职,任中国版《时代先生》出品人兼主编。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改版,推出"非虚构"栏目。
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作家系记者出身,加上其获奖作品多为非虚构作品,得到了新闻业的关注。随后网易、腾讯和界面分别推出非虚构栏目《人间》、《地平线》和《正午故事》,加上改版后的《南方人物周刊》、单向街书店主办的艺文杂志《单读》和《时尚先生》、《智族GQ》,共同组成了"非虚构创作联盟"。
那么从一开始的官方文学期刊开始倡导,到外国记者作品的大卖,再到多个媒体的参与、和独立撰稿人的新闻生产尝试,"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写作方式或者是文本形式,其在新闻业的入场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出现的偶发事件,而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非虚构写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基于简单的二分法,非虚构与虚构相对,只要真实的都能算作是非虚构写作的范畴。但非虚构写作有第二个面向的观念指向,即叙事性。因此本文所谓的中国新闻业中的"非虚构写作",指W叙事性为主要特征的长报道文体。本研究针对的是这种文体现象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
1.2研究意义
在这样一个新闻业受到诸多结构性因素挤压下的时间节点下,"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并引起讨论,是值得思考做以回应的议题。借助这一议题的讨论,可以关切在当下飘摇不定的新闻业,甚至当下的中国现实。
针对不断变化的新闻实践,新闻学的研究需要对其有所回应,而不是在经典和理论中打转,无视新闻业中的新动向。由于新闻学是一个更多实践面向的学科,现有的研究中更多将新闻业作为一种现象,转而以社会学、政治学的路数嵌入新闻学中。而在美国,对于新闻业的研究大多也放置于传播学的学科领域下,新闻本体的研究自始至终也不是西方新闻传播学关注的重点。因此,对新闻本体的研究,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大张旗鼓地向西方主流学术界靠规的情况下,在当下的主流学术界是空缺的。本文将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对新闻本体的最新发展和动向予以回应。
本文将关注新闻本体,试图讨论非虚构写作这种实践与其背后的理念,及其对新闻业与记者群体的影响。这一空白填补的努力对于当下新闻学界而言是必要的,借由对于当下这一现象的讨论,本文将进一步关注新闻业面对危机的解决方案。
.......................
2变动新闻业与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及其溯源
2.1处于变动中的中国新闻业与非虛构写作的兴起
中国新闻业在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动。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之前商业模式的溃败,这种商业模式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媒体格局发生了变化。在十年前,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商业化媒体有很强的商业属性、甚至可以供养自己的母报——各级党报,国内一线的都市报乘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二次售卖的方式获取到了大量的利涧。对于各级宣传部门而言,又能作为新型的宣传机器出现,又可以作为商业利益的获取工具存在。经济上的盈利能力也给了商业媒体生存空间,而当这种盈利模式随着用户阅读习惯的偏转而失效的时候,原本作为供养对象的党报"逆势上扬",甚至开始供养都市报。于此同时,与公共生活萎缩相伴而存在的是私人生活的膨胀,用户开始更多地拥抱较松,垂直领域内的去政治化的、告别严肃的内容产品在商业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与之相对的传统新闻业处于劣势。从这种逻辑上说商业性媒体的工具性功能开始衰退,它不再被需要。与依赖市场化销售的商业类报刊相比,党报党刊所凭借的摊派订阅模式并未受到影响,甚至生存状况较之先前有了较多改善。随着用户对于媒介使用习惯的变更,宣传的主要阵地也不再是商业类媒体,各级政府纷纷在微博等平台上设立账号,直接面对公众,不再需要借用商业媒体。在商业和宣传两个维度上看,商业类媒体都失去了某种程度上说的"利用价值",它们也开始接受着更加严苛的审查和限制。在这种环境下,原本不可一世的市场化媒体开始关张合并,众多从业者离职,新闻业处于变动中。
非虚构写作在当今的中国出现并引发热潮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这一文本形在中国的兴盛、引发的讨论则成为了对当下新闻业关切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内容。这一现象出现的背后,是存在着结构性因素的,而这些结构性因素则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
2.2叙事的力量: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和观念
非虚构的概念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当时的美国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中,权威和传统被认为是无意义的,社会现实显示出了明显的"后现代性";它早已脱离了一个"可控"的范畴,传统的理论无法对其进行解释,社会超出了人们的"经验性"范畴。年轻人蔑视权威和传统,通过走上街头告别课堂的方式他们向一切宣战。他们迷恋毒品,在摇滚乐中释放情绪,他们对神秘的东方产生了兴趣,甚至不远千里来到印度学习禅宗。在机场刚刚落地的肯尼迪总统被枪杀,曾经的黑人运动领袖路德金也在演讲过程中中弹身亡,美国社会的撕裂程度到了难以复加的地步,不同的阶层、社会身份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新闻业和文学界被迫重新开始审视当时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职业境况,对其作出反应以适应极具变动中的社会,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社会形势逼迫文学界和新闻业做出了改变,出现了非虚构的概念。作为新闻业反应的新新闻主义,更像是一个为了时代而生的"怪胎",为了表现超出经验范围的现实,他们在使用更耸动、更主观的文学笔法描绘现实的同时,不惜去虚构一个更典型的人物,将多个人物身上的特征合而为一。这种行为已经明显超出了新闻业关于真实性的要求,最终被历史抛弃,新闻业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深植于人类对于消除环境不确定性的需求,新闻业也因此获得了最早的职业权威。而如若这种原则被消解,这将危机到新闻业存在的合法性。但是虽然这种形式的实体已经消失,但其对于新闻业的影响从未消失。而作为当时美国文学界对于变动现实作出反应产物的非虚构小说,则多限于题材上的变动,转而关注现实,而不是依靠作家的原有经验的想象和聚合。文学界采用这种方式加强和现实之间的联系,重新获得对现实的解释权和参与权。
.......................
3新闻业非虚构写作中的记者主体..................18
3.1命名的逻辑:新闻权威受到冲击后的艰难自救.................18
3.2非虚构写作从业者的职业认知与新技术下的"自我赋权"...............21
4新闻业"非虚构写作"中的文本与生产.................26
4.1非虚构写作的选题策略:"爆款"逻辑与题材限制..................26
商业逻辑下被垄断的真实性:以《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为例...............28
5结论与讨论................34
5.1非虚构写作的实践及其观念对于新闻业的影响................34
5.2新闻业中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策略.................36
5结论与讨论
5.1非虛构写作的实践及其观念对于新闻业的影响
当非虚构写作的观念引入新闽业后,特稿的观念和文本发生了变化。而送种种的变化很可能会蔓延到新闻业其他领域内。非虚构写作所代表的职业观念和意识形态,会逐渐脱离小的共同体和文本现象,转而影响整个新闻业大的逻辑与生态。在上文中,本文试图讨论了出现在非虚构写作中的现象,以及从整个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看,这种写作样态背后的观念变化。而对于新闻业中的非虚构写作而言,其存在的问题到底有哪些,同样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章节将主要讨论新闻中非虚构写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阐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首先,非虚构虚构写作构造了一个商业思维占据主导搜辑的新闻业组成部分。非虚构写作的观念在中国新闻兴起的背后是有结构性因素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相对于其他的新闻业组成部分而言,其更加重视文本的"软性",希望以更好的文本吸引读者。在这种逻辑下,新闻本身而不是推动报道问题的解诀、实现社会正义成为这一领域内的主导逻辑。原本依靠二次售卖机制获利的新闻媒体,随着新技术对于媒介垄断权力的打破而失效,这种文本实践在中国当下的新闻业承担着重新塑造盈利模式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非虚构写作越来越走向了追求"爆款"的路径,爆款背后的指向的是在最大程度上最短的时间获取到最多的关注,实现话题的引爆和社会的关注,最终实现记者个人价值和稿件本身价值的最大化,寻求可能的商业化路径。在"爆款"前例的示范下,几个记者和其所在的媒体都尝到了甜头,引发了其他从业者的模仿。为了实现商业价值,非虚构写作的从业者会施行自我审查,预判稿子的政治风险,从而把"新闻性"转化为"故事性"。为了确保稿子能发出来能顺利变现,记者们会自行规避政治风险,进行更为严格的自我审查。大多数的非虚构写作者从观念上看,有着明确的自我实现倾向,他们的职业期待不再复杂,生产好的文本后实现自我价值压倒了其他逻辑。在应对越来越精密的管控和失效的商业模式时,新闻业选择了更为彻底地拥抱商业逻辑、变相地服膺于政治。
........................
6结语
非虚构写作进入到中国新闻业不是个意外,不能说必然,却是在众多因素合力下产生的。在新闻业传递信息权威被消解后,这一行为从更大程度上说是记者群体对自己的自救行为,而依靠着使用范围更大的概念,原本的"特稿"成了"非虚构写作"。记者群体在用脚投票的同时,开始进行职业合法性的重构,记者希望摆脱一直被垢病的"短、平、快",变成具有而不可替代的职业。
但这种合法性的寻求是外向的,希望跳脱出新闻业的逻海,并不类似于解释性新闻和调查椎报道一般是内向的,后两者希冀在新闻业内部找寻解决危机的方式。
非虚构写作在近几年的新闻业中,从经济上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篇稿子动辄可以卖出千万的高价。在二次售卖机制失效的情况下,新闻文本、甚至是记者本身成为了商品本身。在明确的商业模式的保障下,非虚构写作所代表的新闻业组成部分,不再苦大仇深地关注民间疾苦,而是也甘情愿地投入到商业逻揖中去。而对于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从业者而言,在他们的职业想象里,不再希望通过稿件的刊发实现化会公平正义,而是希望完成一个个有明确商业价值的"爆款"完成自我实现,尽快告别新闻业。从业者们为了获得一个"爆款",在主观上开始在选题上、文法上向先前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范本"学习。在商业逻转的支配下,非虚构写作的选材逐渐狭窄,为了追求以更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程度上的关注,以凶杀为代表的由强倩节推动叙事发展的题材成了首选。
参考文献(略)